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现行的作文教学,面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言无条理的现状,教师往往提倡让学生多看作文选,给予范文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虽然有言了,但却不乏袭来之作、拼凑之作,并无自己的真实感受。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依赖性,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惰性,而其结果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弱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有三种表述:对低年级学生倡导的是写话,其目的是让学生写“放胆文”,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他们有兴趣写,动了笔就好。起步习作后也不以十分规范的要求去限制学生,其目的也是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写作兴趣。到了第二个阶段才称之为写作。
其实这样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其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降低作文的难度,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和作文的神秘感,使他们敢于写作文,乐于写作文。因此,要想打破学生作文难的僵局,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使我们的写作教学真正起到实效,就必须让学生写真。
一、注重实践,让学生言之有情
1. 让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大师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因此,我们得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灵感,收集材料。在新实验教材一年级教学中,有位教师很注重让学生写话,每个双休日让学生写自己认为感兴趣的话或做过的有意义的事,并于每周一让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有一位学生写了题为《上茶楼》的这么一段话:“星期天,妈妈说来了几位同学,要带我上茶楼,我想茶楼有什么好上的,不就是喝喝茶嘛。我很不情愿地跟妈妈去了。可到了那里,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因为这里不但可以喝茶、听音乐,还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的水果、干果,让人吃个够。上茶楼可真有意思!”全班同学听了后,不禁齐叫到:哇!这么有意思的地方啊!星期天我也让妈妈带我去!可见,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写作素材,走进生活也是学生最大的愿望。
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认为:“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智慧,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掘。”我们在生活中,也应更多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条件让他们融入生活,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既可让学生从中收集写作素材,又可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何乐而不为呢?
2. 给学生创设情境
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情境对激发人的情感有特定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光凭几幅范画、几点写作要求、几条写作思路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是很难收到理想效果的。现代学校的网络化、信息化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图文情境,或利用生活资源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语感情境,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诉诸于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给学生再现生活,其教学艺术的表现力、感染力和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在教学写作一则参观记时,学校附近并无可供学生参观的工厂、景点,却有个走向国际的、承办过几次世界袜业博览会的大唐袜业城。这个地方学生们大都不曾去参观过,又不能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根据这一情况,我找了一段录像,再制作成课件,运用课件带领学生去参观大唐袜业城,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也就有感而发了。
二、注重积累,让学生言之有物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得好: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可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词,而不是满足于“差不多”。这充分说明词语积累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多注重积累,我们往往提倡让学生多看作文选、多看课外书,其实单凭一个看字,学生或囫囵吞枣,看无实效;或依葫芦画瓢,看了照搬,这样反而不利于写作。一直以来,我所重视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在课外书籍中摘录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词语,用专用本子积累,并通过优秀词语大比拼、词语接龙等形式加以汇集,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积极性高了,积累的词语丰富了,更有质量了,随后的习作也就言之有物,言而有质了。在第十册第二单元习作训练中,有位学生写了《公园的早晨》,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小山上绿树如茵,有不少人在这儿歇息。举目远眺,公园的景物尽收眼底。山下有一些小朋友正兴高采烈地玩游戏,他们个个身背玩具枪,英姿飒爽,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短短的一段话中用上了一系列好词,可见词语积累效果还真不错。
三、减少束缚,让学生言有创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它匡正了作文的功利性,说明作文是学生自身表达、交流的需要。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天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多让学生写个性作文,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在第十册第六单元“一个……的人”习作训练中,我先让学生找身边最熟悉的同学、亲人、最尊敬的人,再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说说自己印象中他们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写的一个人把他写下来。这样学生所接触的人不同,自己对人物的认识、感受不同,写出的人物形象自然也就不同。
减少作文教学中的束缚,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作文虽源于生活,但也不可能是句句写实,总少不了夸张,少不了想象。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大胆想象、言有创意。
四、注重反馈,让学生言有促进
《语文课程标准》中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作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不是写后批改,而是引导学生写后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1. 充分发挥“劣作”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整体水平再高的班级,也免不了出几个写作能力弱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也免不了出几篇不尽人意的劣作。教师若能发挥好这些“劣作”的作用,对提高全体学生写作水平可产生不小的效果。如对每次选出的“劣作”运用幻灯或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分段修改,这既是对该学生的再次习作辅导,也是对全体学生的又一次集中提高辅导。
2. 把握“下水作文”亮相的时机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或是跟学生做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进步。”的确,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想生所想,作生之作,既可促进自身教学,又可促进学生学习。当然,应注意的是教师应把握好“下水作文”时机,如出现在学生修改时,让生比较;出现在学生交流时,让生评议等。
新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贯彻着减少束缚、放开手脚、自由倾吐、整体推进的思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不受束缚、展现童真、放飞想象、追求创意是我们追求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有三种表述:对低年级学生倡导的是写话,其目的是让学生写“放胆文”,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他们有兴趣写,动了笔就好。起步习作后也不以十分规范的要求去限制学生,其目的也是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写作兴趣。到了第二个阶段才称之为写作。
其实这样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其目的就是一个,那就是降低作文的难度,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和作文的神秘感,使他们敢于写作文,乐于写作文。因此,要想打破学生作文难的僵局,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使我们的写作教学真正起到实效,就必须让学生写真。
一、注重实践,让学生言之有情
1. 让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大师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因此,我们得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灵感,收集材料。在新实验教材一年级教学中,有位教师很注重让学生写话,每个双休日让学生写自己认为感兴趣的话或做过的有意义的事,并于每周一让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有一位学生写了题为《上茶楼》的这么一段话:“星期天,妈妈说来了几位同学,要带我上茶楼,我想茶楼有什么好上的,不就是喝喝茶嘛。我很不情愿地跟妈妈去了。可到了那里,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因为这里不但可以喝茶、听音乐,还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的水果、干果,让人吃个够。上茶楼可真有意思!”全班同学听了后,不禁齐叫到:哇!这么有意思的地方啊!星期天我也让妈妈带我去!可见,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写作素材,走进生活也是学生最大的愿望。
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认为:“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智慧,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掘。”我们在生活中,也应更多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条件让他们融入生活,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既可让学生从中收集写作素材,又可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何乐而不为呢?
2. 给学生创设情境
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情境对激发人的情感有特定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光凭几幅范画、几点写作要求、几条写作思路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是很难收到理想效果的。现代学校的网络化、信息化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图文情境,或利用生活资源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语感情境,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诉诸于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给学生再现生活,其教学艺术的表现力、感染力和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在教学写作一则参观记时,学校附近并无可供学生参观的工厂、景点,却有个走向国际的、承办过几次世界袜业博览会的大唐袜业城。这个地方学生们大都不曾去参观过,又不能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根据这一情况,我找了一段录像,再制作成课件,运用课件带领学生去参观大唐袜业城,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也就有感而发了。
二、注重积累,让学生言之有物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得好: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可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词,而不是满足于“差不多”。这充分说明词语积累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多注重积累,我们往往提倡让学生多看作文选、多看课外书,其实单凭一个看字,学生或囫囵吞枣,看无实效;或依葫芦画瓢,看了照搬,这样反而不利于写作。一直以来,我所重视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在课外书籍中摘录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词语,用专用本子积累,并通过优秀词语大比拼、词语接龙等形式加以汇集,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积极性高了,积累的词语丰富了,更有质量了,随后的习作也就言之有物,言而有质了。在第十册第二单元习作训练中,有位学生写了《公园的早晨》,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小山上绿树如茵,有不少人在这儿歇息。举目远眺,公园的景物尽收眼底。山下有一些小朋友正兴高采烈地玩游戏,他们个个身背玩具枪,英姿飒爽,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短短的一段话中用上了一系列好词,可见词语积累效果还真不错。
三、减少束缚,让学生言有创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它匡正了作文的功利性,说明作文是学生自身表达、交流的需要。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天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多让学生写个性作文,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在第十册第六单元“一个……的人”习作训练中,我先让学生找身边最熟悉的同学、亲人、最尊敬的人,再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说说自己印象中他们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写的一个人把他写下来。这样学生所接触的人不同,自己对人物的认识、感受不同,写出的人物形象自然也就不同。
减少作文教学中的束缚,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作文虽源于生活,但也不可能是句句写实,总少不了夸张,少不了想象。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大胆想象、言有创意。
四、注重反馈,让学生言有促进
《语文课程标准》中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作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不是写后批改,而是引导学生写后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1. 充分发挥“劣作”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整体水平再高的班级,也免不了出几个写作能力弱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也免不了出几篇不尽人意的劣作。教师若能发挥好这些“劣作”的作用,对提高全体学生写作水平可产生不小的效果。如对每次选出的“劣作”运用幻灯或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分段修改,这既是对该学生的再次习作辅导,也是对全体学生的又一次集中提高辅导。
2. 把握“下水作文”亮相的时机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或是跟学生做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进步。”的确,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想生所想,作生之作,既可促进自身教学,又可促进学生学习。当然,应注意的是教师应把握好“下水作文”时机,如出现在学生修改时,让生比较;出现在学生交流时,让生评议等。
新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贯彻着减少束缚、放开手脚、自由倾吐、整体推进的思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不受束缚、展现童真、放飞想象、追求创意是我们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