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声乐爱好者的群体中,有一部分歌者在对声音的理念、歌唱的方法、作品风格、乐句处理等方面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从而形成了唯我正确的错误倾向,在本文中把这种倾向暂称作为歌唱中的“自恋症”。“自恋症”严重影响到了声乐的学习与演唱水平的提升,本文对此进行浅显剖析,愿抛砖引玉,引起重视,使这部分歌者走出误区,走向正确宽广的歌唱之路。
[关键词]歌唱; 理念; 自恋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4-0049-02
这里所讲的自恋症是借鉴了心理学和医学上的同名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只是在某一行为上所表现出的一种自我唯美、自我欣赏的习惯,而阻碍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提升。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认知误区造成了错误的审美理念,对自己所唱出的声音(音色、音量、语气、风格等)产生自恋,总以为自己的声音最唯美,逐步形成了在演唱上的自恋症。
自恋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听觉与视觉上的误区所致。
声乐学习与器乐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自身的听觉与视觉的差异上。就听觉而言最为凸显。众所周知,学习声乐演唱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听觉认知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升声音理念审美的过程,随着声音理念的提升意识,才能协调的调动歌唱机理,使其呼吸的运用、发音的位置、共鸣体的协调等环节朝着声音目标施展。声乐学生除去各自的音乐素质、反应能力、歌唱条件以外,问题在跟大程度上出在听觉的误区上而产生了学习的障碍,阻止了歌唱声音的提升。这是因为自己在发音时咽部、鼻部、额部、头部等共鸣腔体的振动链与耳膜贴近所致,自己所听到的声音与他人听到的声音有一定误差,不是最真实的声响,直接影响到了自己对自己声音的认知与审美。在这一点上,器乐就好得多。
再者,声乐演唱所调动的器官自己是看不到的,全凭认知和想象自我调整,尤其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各个器官难以协调,顾了这边而顾不了那边,因看不到而导致不协调的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但在器乐的学习中就好得多,学生可以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一览无余看到演奏中的机理变化,当然尽管不是全部或者也出现误区,却比声乐演唱好得多。这两点对比只是从学习过程中听觉与视觉的差别,而不是说学习器乐就比学习声乐容易。
自恋症的形成与艺术视野和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艺术视野决定着审美情趣,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是提升自己审美情趣的关键。艺术视野拓宽了,审美情趣提升了,自然就会对自己声音理念有着正确的鉴别。多数声乐学生文化底蕴、艺术底蕴不深,对艺术的理解肤浅,对经典、高尚的演唱少有聆听和欣赏,不能从经典中找到路径,更得不到进行正确的辨析和启迪,这些都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声乐演唱上,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声音理念,这是自己演唱声音辨识的标尺,如果没有很好的建立起这个理念,必然就由错误的理念所替代,长期在不正确的理念下演唱,久而久之便形成对自己声音的自恋。
歌唱中的自恋症,对学习声乐者来说,其危害是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接受能力与主动接受能力下降。教与学的过程是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接受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接受老师指导时,是意识中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的过程,这时师生互动和教与学的效果是正常的。如果对自己的声音理念、唱法以及歌唱习惯顽固不化,就难以接受任何与自己不同的理念、方法与习惯,其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形式而已。尽管教师用了很多的方式方法去诱导,甚至有着过火的批评,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被动的,不会自觉转化为主动接受,而且这种被动的接受能力与正常相比还是下降的。本应很容易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此类学生的课上却是很难完成,这主要是学生的自恋内因所造就。
2.总按照自己的审美去接受曲目,对适合自己嗓音的曲目因其审美差异而不去接受,影响到正常的拓展曲目和挖掘自己的个性和特色,难以达到教师对其所设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尤其在歌唱风格上表现得突出。例如:自己本来是典型的美声嗓音,却喜欢模仿传统民歌的习惯唱法,经常在乐句的上、下行时,喜欢用民族五声音调的滑音做辅助,把一些经典的美声艺术歌曲唱得不伦不类,大有投机耍滑之嫌,对铺垫歌唱基础十分不利。反之,本来属于典型的民歌嗓音,却总在模仿美声的唱法与处理,本应可利用自己灵巧、轻松的嗓音和唱法把那些委婉、精致的音调表现出来而却不能,是典型的以短碰长的做法,不能够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嗓音特征去演唱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
3.自恋症的歌者除去唱法上的自恋外,还多表现在语音方面上。歌曲是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融合体,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歌者长期说地方话的习惯,歌唱时语音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长此已久便习以为常,自以为这样语音习惯是美的是对的,形成了歌唱自恋的语音基础,是声乐学习中的一大顽症。 语音习惯常常表现在起声、归韵、收韵几个环节上。
歌唱时的语音与平时说话的语音是有区别的,说话时的语音时值短促,歌唱时的语音时值是受音乐时值所限制的。文字语音本身变化就十分丰富,歌唱时还要体现在字音拼读、咬字、吐字和词曲结合的环节上,处理好字音之间、词曲之间的变化关系,运用诗化的文学语言去促成音乐化语言,达到声乐艺术的再创造,是每一位歌者毕生研究的课题。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直接影响到声乐作品的表现质量和艺术效果。平时说话和歌唱的区别就在于说话时对音素交待得不够明显,而歌唱音素的声感相对到 时,字在音调的不同高度、不同节奏上流动,必然对发音位置、演唱方法和共鸣腔等方面产生影响,不论是何种字韵,要求声音位置必须在一个声点上走动,做到字正腔圆。准确把握好咬字、吐字的规则,使歌唱这门艺术更好地体现出民族语言特色,在掌握好本民族语言的同时,还应学习其他语言的发音规则和语音常识,各国语言各自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自身的语音系统,学习、掌握这些语言的语音知识,并非一日之功,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学习和研究,摒弃不正确的发音习惯,针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正确灵活地运用好语音拼读习惯,使其语音艺术与音乐艺术融合贯通为一个整体。
4.表现在审美评价方面。认知上的误区造成审美的扭曲,扭曲的审美观自然对自身的发声、歌唱以及审美的评价上,对学习声乐危害深远。
鉴于自恋现象对学习声乐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恋习惯和认知倾向,无论是理念上的还是声音实践上、语音与曲目选择上,一旦发现错误苗头就应及时疏导与纠正,不能对此轻视,通过及时、灵活而有效的比拟法、对比法,从理论和实践中及时帮助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是提升学生演唱的关键所在,不能任其发展,一旦习惯牢固形成,再解决起来就难得多。解决歌唱自恋症的途径有很多,对有着不同倾向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正确把握在声乐学习中的正确认知观与审美观,才使得学生走上规范而健康的声乐学习之路。
[参 考 文 献]
[1]编委会.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
[2]房思钊.合唱指挥的基础与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
(责任编辑:魏琳琳)
[关键词]歌唱; 理念; 自恋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4-0049-02
这里所讲的自恋症是借鉴了心理学和医学上的同名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只是在某一行为上所表现出的一种自我唯美、自我欣赏的习惯,而阻碍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提升。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认知误区造成了错误的审美理念,对自己所唱出的声音(音色、音量、语气、风格等)产生自恋,总以为自己的声音最唯美,逐步形成了在演唱上的自恋症。
自恋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听觉与视觉上的误区所致。
声乐学习与器乐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自身的听觉与视觉的差异上。就听觉而言最为凸显。众所周知,学习声乐演唱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听觉认知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升声音理念审美的过程,随着声音理念的提升意识,才能协调的调动歌唱机理,使其呼吸的运用、发音的位置、共鸣体的协调等环节朝着声音目标施展。声乐学生除去各自的音乐素质、反应能力、歌唱条件以外,问题在跟大程度上出在听觉的误区上而产生了学习的障碍,阻止了歌唱声音的提升。这是因为自己在发音时咽部、鼻部、额部、头部等共鸣腔体的振动链与耳膜贴近所致,自己所听到的声音与他人听到的声音有一定误差,不是最真实的声响,直接影响到了自己对自己声音的认知与审美。在这一点上,器乐就好得多。
再者,声乐演唱所调动的器官自己是看不到的,全凭认知和想象自我调整,尤其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各个器官难以协调,顾了这边而顾不了那边,因看不到而导致不协调的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但在器乐的学习中就好得多,学生可以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一览无余看到演奏中的机理变化,当然尽管不是全部或者也出现误区,却比声乐演唱好得多。这两点对比只是从学习过程中听觉与视觉的差别,而不是说学习器乐就比学习声乐容易。
自恋症的形成与艺术视野和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艺术视野决定着审美情趣,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是提升自己审美情趣的关键。艺术视野拓宽了,审美情趣提升了,自然就会对自己声音理念有着正确的鉴别。多数声乐学生文化底蕴、艺术底蕴不深,对艺术的理解肤浅,对经典、高尚的演唱少有聆听和欣赏,不能从经典中找到路径,更得不到进行正确的辨析和启迪,这些都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声乐演唱上,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声音理念,这是自己演唱声音辨识的标尺,如果没有很好的建立起这个理念,必然就由错误的理念所替代,长期在不正确的理念下演唱,久而久之便形成对自己声音的自恋。
歌唱中的自恋症,对学习声乐者来说,其危害是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接受能力与主动接受能力下降。教与学的过程是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接受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接受老师指导时,是意识中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的过程,这时师生互动和教与学的效果是正常的。如果对自己的声音理念、唱法以及歌唱习惯顽固不化,就难以接受任何与自己不同的理念、方法与习惯,其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形式而已。尽管教师用了很多的方式方法去诱导,甚至有着过火的批评,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被动的,不会自觉转化为主动接受,而且这种被动的接受能力与正常相比还是下降的。本应很容易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此类学生的课上却是很难完成,这主要是学生的自恋内因所造就。
2.总按照自己的审美去接受曲目,对适合自己嗓音的曲目因其审美差异而不去接受,影响到正常的拓展曲目和挖掘自己的个性和特色,难以达到教师对其所设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尤其在歌唱风格上表现得突出。例如:自己本来是典型的美声嗓音,却喜欢模仿传统民歌的习惯唱法,经常在乐句的上、下行时,喜欢用民族五声音调的滑音做辅助,把一些经典的美声艺术歌曲唱得不伦不类,大有投机耍滑之嫌,对铺垫歌唱基础十分不利。反之,本来属于典型的民歌嗓音,却总在模仿美声的唱法与处理,本应可利用自己灵巧、轻松的嗓音和唱法把那些委婉、精致的音调表现出来而却不能,是典型的以短碰长的做法,不能够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嗓音特征去演唱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
3.自恋症的歌者除去唱法上的自恋外,还多表现在语音方面上。歌曲是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融合体,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歌者长期说地方话的习惯,歌唱时语音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长此已久便习以为常,自以为这样语音习惯是美的是对的,形成了歌唱自恋的语音基础,是声乐学习中的一大顽症。 语音习惯常常表现在起声、归韵、收韵几个环节上。
歌唱时的语音与平时说话的语音是有区别的,说话时的语音时值短促,歌唱时的语音时值是受音乐时值所限制的。文字语音本身变化就十分丰富,歌唱时还要体现在字音拼读、咬字、吐字和词曲结合的环节上,处理好字音之间、词曲之间的变化关系,运用诗化的文学语言去促成音乐化语言,达到声乐艺术的再创造,是每一位歌者毕生研究的课题。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直接影响到声乐作品的表现质量和艺术效果。平时说话和歌唱的区别就在于说话时对音素交待得不够明显,而歌唱音素的声感相对到 时,字在音调的不同高度、不同节奏上流动,必然对发音位置、演唱方法和共鸣腔等方面产生影响,不论是何种字韵,要求声音位置必须在一个声点上走动,做到字正腔圆。准确把握好咬字、吐字的规则,使歌唱这门艺术更好地体现出民族语言特色,在掌握好本民族语言的同时,还应学习其他语言的发音规则和语音常识,各国语言各自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自身的语音系统,学习、掌握这些语言的语音知识,并非一日之功,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学习和研究,摒弃不正确的发音习惯,针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正确灵活地运用好语音拼读习惯,使其语音艺术与音乐艺术融合贯通为一个整体。
4.表现在审美评价方面。认知上的误区造成审美的扭曲,扭曲的审美观自然对自身的发声、歌唱以及审美的评价上,对学习声乐危害深远。
鉴于自恋现象对学习声乐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恋习惯和认知倾向,无论是理念上的还是声音实践上、语音与曲目选择上,一旦发现错误苗头就应及时疏导与纠正,不能对此轻视,通过及时、灵活而有效的比拟法、对比法,从理论和实践中及时帮助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是提升学生演唱的关键所在,不能任其发展,一旦习惯牢固形成,再解决起来就难得多。解决歌唱自恋症的途径有很多,对有着不同倾向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正确把握在声乐学习中的正确认知观与审美观,才使得学生走上规范而健康的声乐学习之路。
[参 考 文 献]
[1]编委会.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
[2]房思钊.合唱指挥的基础与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
(责任编辑: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