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利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2年上半年进行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的数据,主要从湖北省流入和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及就业情况三个方面,对湖北省流动人口的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湖北省流出人口呈现年龄年轻化、受教育水平高等化、职业技能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流失,将不利于湖北省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最后本文提出,湖北省应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是促使经济均衡增长、承接产业顺利转移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流入人口 流出人口 就业结构
一、研究背景
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已经成为中国过去30年乃至未来几十年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现象。这一现象与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发生过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历程非常相似, 但是由于中国独特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庞大的人口规模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景象。流动人口是与我国户籍制度相关联的特有概念, 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 在某一行政范围内滞留但没有本地常住户口的人口。
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自古即有“九省通衢”之称,同时也是我国人口迁移流动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1954~1990年的37年中,湖北省人口迁移总量达5932.23万人,总迁移率为39.2‰,迁入3059.01万人,迁入率为20.21‰;迁出2873.22万人,迁出率18.99‰,净迁入185.79万人,净迁入率1.22‰。1982~1990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时期,迁移人数年均186.03万人,相当于37年平均每年迁移人数的116%。
人口迁移研究的“推-拉理论”(Push-Pull Theory)认为:迁移行为发生的原因在于迁出地的推力因素(Push factors)和迁入地的拉力因素(Pull factors)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湖北省还是全国范围内,主要的流动人口都是以农民工为主。因为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上城市与农村生活、收入的差距使得他们向大城市聚集,为寻求更好的职业和发展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从本质上来讲, 以就业为引导的人口流动既表现为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区位移动,也表现为人们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社会流动。
一个流动人群的形成,一方面与他们自身的性别、年龄、文化素质及职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又与能否满足流入地的社会经济活动岗位的需要有关。现有的湖北省流动人口研究中,缺乏通过流出人口的流向、人口素质及就业情况来研究湖北省流出人口就业结构的文献。本文希望从此视角,在湖北省流动人口就业研究领域贡献新的事实与思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 于2012年上5月份开展的问卷调查。样本点的选取,立足流入地,在全国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城市地区随机抽取若干街道和社区。以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1 年全员流动人口年报数据为基本抽样框,采取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 方法进行抽样。全国总样本量为15.9 万人。抽样总体为在调查前一个月前来本地居住、非本区(县、市)户口且2012 年5 月,年龄在15~59 岁的流入人口。2009 年至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抽样总体为16-59 岁的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抽样总体中不包括调查时在车站、码头、机场、旅馆、医院等地点的流入人口。采取个人问卷和社区问卷进行。个人问卷分为基本情况、就业居住和医保、婚育情况与计划生育服务、生活与感受等四部分;社区问卷分为人口基本状况、社区管理与服务二部分。对目前流动人口的流动状况、就业状况、居住状况、收入情况、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培训、子女教育情况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
调查共获得户籍在湖北的流动人口有效样本8130个, 现居地在省外属于湖北省流出人口的有效样本5075个。户籍在湖北以外地区,现居地为湖北省的有效样本931个。
(二)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有以下几点需要解释:
调查问卷设计了适合中国流动人口就业特点的行业分类标准,分别是:制造业、采掘、农林牧渔、建筑、电煤水生产供应等14种行业类型。本研究中将14种行业类型归总为6大行业类型:(1)制造业;(2)采掘业、建筑业;(3)批发零售;(4)住宿餐饮;(5)专业技术行业;(6)服务业。
问卷中的职业分类标准, 分别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18种职业类型。本研究中只需要大致的职业类型,所以将以上18种职业归类为6大职业类型:(1)商业人员;(2)服务性工作人员;(3)生产、运输和有关人员;(4)专业技术人员;(5)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6)办事人员。
就业者在所从事职业中承担的具体角色被区分为:雇员、雇主、自营劳动者和家庭帮工,这4种类型。其中自营劳动者是指:由个人投资, 以个人或家庭劳动为主, 从事经营活动, 依法经核准登记, 取得经营资格的经营者;雇员指:长期签约或通过签订合同,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工人以及临时招聘的工人或者暂时在单位工作的人员;帮工指无偿地提供劳务的人, 此次调查中有报酬的家庭帮工指的是为家庭提供劳务并获得报酬的人。
流动人口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产物,是指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滞留一定时间,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以人户分离为标准。流动人口是在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下产生的,也包含在人口迁移中。
本文首先对湖北省流入、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及就业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人口迁移的经济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三、流入与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从数据分析来看,无论流入还是流出人口的年龄主要集都中在21~50周岁之间。其中,流出人口中21~30周岁流出人数比例占到了样本量的35%以上,30周岁之后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而流入人口中,21~30周岁和35~45周岁这两个年龄段人数最为集中,流入人口年龄分布呈现出“M”型趋势。
从详细的流入、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分布中可以看出,流入人口中:21~30岁年龄阶段中,29、30岁的人数最多达到4.5%以上。而在37~45岁这一年龄段同样也是所占比例的高峰期。流出人口中:20~30岁年龄阶段,25岁的人数最多达到4.5%。而在40~50岁年龄阶段中,40岁的人数最多达到了3.4%。所以总体上流动人口以19~30岁的年龄段为主,35~45岁年龄段流入和流出人口差别较大。
从流入、流出年龄结构的对比不难看出,18~26岁这一年龄段流出的人口远远超过了流入的人口。说明了湖北年轻的劳动力大量的流向省外,以寻求发展。而在37~44岁这一年龄段,流入的人口又远远的超出了流出的人口。
在所有的迁移选择性中,在年龄方面的选择性最为普遍一般情况是,青年人有着较强的迁移倾向,所以一般迁移人口的年龄明显集中于15~35岁年龄区间内。究其原因从成本-收益角度看,青年人迁移的机会成本较小:他们大都还没有组成家庭, 因而有更大的自由性,他们在劳动的专门技能和工作、人际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均不会带来很大的损失,而其预期收益则最大,因为他们比年长者可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由此决定了迁移中的年龄高度集中特征。
4、流入与流出人口的素质结构对比
人的素质是指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一般来说,谈到人的素质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是指人的技能、文化素质(本文主要考察文化素质)。人口文化素质最主要的体现是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因此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状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湖北是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45.6340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50.2384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67.6244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09.0961万人。
(一)受教育程度总体上以初中为主
湖北省流动人口中,无论是流出还是流入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上都是以初中文化为主。流入人口初中文化程度为65%,流出人口初中文化程度为52%。其次是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流入人口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2.78%和11.82%。流出的分别占10.29%和17.46%。这种状况说明我国职业教育的不发达、不完善,很多初中、高中学生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没有再接受就业技能、技巧的教育和培训。
(二)流出人口文化素质高于流入人口文化素质
虽然湖北省流入、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上以初中文化为主。但是,流入、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差比较大,总体上省内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于省外流入人口的素质。从各个教育程度的人数比例上来看, 省内流出人口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占到36 % ,而省外流入人口只有21 % ,两者相差15个百分点。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是随着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全国范围内逐渐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无论流入人口还是流出人口初中学历的人数扩大。二是湖北省不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一些发达地区还普及了高中和各种职业教育。湖北省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省,高校林立,教育资源丰富,培养出了许多高层次人才。这就造成了流入、流出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
人口受教育程度对人口迁移有着重要影响,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标志着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越强。因此,具有较高文化程度者的迁移机会与可能性要大大高于低文化程度者。湖北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流出人口文化素质要高于流入人口文化素质。
五、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况结构对比
(一)从事工作所属的行业类型对比
注:因行业分类较多,许多行业占比过小,所以将一些相关行业合并一起以突显特性。其中采掘业建筑业行业包括:采掘业和建筑业两大行业;专业技术行业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行业和科教文卫行业;服务业包括:电煤水生产供应、社会服务和交通运输仓储通信行业。
从图2中可以看出,湖北省流出人口在外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占到了流出人口的32.69%和21.59%。而省外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行业,分别占到了流入人口的40%和23%。从事制造行业的流动人员中,流出人口比流入人口高了25个百分点,是流入的4倍以上。
舒尔茨(Schultz,1990)的成本-收益理论(Cost-Benefit Theory)将“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五种途径之一。个人迁移行为决策取决于其迁移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结果。既然迁移是一种投资行为,迁移者在做出迁移决策时就必须考虑迁移成本与迁移收益问题。迁移行为决策取决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收入差是否大于迁移成本。
显然从计划经济阶段至今,湖北省工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工业总量居全国的位次逐年下移,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年扩大,在中部地区的领先优势也日渐减弱。随着工业发展速度的减缓,使得行业出现剩余劳动力,在本地的收入逐渐减少。这些剩余劳动力无法在本地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沿海广州、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收入正是吸引人们迁移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无论流入还是流出人口从事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行业比例较高的原因是因为:湖北轻工业的发展和所处地理位置交通的便利性,使得湖北不仅成为了中部商品批发零售业的集散地,同时也成为了中部地区文化交流的集散地。这就为批发零售行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大量流动人口进入湖北从事批发零售行业,通过在湖北购进商品输向原住地或户籍地以赚取利润。流动人口的进入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量,同时也会将流动人口来源地的一些文化习惯、餐饮习惯和生活习惯带入流入地,这也为餐饮住宿行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衍生了大量的餐饮住宿行业从业者。 在流入、流出的行业情况对比中,除了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差距较大,从事专业技术行业的人员差距也较大。流出人口从事这类行业的人员达到了5%,而流入人口从事此行业的仅占到了1.7%,比流出人口低了3个百分点。高素质的人才流动机会更多,如果有机会能超越现在的生活环境及收入水平,必然会选择流动迁移。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于流入人口,这表明湖北省可能面临着人力资本流失的局面,将不利于湖北省的规划发展。
(二)从事工作职业类型对比
流入人口从事的职业只要集中在商业人员以及服务性工作人员,分别占比为:44%、39%,两者占到了流入人口职业比重的83%。从事这两类职业的人员流入人口高于流出人口。在从事生产、运输职业的人员,流出人口明显高于流入人口。流出人口中有33%的人员从事此类职业,而流入人口只有不到11%的,相差22个百分点,流出是流入的3倍。生产、运输是人数比例差距最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日益深入,湖北与东部沿海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湖北失去了国家资金强有力的扶持且自身积累能力不足,而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家的资金倾斜。因此,相对于湖北而言,沿海地区就具备了资本上的比较优势。由于农村积淀下众多的剩余劳动力,湖北具有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突出。所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从事生产工作。同时也因为湖北本身的工业吸收就业能力不足,流入人口从事生产工作的并不多,流入人口还是主要以经商、餐饮为主。从事专业技术职业的人员,流出人口占到了9%,流入人口仅占3%,同样也是相差了3倍,这也就验证了湖北省人力资源流失的状况确实存在。
(三)就业者在所从事职业中承担的具体角色
现有研究发现,与本地人主要通过正规机构介绍获得工作机会不同,流动人口依靠最多的是同乡、亲朋等原有社会网络的非正式就业渠道;就业单位以个体和私营为主;大部分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就业面狭窄,多分布在第二、三产业中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相关职业。
从图4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流入流出人口就业身份的巨大差异。省内流出人口主要以雇员身份为主,从事职业也是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多为被雇佣者。这些主要是农村剩余的廉价劳动力,转移向发达地区,这也就造成了湖北省农村“空巢”现象严重。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化并没有与工业化得到同步发展,劳动力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倍显严峻和突出。
六、结语
拉文斯坦(E. G. Ravenstein)在1889年发表的《人口迁移律》(The Laws of Migration)中提出:分阶段的迁移。它是指,人口的迁移具有阶段性和分级递进特征。大的工商业中心吸引临近城镇人口迁入,而后者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的乡村的邻近居民填补,如此形成整个社会的迁移全景。从此次统计数据来看,湖北省流出人口中,17.77%流入了广东省、13.48%流入了浙江省、11.53%流入了上海市、5.54%流入了北京市。从中不难发现其符合分阶段迁移的特征。而从湖北省流入人口来源地也能证明这一点,流入湖北省人口主要来源于周边相对不发达省份。这样就形成了湖北省人力资本不断流失,而周边地区不断补充地现象。通过以上对湖北省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和职业结构方面分析可以发现:
(1)湖北省流出人口年龄年轻化。
在年龄结构方面,人口的迁移流动会改变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尤其是年龄构成,还会改变地区人口素质以及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由于湖北省流出人口中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因此,可能会使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偏老。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同时,一些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流失会使湖北省丧失一部分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会影响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流失,将不利于湖北省未来的规划与发展。
(2)湖北省流出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要高于流入人口。
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由于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教育水平的差异,省内流出的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上高于省外流入的人口。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其行业、职业的选择。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大多从事以体力为主的较低层次职业;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主要从事以脑力工作为主。
(3)湖北省流出人口以职业、专业技能型为主,而从流入人口从事行业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低层次且不需要专业技能的行业。
综上所述,湖北省流出、流入人口的就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湖北省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非正规部门”(informal sector)。Harris & Todaro (哈里斯、托达罗,1970)提出了“非正规部门”的概念,认为:一个典型的非熟练农业劳动者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村进入城镇正规的高收入部门要经过两个阶段,首先进入城镇传统或非正规部门(urban traditional or informal sector)工作过渡,然后才能在正规部门(formal sector)找到工作。预期收入模型表明,只要城镇里还存在较高预期收入,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就不会停止。所以现在湖北省所处的地位就相当于“非正规部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就是“正规部门”。湖北省一直在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一批批有较强职业技能的劳动力,为发达地区提供“高效能源”自身发展却只能依靠“低效能源”。
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作为中部腹地的湖北省有着非常好的区位、政策、经济和硬件方面的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加上市场辐射能力较强,只要有合理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这将成为湖北省新的发展契机。所以,未来湖北省发展应逐渐将重点放在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及产业结构调整上。引导劳动力资源在就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也是促使经济均衡增长、承接产业顺利调整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年专项课题:“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分析”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宋健.中国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理论科学,2010,(11).
[2]孙晓芳.劳动力流动的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
[3]郭生练,胡树华.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郭熙保,胡卫东.湖北工业发展路径:过去、现状与未来[J].发展经济学论坛,2005,(02).
[5]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61).
[6]李路路.制度转型和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7]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J].人口研究,2007,(3).
[8]温勇,尹勤.人口统计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9]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流入人口 流出人口 就业结构
一、研究背景
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已经成为中国过去30年乃至未来几十年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现象。这一现象与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发生过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历程非常相似, 但是由于中国独特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庞大的人口规模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景象。流动人口是与我国户籍制度相关联的特有概念, 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 在某一行政范围内滞留但没有本地常住户口的人口。
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自古即有“九省通衢”之称,同时也是我国人口迁移流动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1954~1990年的37年中,湖北省人口迁移总量达5932.23万人,总迁移率为39.2‰,迁入3059.01万人,迁入率为20.21‰;迁出2873.22万人,迁出率18.99‰,净迁入185.79万人,净迁入率1.22‰。1982~1990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时期,迁移人数年均186.03万人,相当于37年平均每年迁移人数的116%。
人口迁移研究的“推-拉理论”(Push-Pull Theory)认为:迁移行为发生的原因在于迁出地的推力因素(Push factors)和迁入地的拉力因素(Pull factors)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湖北省还是全国范围内,主要的流动人口都是以农民工为主。因为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上城市与农村生活、收入的差距使得他们向大城市聚集,为寻求更好的职业和发展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从本质上来讲, 以就业为引导的人口流动既表现为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区位移动,也表现为人们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社会流动。
一个流动人群的形成,一方面与他们自身的性别、年龄、文化素质及职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又与能否满足流入地的社会经济活动岗位的需要有关。现有的湖北省流动人口研究中,缺乏通过流出人口的流向、人口素质及就业情况来研究湖北省流出人口就业结构的文献。本文希望从此视角,在湖北省流动人口就业研究领域贡献新的事实与思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 于2012年上5月份开展的问卷调查。样本点的选取,立足流入地,在全国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城市地区随机抽取若干街道和社区。以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1 年全员流动人口年报数据为基本抽样框,采取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 方法进行抽样。全国总样本量为15.9 万人。抽样总体为在调查前一个月前来本地居住、非本区(县、市)户口且2012 年5 月,年龄在15~59 岁的流入人口。2009 年至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抽样总体为16-59 岁的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抽样总体中不包括调查时在车站、码头、机场、旅馆、医院等地点的流入人口。采取个人问卷和社区问卷进行。个人问卷分为基本情况、就业居住和医保、婚育情况与计划生育服务、生活与感受等四部分;社区问卷分为人口基本状况、社区管理与服务二部分。对目前流动人口的流动状况、就业状况、居住状况、收入情况、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培训、子女教育情况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
调查共获得户籍在湖北的流动人口有效样本8130个, 现居地在省外属于湖北省流出人口的有效样本5075个。户籍在湖北以外地区,现居地为湖北省的有效样本931个。
(二)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有以下几点需要解释:
调查问卷设计了适合中国流动人口就业特点的行业分类标准,分别是:制造业、采掘、农林牧渔、建筑、电煤水生产供应等14种行业类型。本研究中将14种行业类型归总为6大行业类型:(1)制造业;(2)采掘业、建筑业;(3)批发零售;(4)住宿餐饮;(5)专业技术行业;(6)服务业。
问卷中的职业分类标准, 分别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18种职业类型。本研究中只需要大致的职业类型,所以将以上18种职业归类为6大职业类型:(1)商业人员;(2)服务性工作人员;(3)生产、运输和有关人员;(4)专业技术人员;(5)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6)办事人员。
就业者在所从事职业中承担的具体角色被区分为:雇员、雇主、自营劳动者和家庭帮工,这4种类型。其中自营劳动者是指:由个人投资, 以个人或家庭劳动为主, 从事经营活动, 依法经核准登记, 取得经营资格的经营者;雇员指:长期签约或通过签订合同,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工人以及临时招聘的工人或者暂时在单位工作的人员;帮工指无偿地提供劳务的人, 此次调查中有报酬的家庭帮工指的是为家庭提供劳务并获得报酬的人。
流动人口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产物,是指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滞留一定时间,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以人户分离为标准。流动人口是在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下产生的,也包含在人口迁移中。
本文首先对湖北省流入、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及就业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人口迁移的经济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三、流入与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从数据分析来看,无论流入还是流出人口的年龄主要集都中在21~50周岁之间。其中,流出人口中21~30周岁流出人数比例占到了样本量的35%以上,30周岁之后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而流入人口中,21~30周岁和35~45周岁这两个年龄段人数最为集中,流入人口年龄分布呈现出“M”型趋势。
从详细的流入、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分布中可以看出,流入人口中:21~30岁年龄阶段中,29、30岁的人数最多达到4.5%以上。而在37~45岁这一年龄段同样也是所占比例的高峰期。流出人口中:20~30岁年龄阶段,25岁的人数最多达到4.5%。而在40~50岁年龄阶段中,40岁的人数最多达到了3.4%。所以总体上流动人口以19~30岁的年龄段为主,35~45岁年龄段流入和流出人口差别较大。
从流入、流出年龄结构的对比不难看出,18~26岁这一年龄段流出的人口远远超过了流入的人口。说明了湖北年轻的劳动力大量的流向省外,以寻求发展。而在37~44岁这一年龄段,流入的人口又远远的超出了流出的人口。
在所有的迁移选择性中,在年龄方面的选择性最为普遍一般情况是,青年人有着较强的迁移倾向,所以一般迁移人口的年龄明显集中于15~35岁年龄区间内。究其原因从成本-收益角度看,青年人迁移的机会成本较小:他们大都还没有组成家庭, 因而有更大的自由性,他们在劳动的专门技能和工作、人际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均不会带来很大的损失,而其预期收益则最大,因为他们比年长者可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由此决定了迁移中的年龄高度集中特征。
4、流入与流出人口的素质结构对比
人的素质是指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一般来说,谈到人的素质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是指人的技能、文化素质(本文主要考察文化素质)。人口文化素质最主要的体现是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因此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状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湖北是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45.6340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50.2384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67.6244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09.0961万人。
(一)受教育程度总体上以初中为主
湖北省流动人口中,无论是流出还是流入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上都是以初中文化为主。流入人口初中文化程度为65%,流出人口初中文化程度为52%。其次是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流入人口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2.78%和11.82%。流出的分别占10.29%和17.46%。这种状况说明我国职业教育的不发达、不完善,很多初中、高中学生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没有再接受就业技能、技巧的教育和培训。
(二)流出人口文化素质高于流入人口文化素质
虽然湖北省流入、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上以初中文化为主。但是,流入、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差比较大,总体上省内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于省外流入人口的素质。从各个教育程度的人数比例上来看, 省内流出人口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占到36 % ,而省外流入人口只有21 % ,两者相差15个百分点。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是随着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全国范围内逐渐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无论流入人口还是流出人口初中学历的人数扩大。二是湖北省不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一些发达地区还普及了高中和各种职业教育。湖北省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省,高校林立,教育资源丰富,培养出了许多高层次人才。这就造成了流入、流出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
人口受教育程度对人口迁移有着重要影响,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标志着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越强。因此,具有较高文化程度者的迁移机会与可能性要大大高于低文化程度者。湖北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流出人口文化素质要高于流入人口文化素质。
五、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况结构对比
(一)从事工作所属的行业类型对比
注:因行业分类较多,许多行业占比过小,所以将一些相关行业合并一起以突显特性。其中采掘业建筑业行业包括:采掘业和建筑业两大行业;专业技术行业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行业和科教文卫行业;服务业包括:电煤水生产供应、社会服务和交通运输仓储通信行业。
从图2中可以看出,湖北省流出人口在外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占到了流出人口的32.69%和21.59%。而省外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行业,分别占到了流入人口的40%和23%。从事制造行业的流动人员中,流出人口比流入人口高了25个百分点,是流入的4倍以上。
舒尔茨(Schultz,1990)的成本-收益理论(Cost-Benefit Theory)将“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五种途径之一。个人迁移行为决策取决于其迁移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结果。既然迁移是一种投资行为,迁移者在做出迁移决策时就必须考虑迁移成本与迁移收益问题。迁移行为决策取决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收入差是否大于迁移成本。
显然从计划经济阶段至今,湖北省工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工业总量居全国的位次逐年下移,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年扩大,在中部地区的领先优势也日渐减弱。随着工业发展速度的减缓,使得行业出现剩余劳动力,在本地的收入逐渐减少。这些剩余劳动力无法在本地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沿海广州、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收入正是吸引人们迁移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无论流入还是流出人口从事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行业比例较高的原因是因为:湖北轻工业的发展和所处地理位置交通的便利性,使得湖北不仅成为了中部商品批发零售业的集散地,同时也成为了中部地区文化交流的集散地。这就为批发零售行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大量流动人口进入湖北从事批发零售行业,通过在湖北购进商品输向原住地或户籍地以赚取利润。流动人口的进入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量,同时也会将流动人口来源地的一些文化习惯、餐饮习惯和生活习惯带入流入地,这也为餐饮住宿行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衍生了大量的餐饮住宿行业从业者。 在流入、流出的行业情况对比中,除了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差距较大,从事专业技术行业的人员差距也较大。流出人口从事这类行业的人员达到了5%,而流入人口从事此行业的仅占到了1.7%,比流出人口低了3个百分点。高素质的人才流动机会更多,如果有机会能超越现在的生活环境及收入水平,必然会选择流动迁移。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于流入人口,这表明湖北省可能面临着人力资本流失的局面,将不利于湖北省的规划发展。
(二)从事工作职业类型对比
流入人口从事的职业只要集中在商业人员以及服务性工作人员,分别占比为:44%、39%,两者占到了流入人口职业比重的83%。从事这两类职业的人员流入人口高于流出人口。在从事生产、运输职业的人员,流出人口明显高于流入人口。流出人口中有33%的人员从事此类职业,而流入人口只有不到11%的,相差22个百分点,流出是流入的3倍。生产、运输是人数比例差距最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日益深入,湖北与东部沿海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湖北失去了国家资金强有力的扶持且自身积累能力不足,而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家的资金倾斜。因此,相对于湖北而言,沿海地区就具备了资本上的比较优势。由于农村积淀下众多的剩余劳动力,湖北具有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突出。所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从事生产工作。同时也因为湖北本身的工业吸收就业能力不足,流入人口从事生产工作的并不多,流入人口还是主要以经商、餐饮为主。从事专业技术职业的人员,流出人口占到了9%,流入人口仅占3%,同样也是相差了3倍,这也就验证了湖北省人力资源流失的状况确实存在。
(三)就业者在所从事职业中承担的具体角色
现有研究发现,与本地人主要通过正规机构介绍获得工作机会不同,流动人口依靠最多的是同乡、亲朋等原有社会网络的非正式就业渠道;就业单位以个体和私营为主;大部分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就业面狭窄,多分布在第二、三产业中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相关职业。
从图4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流入流出人口就业身份的巨大差异。省内流出人口主要以雇员身份为主,从事职业也是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多为被雇佣者。这些主要是农村剩余的廉价劳动力,转移向发达地区,这也就造成了湖北省农村“空巢”现象严重。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化并没有与工业化得到同步发展,劳动力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倍显严峻和突出。
六、结语
拉文斯坦(E. G. Ravenstein)在1889年发表的《人口迁移律》(The Laws of Migration)中提出:分阶段的迁移。它是指,人口的迁移具有阶段性和分级递进特征。大的工商业中心吸引临近城镇人口迁入,而后者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的乡村的邻近居民填补,如此形成整个社会的迁移全景。从此次统计数据来看,湖北省流出人口中,17.77%流入了广东省、13.48%流入了浙江省、11.53%流入了上海市、5.54%流入了北京市。从中不难发现其符合分阶段迁移的特征。而从湖北省流入人口来源地也能证明这一点,流入湖北省人口主要来源于周边相对不发达省份。这样就形成了湖北省人力资本不断流失,而周边地区不断补充地现象。通过以上对湖北省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和职业结构方面分析可以发现:
(1)湖北省流出人口年龄年轻化。
在年龄结构方面,人口的迁移流动会改变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尤其是年龄构成,还会改变地区人口素质以及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由于湖北省流出人口中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因此,可能会使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偏老。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同时,一些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流失会使湖北省丧失一部分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会影响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流失,将不利于湖北省未来的规划与发展。
(2)湖北省流出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要高于流入人口。
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由于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教育水平的差异,省内流出的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上高于省外流入的人口。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其行业、职业的选择。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大多从事以体力为主的较低层次职业;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主要从事以脑力工作为主。
(3)湖北省流出人口以职业、专业技能型为主,而从流入人口从事行业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低层次且不需要专业技能的行业。
综上所述,湖北省流出、流入人口的就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湖北省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非正规部门”(informal sector)。Harris & Todaro (哈里斯、托达罗,1970)提出了“非正规部门”的概念,认为:一个典型的非熟练农业劳动者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村进入城镇正规的高收入部门要经过两个阶段,首先进入城镇传统或非正规部门(urban traditional or informal sector)工作过渡,然后才能在正规部门(formal sector)找到工作。预期收入模型表明,只要城镇里还存在较高预期收入,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就不会停止。所以现在湖北省所处的地位就相当于“非正规部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就是“正规部门”。湖北省一直在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一批批有较强职业技能的劳动力,为发达地区提供“高效能源”自身发展却只能依靠“低效能源”。
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作为中部腹地的湖北省有着非常好的区位、政策、经济和硬件方面的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加上市场辐射能力较强,只要有合理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这将成为湖北省新的发展契机。所以,未来湖北省发展应逐渐将重点放在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及产业结构调整上。引导劳动力资源在就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也是促使经济均衡增长、承接产业顺利调整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年专项课题:“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分析”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宋健.中国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理论科学,2010,(11).
[2]孙晓芳.劳动力流动的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
[3]郭生练,胡树华.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郭熙保,胡卫东.湖北工业发展路径:过去、现状与未来[J].发展经济学论坛,2005,(02).
[5]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61).
[6]李路路.制度转型和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7]翟振武,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J].人口研究,2007,(3).
[8]温勇,尹勤.人口统计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9]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