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一直成为语文教师的一大困惑。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课堂是教师的,阅读也是教师的,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更未能有效地参与阅读的感知、理解、评价和创造的全过程。近年来,虽然有了一些改观,但仍存在着虚假的成分(形式主义多,表面上热热闹闹),肤浅的认识(在课文的表层徘徊,没有深入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脆弱的表象(不是来自求知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惩下获得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种情况若持续发展,无疑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改革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给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用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切入点,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一种情境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语文探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探究性学习必须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创设情境应该是重点思考的一个内容,因为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对书本所反映的生活或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东西。当然,有些探究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来提出,但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创设情境的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田忌赛马》一文,教师若能抓住“转败为胜”这个关键词,就可以组成条理清晰,由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组成的板块,即: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失败?孙膑是怎样帮助田忌出谋划策的?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会胜利?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按板块研读,从而读懂课文,同时明白面对强者,要仔细观察、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合理调配力量,才有可能以弱胜强。这样做就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想学”。
二、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重要的一点是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并通过亲自动眼阅读、动手查阅工具书和资料、动脑思考等自学程序,进行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以《黄河的主人》为例,在课前应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从网页上下载图片,从中了解一些有关黄河的水文、地理、环境知识以及羊皮筏子的相关知识。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你觉得艄公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和“你对‘黄河的主人’是怎样理解的”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结合搜集来的图片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圈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如从“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体会黄河的险峻;从“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体会羊皮筏子的小;从“专心致志、小心、注视、破浪前进”体会艄公的沉着等。经过探究,学生对黄河的艄公“面对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凭着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的高大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在积极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了成功的体验,进而鼓起排除万难,果敢前行的勇气,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成了课堂内外学习的主动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给予探究方法的点拨、示范和帮助,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拓展认知空间等。
三、合作交流,开放探究环境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放探究的环境,适时引导学生组成各种学习小组,互相交流、争辩,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共同进步这一目标。为体现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实效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灵活运用有效的合作方式,指导学生井然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如,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们可以采用小组成员依次发言,集体比较筛选,组长汇总的方式;古诗研读就不必采用一人一句的形式,这样易破坏诗歌意境的完整性,组内可选定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让其余同学补充修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把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归为一组,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在辩驳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我们也可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选择。如在品析文章语言时,允许学生小组齐读、代表引读、轮读、分角色读,也可以让学生表演读、通读等。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担负着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以四人小组为例,他们可分为组长、书记员、汇报员、评议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除了人人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组长负责协调,组织全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同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一起解决一些学习疑难;“书记员”负责记录本组学习结果;“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学习结果。
四、精心引导,挖掘探究潜能
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方法、思维的形式进行归纳、整合,对学习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进行深度的质疑、挖掘和引申,促使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等发散性思维或迁移性训练,充分挖掘学生探究的潜能,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尽情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素质。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追求。教师应根据课文的语言特色、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突出个性化,尤其应该为学生提供发散性训练,创造性地解决课内外学习和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完《荔枝》一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杨梅录像,并设计了一个迁移练习:“今天,我来到了杨梅的故乡,远远望去,只见……走近一看,只见它……果树的主人慷慨地摘下良种杨梅招待我们,一尝,啊……望着手心里……的杨梅,我醉了!”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不仅使学生积累了文章的好词好句,而且使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验进行了表达练习。
五、多元评价,享受探究乐趣
为了了解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必须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及时的综合的评价。我们突破了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灵活运用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且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学生充分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示,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增强了自信,更快地参与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之中。
作者单位
安徽省铜陵市实施小学
◇责任编辑:黄云刚◇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给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用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切入点,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一种情境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语文探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探究性学习必须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创设情境应该是重点思考的一个内容,因为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对书本所反映的生活或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东西。当然,有些探究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来提出,但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创设情境的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田忌赛马》一文,教师若能抓住“转败为胜”这个关键词,就可以组成条理清晰,由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组成的板块,即: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失败?孙膑是怎样帮助田忌出谋划策的?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会胜利?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按板块研读,从而读懂课文,同时明白面对强者,要仔细观察、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合理调配力量,才有可能以弱胜强。这样做就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想学”。
二、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重要的一点是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并通过亲自动眼阅读、动手查阅工具书和资料、动脑思考等自学程序,进行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以《黄河的主人》为例,在课前应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从网页上下载图片,从中了解一些有关黄河的水文、地理、环境知识以及羊皮筏子的相关知识。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你觉得艄公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和“你对‘黄河的主人’是怎样理解的”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结合搜集来的图片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圈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如从“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体会黄河的险峻;从“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体会羊皮筏子的小;从“专心致志、小心、注视、破浪前进”体会艄公的沉着等。经过探究,学生对黄河的艄公“面对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凭着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的高大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在积极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了成功的体验,进而鼓起排除万难,果敢前行的勇气,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成了课堂内外学习的主动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给予探究方法的点拨、示范和帮助,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拓展认知空间等。
三、合作交流,开放探究环境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放探究的环境,适时引导学生组成各种学习小组,互相交流、争辩,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共同进步这一目标。为体现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实效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灵活运用有效的合作方式,指导学生井然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如,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们可以采用小组成员依次发言,集体比较筛选,组长汇总的方式;古诗研读就不必采用一人一句的形式,这样易破坏诗歌意境的完整性,组内可选定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让其余同学补充修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把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归为一组,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在辩驳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我们也可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选择。如在品析文章语言时,允许学生小组齐读、代表引读、轮读、分角色读,也可以让学生表演读、通读等。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担负着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以四人小组为例,他们可分为组长、书记员、汇报员、评议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除了人人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组长负责协调,组织全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同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一起解决一些学习疑难;“书记员”负责记录本组学习结果;“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学习结果。
四、精心引导,挖掘探究潜能
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方法、思维的形式进行归纳、整合,对学习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进行深度的质疑、挖掘和引申,促使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等发散性思维或迁移性训练,充分挖掘学生探究的潜能,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尽情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素质。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追求。教师应根据课文的语言特色、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突出个性化,尤其应该为学生提供发散性训练,创造性地解决课内外学习和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完《荔枝》一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杨梅录像,并设计了一个迁移练习:“今天,我来到了杨梅的故乡,远远望去,只见……走近一看,只见它……果树的主人慷慨地摘下良种杨梅招待我们,一尝,啊……望着手心里……的杨梅,我醉了!”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不仅使学生积累了文章的好词好句,而且使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验进行了表达练习。
五、多元评价,享受探究乐趣
为了了解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必须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及时的综合的评价。我们突破了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灵活运用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且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学生充分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示,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增强了自信,更快地参与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之中。
作者单位
安徽省铜陵市实施小学
◇责任编辑:黄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