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凶猛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m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盘点:另类育儿大比拼
  时下,重视家庭教育已然不是新闻,每个妈妈都能张口来几句老生常谈的教子经。当温和中庸的育儿理念已不再新鲜,一众凶猛父母所率领的各种另类的家教观念,愈发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所在……
  
  虎妈唱战歌 猫爸圆舞曲
  在这场冠名赛中,初创者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她在子女教育上充满了耳光、辱骂和超负荷练习,却教出了两个很拿得出手的女儿,闹得中国妈妈心痒不已,一手挑起了中美教育之争。紧接着,上海猫爸常智韬华丽登场,他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他的女儿前年被哈佛大学录取了,从此猫爸得以坐在成功育儿的跷跷板另一边,和虎妈隔洋叫板。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家长没必要把自己的教育塑造得无可挑剔,过度严厉和过度赏识都会物极必反,关键是要根据孩子身处的客观环境平衡取舍。
  
  狼爸三天一顿打 鹰爸雪天训裸孩
  如果说虎妈还是“严”,那么狼爸就是“狠”了。萧百佑号称“孩子是民,家长是主”,制定了棍棒式教育、“军事化”管理等种种严苛措施,并且认为这是子女三人全考上北大的关键。没想到没有最狠,只有更狠。年初,鹰爸让他四岁的儿子在-13℃的暴雪中裸跑迎接新年,再一次挑战了家长们的严教底线。但鹰爸认为,自己的极限训练,“已经让先天不足的儿子如今智商高达218,甚至超过了牛顿”。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关颖:父母在面对自己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行为时需保持冷静,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人能把孩子打成“天才”,也有人把孩子打出了身心疾病,别拿孩子赌博!
  
  我家有女富着养 彼家有子当女养
  这个春节,并非富贵人家的万先生一掷千金而成名,短短七天为女儿花掉了3万元的年终奖,他说,就要把女儿宠得和小公主一样有优越感,长大了才不会吃亏,这样做,很值得。女孩要富养,男孩是不是该穷养呢?令人跌破眼镜的是,英国一对夫妇将儿子当中性人养,打着培养孩子“真性情”的名义,隐藏其性别长达五年之久。当事人说,这是为了让孩子尽情发展各方面的潜能,不受到性别的束缚,这五年,很值得。
  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黄玉华:无论男孩、女孩,都要“穷养”物质、“富养”精神。即“穷养”出孩子克制物欲、奋发图强等优良品质;“富养”出孩子开阔的眼界、得体的举止及文明高雅的生活习惯。
  
  辣妈背女攀岩 潮妈瑜伽甩婴
  来自威尔士的蒙娜每次徒手攀岩都会身背自己两岁的女儿佩恩,没有佩戴任何安全保护装置。她认为“生命就是冒险”,这样做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对户外运动的感情和观念。这还不是最让人心惊胆战的,有位据称是“幼儿瑜伽”教练的俄罗斯妈妈弗金娜,女儿仅仅出生两周,她便单手拽着婴儿的一只脚在空中“画圈”抡甩,我们觉得画面十分震撼,她却觉得这种训练可以让新生儿增强独立感。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每个儿童均有固有的生命权,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存活与发展。儿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法定监护人应确保儿童不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凌辱、忽视、虐待或剥削。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各种派别,以各种动物之名交错飞扬。为何养儿育女这一简单的问题,会触痛当今教育的神经呢?为什么那些本该给孩子幸福的父母,会变“狼”变“虎”变“怪兽”呢?
  
  解析:大家掉进了同一个陷阱
  这个陷阱就叫做成功,或者说,叫做儿童教育成功学。在这个美好耀眼的虚幻愿景下,家长被迫夹杂在社会、学校、媒体、商家的各种利益诉求和驱使中,逐渐忘记了育儿的初衷和立场,集体陷入了迷思——
  
  心理原因
  他们既浮躁,又焦虑
  畅销书作家尹建莉说,中国这20多年家庭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和时代有关,另一方面和独生子女政策有关。三十年前,我们甚至不知道有“家庭教育”这个词,家里就一个宝贝孩子,唯一的育儿理念就是给他万千宠爱。直到《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出现,人们才第一次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功能如此强大,原来好孩子不是捧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这个观点在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倍受推崇,众多家长之所以如此热衷推崇“虎妈”、“狼爸”,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借鉴成功家教,复制成功的案例,让孩子出人头地。
  恰恰是这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使家长们沉不下心来研究孩子,也来不及辨明教育的真谛,便陷入了另一种误区——既然大家都在催着孩子往前奔,那我惟有独辟巧径才能杀出一条成功血路。孰不知,“虎妈”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基础上的,家长们却看不到那些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浮躁和焦虑迷蒙了家长的眼,也迷蒙了那颗本该宽容透亮的平常心。
  
  历史原因
  一家之长说了算
  漫长的封建统治和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为中国的家长带来了两个家教误区:一是认为孩子是家长的附属品,怎么教怎么养,全由父母说了算;二是父母的成功来源于孩子的成就,只要孩子出人头地,那便是对父母的最大认可和荣耀。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化理念冲击,如今大道理其实家长们都懂,谁都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有人权,但我们却依然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强加于孩子身上,导致他们成为各种家教方法的试验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虽然懂得道理,却不懂做法。我们不知道打骂孩子侵犯人权,不知道将孩子独自锁在家中侵犯自由权,不知道父母和孩子是亲密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个体,不知道教养方式不是由父母说了算,而是以孩子的接纳程度自主选择的。爱的名义并不能掩盖中国家长在教育理念上的落后,那些所谓的精英养成计划,早已触犯了对孩子精神和身体操控的极限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边界。
  
  社会压力
  孤注时代逼出怪兽父母
  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背唐诗、练珠心算,奔走于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孩子的弦从小绷得这么紧,与一个命题难脱干系——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曾是商业培训机构的广告语,如今却让家长陷入无限的矛盾和纠结中。
  是的,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童年也只有一次,所以得出一个怪异的结论:如果不在这仅有一次的教育机会中灌溉出丰硕果实,那就预示着父母角色的失职和失败。而家长努力和付出的方式,就是扛起冲锋枪和孩子一起拼杀在竞争的最前沿,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得到期待的回报,但家长没有选择,因为别人也在往前冲,这是一个孤注时代,赌的是孩子的未来,而赌注是孩子的童年。
  于是,金钟罩下,我们圈养出一个个没个性的完美小孩,也孕育出一群群张牙舞爪的怪兽家长。
  
  制度扭曲
  评介体系重知识而轻人格
  
  这一代孩子懂得的技能很多,琴棋书画、跆拳道、游泳……可看那一屋子的证书,却没有一张是学做人的。为什么呢?因为各种考试选拔、大小比赛或加分项目里,都没有“人品好”、“善良”、“有爱心”、“积极乐观”这些内容。家长不能冲到名校前说:我孩子乐于助人,让他入学吧!更不能对老师说:我孩子孝顺父母,这学期给他排名第一吧!这个现实很无奈,每个家长都无力挣脱,因为即便离了小学中学大学,到了社会上,各阶层选拔人才依然需要知识、技能这些作为考核标准。所以并非家长主次不分,非要培养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好宝宝,而是社会确实没有给家长和孩子一个张扬个性、追求自我的机会。
  这样的背景下,导致家长往往不得不唯成绩论,而忘了成绩其实只是个工具。在美国,从没有耶鲁大学学生或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父母写书,推广他们的家教经验,因为社会足够宽容,有多重考核及选拔人才的指标,对幸福和成功的理解也因人而异。
  对比一下,也许对于中国而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有效教育”,而是理性和人性;我们缺的不是先进的育儿经验,而是对幸福和成功的重新定义。
  
  商业原因
  谁在推波助澜利用你
  “鹰爸”、“虎妈”、“狼爸”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事家长都以出书来归纳总结自己的教育手法,各种夺人眼球的概念和针锋相对的骂战,其实都不过是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宣传,其背后都包藏着商业利益。他们经过商家的包装和媒体的热炒,对准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焦虑,假借成功教育的东风抛售各种家教书籍,有人奉为圣经顶礼膜拜,也有人盆满钵满数钱开怀,家长诚挚的爱,全化作一叠叠厚重钞票流入别人口袋。商业社会,教育可以变为产业,教育方式沦为卖点,虐待孩子成为炒作热点,这才是如今的悲哀之处。
  家教书籍有市场,却并不代表书中的所有教育方式都能落地。我们不能要求商家和媒体都负责任地筛选出符合每个孩子的家教书籍,至少父母自己确实有义务挑选适合自家孩子个性特点的家教理念。
  
  思考:我们想教出怎样的孩子?
  香港媒体人、大学教师屈颖妍出版了一本《怪兽家长》,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有感而发,记录下竞争时代中,那些焦虑而激进的家长匪夷所思的所作所为——
  
  有一所学校要同学扮演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的故事,可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演小矮人,最后校方只好改写了故事,变成了“8个白雪公主”;
  有个孩子在公园玩耍时摔伤了腿不能上学,为免学业落后,母亲竟向校方要求让孩子所在班级停课,直至她的孩子能上学时再继续,以示公允。
  ……
  是的,越把孩子当回事,越把教育当回事,我们就会越走越偏,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所以在《怪兽家长》一书的封面上,屈颖妍有感而发:“当今最难教的,是家长,不是学生!”
  今日的中国家长,很多正是当年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他们内心充满了各种纠结和迷惘:他们其中的一部分接受的是专制教育,深深明白孩子缺少话语权的悲哀。然而,待到自己为人父母,却又身处这个竞争高压的时代,为了不让孩子被淘汰,只好将高压进行到底,各显神通地为孩子进行成长规划,设计“枷锁”。而另一部分独一代却又在溺爱下长大,他们从小任性、独立、有主见,习惯“我的地盘我做主”,自然认为“我的孩子我做主”,所有的特立独行和自作主张,都与“独一代小太阳”的成长习性一脉相承。这样的教育会不会有恶果,不得而知,也许只有等下一代人真正成人并走向社会时,他们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观,才能体现如今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反弹。
  所以,我们不该追寻“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法宝”,而该反思“我们究竟要教会孩子什么”?著名媒体人石述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一是必须爱家人,懂亲情,一个不爱父母的孩子长大后不可能突然爱社会;二是帮孩子建立能终身依赖的社交圈子,使他们友谊常伴;三是我们想要他变成什么人,就在他面前努力扮演什么人。
  
  链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二十九条
  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
  1. 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2. 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项原则的尊重;
  3. 培养对儿童的父母、儿童自身的文化认同、语言和价值观、儿童所居住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其原籍国以及不同于其本国的文明的尊重;
  4. 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著居民的人之间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
  5.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一念是爱,一念成害
  育儿方式的战场上硝烟弥漫,各种唇枪舌剑和特立独行让人应接不暇,然而,家庭教育的秘籍究竟是什么?家长们依然无解。
  相信大多数家长选择某种育儿方式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能从中受益,健康成长,也许有的孩子天性温吞,那确实需要激将一下;有的孩子孤僻跋扈,那也难免压制一下。但对更多普通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有技巧的循循善诱和发自内心的欣赏鼓励,若还给以刺激压制,那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了。
  所以面对眼花缭乱的育儿方式多选题,家长究竟该如何明辨选择?两千年前孔子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因材施教。哪管家教江湖再波诡云谪,家长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哪管谁家的另类育儿法再有奇效,家长也不会盲目复制跟风——那是你的特例,但不适合我家孩子,因为,我懂他。
其他文献
乐子生病时最易发烧,如果抱到医院去,医生都会给乐子输液。大家都知道,输液会让孩子的免疫力越来越退化,体质越来越差。我甚至都怀疑,乐子几乎每两个月都要生病一次,就是输液造成的恶果。所以,我一直努力地摸索对孩子没有副作用的一些治疗方法。各种各样的物理降温方法,诸如温水洗浴法、冰敷法、退热贴法、酒精擦拭法、煎葱白水饮用法等等,我都试过了。目前发现,对于乐子来说,安全、见效快的有以下两种办法——  温水洗
了解了惩罚的方方面面后,是不是开始觉得这是一门讲究技巧和艺术的家教手段?应该怎么学习和使用,让我们从实战演练的效果中熟悉惩罚的“度”。    情绪的度,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祈女士的案例:  女儿无论天气冷热总喜欢不穿鞋子满屋跑,常常是我跟在后面帮着找拖鞋,雪白的袜子已经变成灰袜。说了多次,她仍然我行我素,屡说屡犯。有一次,她受凉生病时仍不穿拖鞋,我气坏了,一时情绪失控,狠狠打了女儿几巴掌。女儿显然
小手小脚印出来  适用年龄:1~3岁  游戏准备:一个装满细沙的木箱子;一把可以把细沙抹平的小扫帚或小刷子;一盒红色的印泥。  6妈妈用小扫帚或小刷子把木箱子里的细沙抹平,然后让孩子分开两脚轻轻地站上去,拓下一对小脚印,妈妈也在一旁拓下自己的大脚印。小脚印和大脚印的相像之处和大小对比,会让孩子感到新奇。两岁的孩子,可以教他认识脚印上的大拇趾、二拇趾、小脚趾;两岁半后,可以教他认识脚印上的前脚掌、后
育儿过程中的分歧是种常态,是不可避免的。而育儿纷争则是可以通过人的理性、智慧和技巧控制和化解的。    方案一:  用心化解与老人的纷争  与老人有不同的育儿观念,是现在很多家庭生活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对孩子教育和生活琐事的看法分歧,让两代人在生活中不断地遭遇“战事”。其实,在育儿问题上,老人和父母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只要父母以一颗理解、宽容的心,加上一些技巧,许多矛盾是可以轻松解决的。
钟先生夫妇在教育投资的问题上,存在两个不足的地方,一是资金的分配不合理,短期教育资金的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过大。一般来说,用于教育上的投资不应高于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二是重短期利益,轻长期规划,没有充分利用起手上资金。活期存款在钟先生夫妇的流动资产(活期存款,股票投资,店铺投资)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1%,导致净资产的收益率十分低。一般情况下,比例为10%左右比较合理。  钟先生夫妇在教育投资中做得比较明
全球妇女解放运动曾鼓励妇女走出家庭,走进职业。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实践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一个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到底能否兼容,孰重孰轻?女性职业化,对于孩子的成长乃至整个社会为教育所支付的成本来说,利大还是弊大?  所以,当今许多女性,已重新考虑自己的价值和定位,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相当部分妈妈开始有条件成为全职妈妈,以利科学育儿。重回家庭,已成为一种否定之否定后的时尚新
谁赢谁看少儿频道  自从上幼儿园后,丫丫的鬼点子就特别多。一次,我想看小德和纳达尔的旷世大战,丫丫却想看她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怎么办?眼看战争一触即发,丫丫突然提出一个建议:“爸爸,我们石头剪刀布吧!”这是丫丫第一次施予我公平,我当然应允。丫丫拉妈妈来作裁判,并在妈妈耳边嘀咕了一番。  当我连赢三局,正要换台时,谁知丫丫妈说不行。我抗议不公!丫丫妈说她是按规则执行的。原来丫丫在妈妈耳旁咕哝的那一
案例一:浩浩能独立睡觉了,但必须抱着妈妈的衬衫一起入睡,有时半夜醒来发现衬衫被妈妈悄悄拿走,他就哭闹不已。  案例二:兰兰对小时候喝过的奶瓶情有独钟,每次吃饭的时候,她都要求妈妈给奶瓶倒上水,让她一手拿着奶瓶才肯开始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兰兰总要用奶瓶喝几次水,甚至还要咬一阵奶嘴玩玩,否则就不吃饭。  这两则事例充分暴露了宝宝身上存在的恋物行为。什么是恋物行为?就是指幼儿在2~4岁的时候,常常对某
女儿最近特别喜欢当小掌柜卖东西,把书整整齐齐放在沙发上摆一排,自言自语:“好了,你想买哪本书?这本?3块钱,好,给你。”  书卖得差不多了,她开始每天翻箱倒柜找道具卖给我们,家里的东西很快被她“卖”了一轮,为了让这个游戏保持新意,我和她一起找到了新玩法。  小店筹备工作  材料:折纸若干,剪刀一把,胶水一瓶,旧杂志若干  步骤:  1. 从旧杂志里选取有小图样的页面,拿剪刀剪下。因为女儿年纪还小,
掌握加餐原则  两岁以后的宝宝运动量明显增加,一运动就要消耗体力,补充能量最好的办法是加餐。可是,宝宝的胃肠容积比较小,如何既能让宝宝吃得开心,又不会对他脆弱、敏感、稚嫩的身体造成伤害呢?    随年龄减少餐数  宝宝吃得少,饿得快,所以必须善用加餐的方式进行补充。爸爸妈妈不妨参照“两岁多餐,四岁少餐,五岁加餐”的原则,意思即两至三岁的孩子,正常用餐应该在5~6餐左右;四岁以后的孩子,应该在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