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人民满意学校”创建工作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a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了新的阐述,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在此思想指导下,教育部提出了“人民满意教师、人民满意学校和人民满意教育”——即“三满意”创建活动。几年来, “人民满意学校”创建活动在各地迅速推开,不少地方已经完成了第一批“人民满意学校”的评选工作。这项活动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学校自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进一步加深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不加以研究和规范,则会影响此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更有甚者会使学校建设走入歧途。下面就“人民满意学校”的评选活动谈些个人观点,以起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从各地已经公布的评选方案、评选过程或评选结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将“人民满意学校”作为一项综合性荣誉称号予以对待。据人民网消息: “河南省某市中小学不再有重点、非重点和名校、一般学校之分,取而代之的将是能否获得‘人民满意学校’的荣誉称号”。
  2.评选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教育设施、师德师风、校风教风、规范收费、依法冶教等方面。比如安徽某市的评选方案中对评选内容的规定就是:
  (一)端正办学思想:面向所有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不办重点班;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二)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标准,不巧立、另立收费项目。
  (三)加强师德建设:教师爱岗敬业,杜绝违规家教,不讽刺、挖苦、体罚学生。
  (四)深化校风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秩序良好。
  3.评选人员以家长、学生和社区人员为主。从各地评选过程来看,上述人员的比例一般在90%左右。
  4.评选标准以投票比例作为依据。教育行政部门设置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弃权六个类别让群众选择,确定名列前茅的一定数量学校为“人民满意学校”。比如河南省某市的评选方案中就规定“评选结果以市县区为单位,按照综合得分,从高到低,前30%确定为市民满意度较高的学校。”
  5.评选结果将作为对学校领导班子奖惩的主要依据。河南省某市的评选方案就明确“从此次评比起,连续三年得分在参评单位30%之列的,将被授予‘人民满意学校’,而群众满意度较低的学校,学校领导班子将被调整。”
  6.第一次评选的结果总体是比较正常的,许多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比如浙江省某市教育局的通报中就充分肯定了评选的积极作用:“加强了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增进了学校与社区群众的沟通与理解,密切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责任心,增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提高了教师文明执教、依法执教的自觉性,使广大教师成为人民满意的教lJ币.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使违规办班、办学和乱收费行为得到有效遏止;促使学校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接受家长和广大市民的评议、监督,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当然,评选结果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比如浙江省某市教育局公布了该市“人民满意学校”首次评选结果,在849所参评中小学中,有258所被评为“人民满意学校”。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一批传统意义上的“名校”落榜,一批普通学校在这次评选中赢得了家长和市民的掌声。而且满意度最高的是一所普通学校。
  “人民满意学校”作为新时期学校建设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定位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特别对基础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还是为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管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最终价值,还是为了达到办学的最根本目的;不管是为了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是为了对每一个学生的终身负责;不管是为了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还是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管是为了营造优良和谐的教育环境,还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都需要改变现行的学校评价机制和体制。但是,由于学校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组织体系,从其工作职能上来讲是教书育人;从其工作对象来讲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从其工作的成效来讲具有时间上的积累性和结果显示的滞后性;从其工作的过程来讲具有创新性和不可重复性;从其工作的方法来讲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从其工作业绩评价标准来讲具有多重性,所以对其评价切忌搞一刀切和追求一种短期效应。
  从上述所列举的评选活动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其一是“人民满意学校”的目标体系设置应该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框架结构,应该以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为指向,以办学目标和学校发展为内容,以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效果为依据。而不能简单地划分几个档次让群众随意评判,因为这是为了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学校依法办学,促使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绝对不能采用“超级女声”那样的公众评选办法。更何况办学规律、办学要求、办学功能、办学成效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和把握的。
  “人民满意学校”至少应具备五个方面的外显目标:一是规范。教育是科学,科学必须坚持求真,即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这就要求学校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兴教;学校管理科学高效;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能使每个学龄儿童都能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受到平等尊重的教育,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二是和谐。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问人际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三是优质。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优良;师资队伍优良;教育教学内外环境优良;服务态度好,服务水平高;学生留恋、家长放心、同行羡慕、社会公认。四是特色。没有特色的学校就不可能成为优质高效的学校,没有特长的学生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管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培养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需要出发,都必须要求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前提下,不断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要以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五是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难以开拓。不管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还是办学体制的改革;不管是学 校用人制度改革、还是学校分配制度改革;不管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还是招生制度改革,不管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还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管是普通教育的改革、还是职业教育的改革都需要创新。
  其二是“人民满意学校”的创建应该重过程、重反馈、重整改、重积累,千万不能搞突击。学校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任何一所“名校”没有优秀文化的积淀、没有一批“名师”的支撑、没有一大批“名生”的衬托、没有社会的普遍认同是不可能成名的。
  从学校的发展规律来看,一所学校的面貌改变或层次提升决非是一种短期行为,特别是像“人民满意学校”的创建,其重点在于统一师生认识、克服自身弱点、改变学校管理现状、强化效益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学质量、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绝对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对于“人民满意学校”的评选,要立足于长远,要有规划,有目标,但更要重视过程。因为整改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只有改变现状,提高质量才能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同。
  其三是“人民满意学校”的评选应该体现以专家引领、标准科学、群众为主的原则。学校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要求,办学成效的确认应该有相对科学、合理的依据,如不加以引导,群众很难理解和认同,特别是对涉及教育教学规律和办学目标与任务的理解是需要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引领。特别是在现阶段,应试教育还有相当的市场,基础教育的不均衡现象到处可见,社会与老百姓对学校的评价标准还不能统一到素质教育的旗帜下来,群众的评选更需要科学的引导。
  学校不能等同干企业,考分不能等同于质量,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目标,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管理办法,优良的教育设施并不一定能出优质的教育,这些道理对于教育内部来说无需多加解释,但对于社会或家长来说并非都能认可。所以要让“人民满意学校”的评选有利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专家的引领,需要有权威的声音,要有代表学校建设与发展主流的科学评价标准,要让社会和家长都能有一种相对正确的认识来参与评判。评选活动应该组织全体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参与,但政府、专家组和学校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而且在评价上要有权重比例调节,以保证评选活动的正确导向和激励作用。
  其四是“人民满意学校”的评选应该有标准可循,但不能有数量上的限制。笔者以为,“人民满意学校”是一项综合性的荣誉称号,是每一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追求,它应该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而不能是一种淘汰性的竞争,更不能有名额上的限制。因为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人民满意学校”,这既是评选的初宗,也是评选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当然为了有层次地创建,为了尊重客观差异,我们可以采用星级制的升级方式也是切实可行的。否则30%的学校是“人民满意学校”,那70%就是“人民不满意学校”吗?
  综上所述,“人民满意学校”的评选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全社会参与的评选工作,事关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实现科学性、可行性、民主性、导向性的有机统一,绝对不能简单地采取民间常用的自报公议或公众投票表决的办法去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
  
  [作者简介]
  胡振学,浙江省海宁市教育局局长。
  
  
其他文献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长春市第十七中学就开始了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开创了长春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先河。尤其是2002年加入了“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以后,在科学思想的引领下,心理咨询成为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学生特点的学校心理咨询之路,实现了由预防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飞跃,使学校心理咨询更具有了科学性、教育性、引领性, 取得了丰
期刊
目前,江苏省吴江市中小学正在点面结合尝试通过课堂观察改进教研方式的实践。课堂观察是一次教研方式的革命、一场教学观念的头脑风暴。各校的实践已经初步显现出课堂观察的独特功能。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的课堂观察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中小学老师的课堂观察应该是怎样的研究活动、中小学老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活动如何深入,等等。    一、课堂观察能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研活动的
期刊
成长故事    丛 枫,1985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现任学校副校长兼副书记。  1994年被评为吉林省“教育教学”双十佳教师;1997年授予吉林省特级教师称号;1998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模范教师称号;2003年任校长助理,到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净月分校主持工作;2005年被任命为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  吉林省小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春市小学教
期刊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掌握学校的全局工作,是学校宏伟蓝图的设计者,是学校管理诸要素的组织者,是学校行政工作的管理者,是学校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创造的指导者,是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探索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校长的能力与发展跟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加强校长领导效能建设是保证学校效能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一、校长领导效能的理论认识    1.校长领导效能的定义分析 
期刊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学校领导干部,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对当代生活和当代社会的理解将具有更为开阔的思想视野和更为深远的历史眼光。    一    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反映的是不同质的事物
期刊
开篇    跨过新世纪的门槛,我们不停地呐喊:阅读,阅读,用自我拯救的姿态跪拜阅读!  可看多了花开花落,习惯了云卷云舒,也邂逅了纠缠不清的欣喜与惆怅的我们,还有什么能激起自己的心底微澜呢?  但人生总需要仰望些什么,否则将矮化得如同动物一般。所以在阅读的征程中还要有一种力量能决堤我们的情感,冲刷岁月带来的冷漠、麻木,润泽因拼争跋涉而躁乱的心灵!  这种力量便来自读书峰会!  江苏省铜山县张集镇的
期刊
在农村,我们时常看见养鸭师傅赶着很大一群鸭子在放养,当群鸭需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觅食,怎样转移呢?方法很简单,只要养鸭师傅赶着这群鸭子的一小部分先上路,后面的鸭子也就自觉地排成队伍跟进上来。这种“群鸭现象”,给了我们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有益启示,由此生发了我们对建构教师队伍梯队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教师队伍梯队发展管理的现实呼唤    1.构建教师队伍梯队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
期刊
春天到了,老师和孩子都会想到“春游”这个话题,作为我们农村学校,孩子们都是生活在农村,对于春天的不断临近感受很深,草儿、树儿、庄稼的不断变化几乎都能触摸到,感受到,因此走出校门,近距离地接触“春天”是孩子们正在萌发的愿望。作为教育管理者还是应该认真考虑这个活动的,更何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
期刊
近年来,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觉得传统的德育形式已经不能担当起新时期德育__作的重任:思想教育——蜕变成空洞的说教;规章制度——沦落为形形式式的惩罚;封闭式的管理——成为圈养孩子的借口。他们只能滋生逆反心理,增比对抗情绪,使学生身心畸形发展。世界上首先有了人的生活,才产生了生活的规范,规范来源于生活,也只能在生活中存在。作为规范教育的德育,同样只有溶入我们的生活,才能
期刊
2005年9月24日至10月14日,我有幸作为吉林省中小学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成员,赴加拿大进行为期二十多天的培训学习与考察,在萨斯喀切温省里加纳大学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加拿大教育问题概述》、《萨省教育体系概述》、《萨省课程发展模型》、《“常青”课程设置模型》、《萨省以学生为中心式教育》、《包含式教育》、《有效的领导能力》、《对学生的支持与帮助》、《校外工程》和《教育变化理论》等加拿大萨省目前研究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