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年的某一天,天气开始转热,我担心88岁老母亲的身体状况,打电话关心一下。在响铃十数声之后,母亲接了电话。我问她在哪儿,她说:“我就在这里啊。”声音像是回答来自对面山腰的问话那般嘹亮。我便知道她说的“这里”,是她天天会走走看看的一小块儿溪边旱田—她取名为“天天来”的休息工寮。
1995年,母亲与姑妈短暂地拥有过一大块儿小米田,在栽种一年并喜获丰收后,原田主收回了那原本荒芜的旱田。于是,母亲与姑妈在那块旱田左侧的溪边荒地又各自开辟了一小块旱田,种些小米、花生、蔬菜、瓜果。一方面当成休闲,打发时间;一方面缅怀早年务农的辛苦生活,顺便充实家庭口粮。当时母亲还雇人搭建了一座工寮,既可以用来休息小聚,同时也可以储藏工具杂物。
她给工寮以及旱田取了一个名字叫“天天来”。母亲在“天天来”养过几回鸡,先后种过高粱、小米、玉米、落花生、南瓜、生姜,还有十数种果树与蔬菜。后来姑妈因老迈不再参与务农,农田被山风、泥石流摧毁过好几次,养的鸡屡屡被偷,甚至连蔬菜都有人定时趁夜帮她“收割”。母亲总是在一阵咕哝之后,自己一个人又继续开垦恢复田园,继续养鸡、种菜、种杂粮。我们兄弟姐妹八人散居外乡,也只能劝她别过劳,却无法参与她的劳动,我甚至好些年没有踏进那片离老家只有不到100米的溪边旱田。我总觉得那是母亲的田园,那些农活儿不是我所擅长的,我也不可能从中得到任何乐趣。
前些年母亲开刀做手术,在我的住处待了十几天。回村后,她要我陪着去“天天来”巡视一番。旱田里已经长出不少杂草,木瓜树上几颗熟黄的果子被鸟啄食过半,桑葚熟果掉了一地。菜园里有几种我叫不出名字的青菜,跟杂草竞争竟也长得理直气壮,而香蕉树上正垂着一挂黄熟的香蕉。我正研究如何割下那一挂香蕉,却发现田地外的溪边有几只猕猴走来,看见我站在香蕉树旁,忽然停了下来,然后慌张地回头找了棵树爬上去。那情景令我大感开心,这可是我大半辈子以来第一次抢在猴子之前发现熟香蕉。母亲忽然哼起了歌谣,这里拔两根草,那里拨正几根歪塌的篱笆柱子,尽管大病初愈,身体尚虚弱,神情却十分愉悦。
我忽然理解了“天天来”对母亲的意义。就像她在电话里说的,她只有在“天天来”才能不想东想西地忧心孩子们过得好不好。她不一定要种什么,只要有种子,便要试着种,好好地观察、见证农作物成长,能卖钱就卖钱,被偷了,就当是救济。也不一定要工作多久,她一个人,一整个白天的时间,累了就休息,饿了自己煮东西吃。在树荫下吹着凉风,脑海中源源不断地浮现从小学的歌谣,她可以完全不理會外在世界的纷乱,兀自平静心安。
那是独属于她的私密空间,一个完全由她打造的、不拘形式的小小私人世界。
母亲有“天天来”,年少时的我也有自己的小天地。“天天来”一旁的小溪,收藏着我的童年时光,也曾成为我的小小桃花源。
这是一条终年流淌不息的溪流,是村民洗衣、梳洗的地方,也是小孩子们戏水、游泳、玩耍的游乐园。村里的老人经常来这里采割生长在溪边的琼麻,在溪水中拍打揉洗,制成琼麻线。
这条小溪的上游,地势的落差较大,溪水中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星罗棋布。水流在石块间奔涌,或被分割成细长的瀑布,或从石缝间迸出,形成一个个水量充沛的小水潭。在那里,蝌蚪聚集,蚂蟥暗伏,毛蟹在水底石块间找寻食物,偶尔爬上露出水面的石头盘踞、观望。被这些小动物吸引着,蛇来了,食蟹獴来了,探险的我们也来了—这里成了整条溪流最热闹的区域。从这里再往上走,地势更陡,阳光却忽然明媚起来。几处不断渗出的水流,涓滴成串往下流淌。流经之处长满了翠绿的水生苔,以及诸多我始终叫不出名字的低矮植物。
这条小溪曾经如此鲜活,在我心里,它不逊于那些名江大川。可惜,1971年的一场泥石流,将小溪变成了一条干涸的溪床。
母亲有自己的“天天来”,我想,人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天天来”。母亲已经去世了,祈愿母亲的在天之灵如在“天天来”时那样快活。
1995年,母亲与姑妈短暂地拥有过一大块儿小米田,在栽种一年并喜获丰收后,原田主收回了那原本荒芜的旱田。于是,母亲与姑妈在那块旱田左侧的溪边荒地又各自开辟了一小块旱田,种些小米、花生、蔬菜、瓜果。一方面当成休闲,打发时间;一方面缅怀早年务农的辛苦生活,顺便充实家庭口粮。当时母亲还雇人搭建了一座工寮,既可以用来休息小聚,同时也可以储藏工具杂物。
她给工寮以及旱田取了一个名字叫“天天来”。母亲在“天天来”养过几回鸡,先后种过高粱、小米、玉米、落花生、南瓜、生姜,还有十数种果树与蔬菜。后来姑妈因老迈不再参与务农,农田被山风、泥石流摧毁过好几次,养的鸡屡屡被偷,甚至连蔬菜都有人定时趁夜帮她“收割”。母亲总是在一阵咕哝之后,自己一个人又继续开垦恢复田园,继续养鸡、种菜、种杂粮。我们兄弟姐妹八人散居外乡,也只能劝她别过劳,却无法参与她的劳动,我甚至好些年没有踏进那片离老家只有不到100米的溪边旱田。我总觉得那是母亲的田园,那些农活儿不是我所擅长的,我也不可能从中得到任何乐趣。
前些年母亲开刀做手术,在我的住处待了十几天。回村后,她要我陪着去“天天来”巡视一番。旱田里已经长出不少杂草,木瓜树上几颗熟黄的果子被鸟啄食过半,桑葚熟果掉了一地。菜园里有几种我叫不出名字的青菜,跟杂草竞争竟也长得理直气壮,而香蕉树上正垂着一挂黄熟的香蕉。我正研究如何割下那一挂香蕉,却发现田地外的溪边有几只猕猴走来,看见我站在香蕉树旁,忽然停了下来,然后慌张地回头找了棵树爬上去。那情景令我大感开心,这可是我大半辈子以来第一次抢在猴子之前发现熟香蕉。母亲忽然哼起了歌谣,这里拔两根草,那里拨正几根歪塌的篱笆柱子,尽管大病初愈,身体尚虚弱,神情却十分愉悦。
我忽然理解了“天天来”对母亲的意义。就像她在电话里说的,她只有在“天天来”才能不想东想西地忧心孩子们过得好不好。她不一定要种什么,只要有种子,便要试着种,好好地观察、见证农作物成长,能卖钱就卖钱,被偷了,就当是救济。也不一定要工作多久,她一个人,一整个白天的时间,累了就休息,饿了自己煮东西吃。在树荫下吹着凉风,脑海中源源不断地浮现从小学的歌谣,她可以完全不理會外在世界的纷乱,兀自平静心安。
那是独属于她的私密空间,一个完全由她打造的、不拘形式的小小私人世界。
母亲有“天天来”,年少时的我也有自己的小天地。“天天来”一旁的小溪,收藏着我的童年时光,也曾成为我的小小桃花源。
这是一条终年流淌不息的溪流,是村民洗衣、梳洗的地方,也是小孩子们戏水、游泳、玩耍的游乐园。村里的老人经常来这里采割生长在溪边的琼麻,在溪水中拍打揉洗,制成琼麻线。
这条小溪的上游,地势的落差较大,溪水中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星罗棋布。水流在石块间奔涌,或被分割成细长的瀑布,或从石缝间迸出,形成一个个水量充沛的小水潭。在那里,蝌蚪聚集,蚂蟥暗伏,毛蟹在水底石块间找寻食物,偶尔爬上露出水面的石头盘踞、观望。被这些小动物吸引着,蛇来了,食蟹獴来了,探险的我们也来了—这里成了整条溪流最热闹的区域。从这里再往上走,地势更陡,阳光却忽然明媚起来。几处不断渗出的水流,涓滴成串往下流淌。流经之处长满了翠绿的水生苔,以及诸多我始终叫不出名字的低矮植物。
这条小溪曾经如此鲜活,在我心里,它不逊于那些名江大川。可惜,1971年的一场泥石流,将小溪变成了一条干涸的溪床。
母亲有自己的“天天来”,我想,人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天天来”。母亲已经去世了,祈愿母亲的在天之灵如在“天天来”时那样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