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对数据库的直接开发不同,本文地籍数据库的建立是基于walcm软件平台上的。数据库的建立实际上是对地籍数据的进一步加工,以使数据质量达到入库要求。同时,从图形中提取拓扑关系和某些属性充实到数據库中。
在地形数据经过整合以后,就可以对地籍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采用WalkCM进行地籍数据加工的一般流程是:建立行政体系→从地形中提取地籍空间信息→地籍属性录入→面积统计→生成宗地图、表。
关键词:数据库 地籍 WalkCM 宗地
1 引言
与地形测量不同的是,地籍测量中有了“坐落”和“权属”的概念,地籍属性中,有相当多的属性与坐落和权属有关,如宗地所在的区(县)、街道(乡/镇)、街坊(村)等,地籍测量也常常按街坊(或村)来进行分区, 因此WalkCM按行政或区位来管理地籍数据,街坊(村)是WalkCM基本管理单元。在进行地籍数据提取、加工之前,首先要建立街坊(村)。
2 建立地籍要素层
地籍数据需要专门的层来存放,地籍层包括宗地层、界址点层、界址线层、建筑物层、图斑层和图斑线层。当进行地籍数据提取和加工时,软件会根据数据类型自动将地籍数据存放到相应的层中,由于各地对数据结构的要求不同,地籍各层的层名可能不同,为适应各种数据结构,在建立好街坊之后,软件还需要建立或指定地籍各层。
2.1 确定宗地号编号规则
宗地层中的“宗地号”具有全市唯一性,通常由区号、街道号、街坊号、宗地编号组成,“宗地编号”是宗地在街坊中的编号。当进行初始地籍建库时,通常为每一宗地预编一个地籍号,预编地籍号可由宗地编号按一定规则产生。在设置街坊对话框中,单击“系统设置”按钮,在该对话框中设置宗地号的组成部分,每部分的位数及间隔符。当宗地在街坊内编号后,系统将按该规则自动产生宗地号。在该库建立的时候,我们确定的宗地号产生规则如下:第一部分:城乡标志,位数:1,间隔符:“-”;第二部分:区号,位数:2,间隔符:“-”;第三部分:街道号,位数:2,间隔符:“-”;第四部分:街坊号,位数:2,间隔符:“-”;第五部分:宗地编号,位数:4,间隔符“-”;第六部分:宗地支号,位数:2。如:1-01-01-01-0001-01。
2.2设定当前工作街坊号
设定地籍各层之后,软件为各层属性添加三个字段:Identifyno、初始变更号、注销变更号。Identifyno是地籍要素所在的街坊标识,位于同一街坊的地籍要素具有相同的Identifyno。当进行一些地籍操作时,WalkCM只对当前工作街坊内的地籍要素进行处理。初始变更号和注销变更号是为了变更预留的字段,当地籍要素产生时,初始变更号自动被赋值。如果地籍要素通过其它方式产生,如宗地在其它软件中构面,这时Identifyno字段为空,当由宗地提取界址点时,这些宗地就不会参加提取。这就需要在进行地籍操作之前为这些宗地设定当前工作街坊号。执行菜单“地籍->设定当前工作街坊号”,单击“是”按钮,系统将所有地籍要素设定为录属于当前工作坊。
3 提取地籍空间信息
软件以地形图为基础,根据权属调查和测量的结果,确定宗地范围,建立宗地、界址点、界址线的拓扑关系。宗地是由一系列实测的界址点连接而成的闭合区域,在软件中,宗地用面状地物来表示,面状地物的顶点即是界址点的位置,界址线是宗地上两个相邻界址点之间的连线。因此,当确定了宗地之后,界址点和界址线都可由宗地提取。
3.1 由宗地提取界址点
界址点是划分本宗地和邻宗地权属界线的拐点,一般是经过宗地双方指界后实测得到,界址点除了具有空间信息之外(如坐标),还具有更多的其它属性(如界址点编号,界标类型等),因此界址点应从实测点分离出来,保存到界址点层,单独管理。因为宗地面的顶点位置即为界址点位置,因此界址点可以由宗地提取。如果宗地不是由拓扑生成(拓扑生成宗地时同时生成界址点),就需要由宗地提取界址点。执行菜单“地籍->从宗地中提取界址点”,弹出“是否是选中宗地”对话框,可以按整个宗地层提取,也可以按选中的宗地提取。提取出来的界址点存到界址点层,界址点按宗地编号从小到大依次编号,每个宗地从西北角开始,按顺时针方向递增。在前面的工作中,我们宗地构面是由拓扑生成的,所以由宗地提取界址点的工作我们就不用做了,界址点已经直接被保存到界址点层了。界址点层中的表“界址点Features层”包括的主要字段有:FeaturesID、CreateTime、Geometry、StyleID、目标标志码、界址点号、界标类型、要素代码、X、Y坐标值、Identifyno、初始变更号、注销变更号等.
3.2 由宗地和界址点生成界址线
界址线是宗地上两个相邻界址点之间的连线,界址线除了具有空间信息之外(如边长),还具有更多的其它属性(如界址线首界址点号,尾界址点号,界址线性质,界址线左、右宗地等),因此界址线也应单独管理。宗地面的边线位置即为界址线的位置,如果宗地和界址点齐全,界址线可由宗地和界址点拓扑生成。执行菜单“地籍->由宗地和界址点生成界址线拓扑”,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单击“是”,界址线自动生成,界址线属性中,首界址点号、尾界址点号、左宗地号、右宗地号根据拓扑关系自动赋值,界址线类别、界址线位置、界线类别等其他属性需要人工输入。在提取界址线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界址点信息不完备…”的提示,这是因为宗地、界址点、界址线之间要形成正确的拓扑关系,要求宗地在几何上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1)宗地之间不能有重叠。
(2)相邻宗地有共用界址点时,每个宗地在界址点位置必须要有结点。
3.3 建筑物构面
标准中要求地籍数据中包括建筑物的属性,每个宗地又要求对宗地内建筑物的面积进行统计,如房屋的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等,这就需要在地籍数据中包含建筑物的信息,如房屋的结构、层数、面积等。建筑物在软件中用面来表示。在进行地籍数据采集时,房屋边线已经采集,因此建筑物构面可采用与宗地构面相同的方法,为了便于检查,一般采用点击构面即可。
4 结论
由于本次设计工作是深入地籍测量与管理的基层部门,所以对地籍数据的来源和地籍资料的管理和使用的现状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目前大多数土地管理基层部门都以分幅的形式对地籍图进行测绘和管理,给土地的统一性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且不容易发现工作中的错误(包括测量工作).地籍数据的入库是对从前地籍数据质量的一种检验和对地籍数据的整理,同时是对地籍数据的进一步加工,这给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 林增杰,谭峻.地籍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数维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WalkCM 3.0 操作说明书.
在地形数据经过整合以后,就可以对地籍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采用WalkCM进行地籍数据加工的一般流程是:建立行政体系→从地形中提取地籍空间信息→地籍属性录入→面积统计→生成宗地图、表。
关键词:数据库 地籍 WalkCM 宗地
1 引言
与地形测量不同的是,地籍测量中有了“坐落”和“权属”的概念,地籍属性中,有相当多的属性与坐落和权属有关,如宗地所在的区(县)、街道(乡/镇)、街坊(村)等,地籍测量也常常按街坊(或村)来进行分区, 因此WalkCM按行政或区位来管理地籍数据,街坊(村)是WalkCM基本管理单元。在进行地籍数据提取、加工之前,首先要建立街坊(村)。
2 建立地籍要素层
地籍数据需要专门的层来存放,地籍层包括宗地层、界址点层、界址线层、建筑物层、图斑层和图斑线层。当进行地籍数据提取和加工时,软件会根据数据类型自动将地籍数据存放到相应的层中,由于各地对数据结构的要求不同,地籍各层的层名可能不同,为适应各种数据结构,在建立好街坊之后,软件还需要建立或指定地籍各层。
2.1 确定宗地号编号规则
宗地层中的“宗地号”具有全市唯一性,通常由区号、街道号、街坊号、宗地编号组成,“宗地编号”是宗地在街坊中的编号。当进行初始地籍建库时,通常为每一宗地预编一个地籍号,预编地籍号可由宗地编号按一定规则产生。在设置街坊对话框中,单击“系统设置”按钮,在该对话框中设置宗地号的组成部分,每部分的位数及间隔符。当宗地在街坊内编号后,系统将按该规则自动产生宗地号。在该库建立的时候,我们确定的宗地号产生规则如下:第一部分:城乡标志,位数:1,间隔符:“-”;第二部分:区号,位数:2,间隔符:“-”;第三部分:街道号,位数:2,间隔符:“-”;第四部分:街坊号,位数:2,间隔符:“-”;第五部分:宗地编号,位数:4,间隔符“-”;第六部分:宗地支号,位数:2。如:1-01-01-01-0001-01。
2.2设定当前工作街坊号
设定地籍各层之后,软件为各层属性添加三个字段:Identifyno、初始变更号、注销变更号。Identifyno是地籍要素所在的街坊标识,位于同一街坊的地籍要素具有相同的Identifyno。当进行一些地籍操作时,WalkCM只对当前工作街坊内的地籍要素进行处理。初始变更号和注销变更号是为了变更预留的字段,当地籍要素产生时,初始变更号自动被赋值。如果地籍要素通过其它方式产生,如宗地在其它软件中构面,这时Identifyno字段为空,当由宗地提取界址点时,这些宗地就不会参加提取。这就需要在进行地籍操作之前为这些宗地设定当前工作街坊号。执行菜单“地籍->设定当前工作街坊号”,单击“是”按钮,系统将所有地籍要素设定为录属于当前工作坊。
3 提取地籍空间信息
软件以地形图为基础,根据权属调查和测量的结果,确定宗地范围,建立宗地、界址点、界址线的拓扑关系。宗地是由一系列实测的界址点连接而成的闭合区域,在软件中,宗地用面状地物来表示,面状地物的顶点即是界址点的位置,界址线是宗地上两个相邻界址点之间的连线。因此,当确定了宗地之后,界址点和界址线都可由宗地提取。
3.1 由宗地提取界址点
界址点是划分本宗地和邻宗地权属界线的拐点,一般是经过宗地双方指界后实测得到,界址点除了具有空间信息之外(如坐标),还具有更多的其它属性(如界址点编号,界标类型等),因此界址点应从实测点分离出来,保存到界址点层,单独管理。因为宗地面的顶点位置即为界址点位置,因此界址点可以由宗地提取。如果宗地不是由拓扑生成(拓扑生成宗地时同时生成界址点),就需要由宗地提取界址点。执行菜单“地籍->从宗地中提取界址点”,弹出“是否是选中宗地”对话框,可以按整个宗地层提取,也可以按选中的宗地提取。提取出来的界址点存到界址点层,界址点按宗地编号从小到大依次编号,每个宗地从西北角开始,按顺时针方向递增。在前面的工作中,我们宗地构面是由拓扑生成的,所以由宗地提取界址点的工作我们就不用做了,界址点已经直接被保存到界址点层了。界址点层中的表“界址点Features层”包括的主要字段有:FeaturesID、CreateTime、Geometry、StyleID、目标标志码、界址点号、界标类型、要素代码、X、Y坐标值、Identifyno、初始变更号、注销变更号等.
3.2 由宗地和界址点生成界址线
界址线是宗地上两个相邻界址点之间的连线,界址线除了具有空间信息之外(如边长),还具有更多的其它属性(如界址线首界址点号,尾界址点号,界址线性质,界址线左、右宗地等),因此界址线也应单独管理。宗地面的边线位置即为界址线的位置,如果宗地和界址点齐全,界址线可由宗地和界址点拓扑生成。执行菜单“地籍->由宗地和界址点生成界址线拓扑”,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单击“是”,界址线自动生成,界址线属性中,首界址点号、尾界址点号、左宗地号、右宗地号根据拓扑关系自动赋值,界址线类别、界址线位置、界线类别等其他属性需要人工输入。在提取界址线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界址点信息不完备…”的提示,这是因为宗地、界址点、界址线之间要形成正确的拓扑关系,要求宗地在几何上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1)宗地之间不能有重叠。
(2)相邻宗地有共用界址点时,每个宗地在界址点位置必须要有结点。
3.3 建筑物构面
标准中要求地籍数据中包括建筑物的属性,每个宗地又要求对宗地内建筑物的面积进行统计,如房屋的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等,这就需要在地籍数据中包含建筑物的信息,如房屋的结构、层数、面积等。建筑物在软件中用面来表示。在进行地籍数据采集时,房屋边线已经采集,因此建筑物构面可采用与宗地构面相同的方法,为了便于检查,一般采用点击构面即可。
4 结论
由于本次设计工作是深入地籍测量与管理的基层部门,所以对地籍数据的来源和地籍资料的管理和使用的现状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目前大多数土地管理基层部门都以分幅的形式对地籍图进行测绘和管理,给土地的统一性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且不容易发现工作中的错误(包括测量工作).地籍数据的入库是对从前地籍数据质量的一种检验和对地籍数据的整理,同时是对地籍数据的进一步加工,这给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 林增杰,谭峻.地籍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数维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WalkCM 3.0 操作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