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精神世界的追寻与阐释——评《意识的起源与结构》

来源 :伦理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you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潇教授的学术专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作者在人类精神生活的沃野里潜心耕耘多年,奉献给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一项丰硕成果。这本近46万字的煌煌大作从三个方面展开了作者的思想经纬和学术建构:一是以“理性的滥觞”为篇名,全面勾勒了人类意识的起源及其理性智慧的发展流变;二是以“心灵索引”为篇名,展示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现象孜孜不倦的探索经历以及作者对此的评析与新见;三是以“意识形态的认知”为篇名,阐释了人类精神生活的诸方面及其生成的意识形态各门类反映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的认识机理。全书读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全国高校持续扩招,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延续,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继续加剧,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更应引起社会的注重与关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核心竞争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4-0276-03     根据教育部召开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这种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而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从开始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所处的位置。然而,
伦理学就是教人向善吗?基因自私吗?我们能从是推出应当,从实然推出应然吗?人文社会研究与科学研究区别何在?你想过生活的意义问题,或者说“我该怎样生活”吗?人怎么会知道却不做?科学能解释伦理学的困惑吗?理论能指导实践吗?德性能带来福报吗?善恶一定相对吗?你救人是因为你认为这样做合乎道德?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价值多元论或相对主义?  初看书名,大家多半会认为这是本谈论人生感悟的随笔或者通俗哲学书。的确,陈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伯克利加州大学任职的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收到一位研究生送给她看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学生从法律图书馆借来,名字叫《难忘的判决》,作者是让·德克拉斯。该书讲述的是16世纪40年代,发生在法国南方乡村一个冒充别人丈夫的案子:一个名叫马丁·盖尔的农民突然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直到八年后,他回家了—或者说人人都以为他回来了,那时老父亲已去世,但他总算能与妻子重聚,并拿回了叔叔皮埃
从德育与生活之关系来看,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生活是德育的内容、生活是德育的归宿。德育在其产生之初是完全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后来却与生活逐步分离,大致依次经历了德育专
如今熊猫的濒危不是因为大自然放弃了它,是因为人类的干涉。如果适应能力这么强且已经凭着强大适应力生存了几万年的物种,到今天我们都保护不了,那人类还能拥有什么呢  有幸在8月7日参加陆川的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点映,当下感动不已,回来做了一番搜索,去了解背后的故事。观影后心头汩汩热血,在搜索之后冷却下来,突然陷入两难里:动物们本身足够可爱,但电影工业拼接式的说故事方式,能不能被认可,令人感到很为难。 
如今在学术理论界,谁不向往创新,谁不愿意创新?《红楼梦》里所引的“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的观念,早已被历史扔进了垃圾堆。但是,人们为什么要创新,创什么样的新,以及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