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对话论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对话实践,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在学生理解困难时架起与文本沟通的桥梁,还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得出个性化的有创意的见解。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应该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他对话都是为学生阅读营造一个语言环境,提供某些条件,起启发、补充、推动、促进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平等中的首席”呢?笔者以为应该从师生关系、教学艺术、自身修养等三个方面提高自身素养。
一、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教学实施的前提
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作为对话关系的师生,理想的境界是以真诚的态度、平等的姿态在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共同实现意义的分享、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乃至精神的提升。这样,语文教育该是何等全面、自由、和谐的教育!
二、娴熟、精湛、独特的教学艺术是对话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本人以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激励、启发、点拨、引导学生的对话艺术水平。
1. 点燃激情,激活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对话式语文教学既然摒弃了教师的讲解,那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将直接关涉到学习结果。
首先,教师自身的激情是积极的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优秀的教师大都善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打破沉默、疏导矛盾。其能力源自何方?主要是教师对生活、对教学、对探究新知、对促进学生成长的激情赋予课堂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朝气与创造灵性。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跌宕起伏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其次,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创造特定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也不应忽视。
2. 相机而授,因势利导
关于掌握最佳时机,适时而教,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只有待学生“心愤愤”、“口悱悱”之后教师方才可以启发。原因是:在学生尚未深入思考、也没发现问题之前,教师过早介入,只会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某一凝固的预设的定论之中,必然窒息学生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对话开展情况。当学生遇到障碍、陷入困境、停滞不前之时,教师应及时作出针对性的反应和调整,或点拨、或补充、或再次阅读、或进一步思考,多层次、多侧面、多形式地运用情境、讨论、谈话等手段,从知识、技巧和能力等方面有效地提供帮助、开启思路。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和独具特色的创造性。
3. 形式多样,因文而设
语文教学的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教学模式易使学生丧失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因此在教不同文章时,教师切忌总用同一个模式。拿语感教学法来说,就有“美读感染法”、“咬文嚼字法”、“语境品读法”、“切己体察法”、“媒体直觉法”等,不一而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选用。
4. 追求个性,勇于创新
语文教学艺术是最富有个性的。曾看过三位优秀教师关于《散步》一文的个性化教学设计,真是风格不同而各有千秋,令人叹服。李百艳老师语音纯正,就采用诵读法,有教师范读、领读,有学生齐读、默读,成功地“带领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郑桂华老师则善于从一些本不显眼的文字出发,引导学生挖掘其背后蕴藏着的思想、情感、文化意义,如同与学生一起“在语言迷宫中散步”;朱震国老师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充分利用专长“抓住课文中最有活力的语言文字,乃至一个标点”,从语气、语调,特别是节奏方面进行示范和指导,使学生获益匪浅。如此看来,只有发挥教师特长,大胆创新,才能使语文课堂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采。
三、全面、丰厚、广博、精深的自身修养是对话教学创新的源泉
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我们渴望把课堂建设成充满活力、富有创意、别开生面的自由王国。那么,打开对话艺术殿堂的金钥匙在哪里呢?本人以为,那正是教师自身全面、丰厚、广博、精深的修养。
1. 理论素养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材的处理、方案的设计、过程的安排、方法的选择、手段的采用、师生关系、学生评价等,所有这些并不单纯是教师的技巧训练和方法掌握问题,而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教育规律认识深浅程度的具体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掌握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成败。
2. 智能素养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全面、系统、扎实的本学科知识。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如果教师对作品不能准确深入地有所感悟,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又怎么能够以自己的讲解感染学生?又怎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呢?要坚决摒弃靠一本教参进课堂的局面。”与此同时,还要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尤其是文史哲等方面跟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也是教学的基本功,这就需要教师有组织和调控能力,使之在教学目标指导下有序进行,否则一旦失控,那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只能流于形式而毫无质量可言。
3. 语言素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规范、简明、生动、流畅,富于启发性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若能拥有或练就“标准纯正的语音,珠圆玉润的音色,抑扬顿挫的语调”,还会带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此外,教学中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如眼神、表情、动作等)运用得当,在传情达意、沟通心灵方面也将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创造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好境界。
4. 情感素养
情感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淌着的血液。课堂上,教师如果想利用凝聚在文本中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心灵,就要视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好自身的语调、用词、姿态、心情等相关因素,自如地驾驭情感。比方说:欢乐处当活泼明快;愤怒处就慷慨激昂;豪迈处,应满怀激情;悲壮处则缓慢低沉。这样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
5. 审美素养
语文教学中包含着许多审美因素。倘若教师缺乏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将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而重视追求审美价值的教师,必然会用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去把握教材、选择教法、审视教学,并有意识地创造美,从而影响学生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由于审美个性不同,教师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一个语文教师倘能从上述五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品位,那么在师生互动的对话中、在双向的情感交融中、在共同的审美意境中,定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放射出艺术的光华。
在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在学生理解困难时架起与文本沟通的桥梁,还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得出个性化的有创意的见解。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应该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他对话都是为学生阅读营造一个语言环境,提供某些条件,起启发、补充、推动、促进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平等中的首席”呢?笔者以为应该从师生关系、教学艺术、自身修养等三个方面提高自身素养。
一、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教学实施的前提
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作为对话关系的师生,理想的境界是以真诚的态度、平等的姿态在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共同实现意义的分享、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乃至精神的提升。这样,语文教育该是何等全面、自由、和谐的教育!
二、娴熟、精湛、独特的教学艺术是对话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本人以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激励、启发、点拨、引导学生的对话艺术水平。
1. 点燃激情,激活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对话式语文教学既然摒弃了教师的讲解,那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将直接关涉到学习结果。
首先,教师自身的激情是积极的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优秀的教师大都善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打破沉默、疏导矛盾。其能力源自何方?主要是教师对生活、对教学、对探究新知、对促进学生成长的激情赋予课堂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朝气与创造灵性。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跌宕起伏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其次,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创造特定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也不应忽视。
2. 相机而授,因势利导
关于掌握最佳时机,适时而教,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只有待学生“心愤愤”、“口悱悱”之后教师方才可以启发。原因是:在学生尚未深入思考、也没发现问题之前,教师过早介入,只会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某一凝固的预设的定论之中,必然窒息学生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对话开展情况。当学生遇到障碍、陷入困境、停滞不前之时,教师应及时作出针对性的反应和调整,或点拨、或补充、或再次阅读、或进一步思考,多层次、多侧面、多形式地运用情境、讨论、谈话等手段,从知识、技巧和能力等方面有效地提供帮助、开启思路。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和独具特色的创造性。
3. 形式多样,因文而设
语文教学的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教学模式易使学生丧失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因此在教不同文章时,教师切忌总用同一个模式。拿语感教学法来说,就有“美读感染法”、“咬文嚼字法”、“语境品读法”、“切己体察法”、“媒体直觉法”等,不一而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选用。
4. 追求个性,勇于创新
语文教学艺术是最富有个性的。曾看过三位优秀教师关于《散步》一文的个性化教学设计,真是风格不同而各有千秋,令人叹服。李百艳老师语音纯正,就采用诵读法,有教师范读、领读,有学生齐读、默读,成功地“带领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郑桂华老师则善于从一些本不显眼的文字出发,引导学生挖掘其背后蕴藏着的思想、情感、文化意义,如同与学生一起“在语言迷宫中散步”;朱震国老师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充分利用专长“抓住课文中最有活力的语言文字,乃至一个标点”,从语气、语调,特别是节奏方面进行示范和指导,使学生获益匪浅。如此看来,只有发挥教师特长,大胆创新,才能使语文课堂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采。
三、全面、丰厚、广博、精深的自身修养是对话教学创新的源泉
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我们渴望把课堂建设成充满活力、富有创意、别开生面的自由王国。那么,打开对话艺术殿堂的金钥匙在哪里呢?本人以为,那正是教师自身全面、丰厚、广博、精深的修养。
1. 理论素养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材的处理、方案的设计、过程的安排、方法的选择、手段的采用、师生关系、学生评价等,所有这些并不单纯是教师的技巧训练和方法掌握问题,而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教育规律认识深浅程度的具体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掌握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成败。
2. 智能素养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全面、系统、扎实的本学科知识。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如果教师对作品不能准确深入地有所感悟,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又怎么能够以自己的讲解感染学生?又怎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呢?要坚决摒弃靠一本教参进课堂的局面。”与此同时,还要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尤其是文史哲等方面跟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也是教学的基本功,这就需要教师有组织和调控能力,使之在教学目标指导下有序进行,否则一旦失控,那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只能流于形式而毫无质量可言。
3. 语言素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规范、简明、生动、流畅,富于启发性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若能拥有或练就“标准纯正的语音,珠圆玉润的音色,抑扬顿挫的语调”,还会带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此外,教学中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如眼神、表情、动作等)运用得当,在传情达意、沟通心灵方面也将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创造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好境界。
4. 情感素养
情感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淌着的血液。课堂上,教师如果想利用凝聚在文本中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心灵,就要视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好自身的语调、用词、姿态、心情等相关因素,自如地驾驭情感。比方说:欢乐处当活泼明快;愤怒处就慷慨激昂;豪迈处,应满怀激情;悲壮处则缓慢低沉。这样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
5. 审美素养
语文教学中包含着许多审美因素。倘若教师缺乏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将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而重视追求审美价值的教师,必然会用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去把握教材、选择教法、审视教学,并有意识地创造美,从而影响学生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由于审美个性不同,教师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一个语文教师倘能从上述五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品位,那么在师生互动的对话中、在双向的情感交融中、在共同的审美意境中,定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放射出艺术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