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模因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核心术语是“模因”。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通过分析模因复制的周期性,兼与二语习得ACT模式对比,揭示模因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ACT模式;二语习得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模因论一经提出便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青睐,对其研究的领域也迅速扩展至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之后又被引入语言学研究。模因论最核心的概念是“模因”。该术语是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到的。模因是一种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尤其是模仿而得以复制和传播。任何信息,只要能够通过广义上“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语言习得的过程其实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本文以模因论为出发点,分析模因复制的周期性,结合二语习得ACT模式,探讨模因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
一、语言模因的周期性
模因,作为一种信息单位,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它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的一个复制因子,往往被描述成一种“思维病毒”,可以“侵入”他人的大脑或感染其他人的大脑。一个人一旦被这种“病毒”所感染,便成了模因的寄居地。这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交际中又会将这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Blackmore认为模因作为复制因子,必须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条件,意味着语言模因在其复制传播过程也是如此。模因之间相互竞争,最终能在自我复制的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就是比较长寿的、多产的且忠实度高的强势模因,是成功的模因。海利根(Heylighen,1998)探讨了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1.同化(assimilation)阶段。成功的模因必须能“传染”或“感染”新的宿主,自私地不顾一切地“侵入”宿主的记忆里。这个模因呈现在新的宿主面前,通过宿主与现存认知因素的重新整合,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唯有这样,该模因才能得到同化。
2.记忆(retention)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首先,模因必须在宿主的记忆中停留一段时间才能够被称作是模因。其次,模因在宿主大脑里停留时间越久,感染宿主并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则越多。然而记忆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存活下来。经研究发现,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与重复的频率密切相关。重复是记忆的重要保证之一。
3.表达(expression)阶段。若想将模因成功传递给其他个体,这个模因必须从记忆存储模因库中被表达出来,转化为能够被他人感知的有形体。语言模因经历了有选择性的模仿被宿主同化,从而进入宿主的记忆中,但是语言模因必须要经过人的大脑再解码为有形体表达出来才能被他人感知,否则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将无法完成。
4.传播(transmission)阶段。模因表达需要有形的载体或媒介,如书籍、照片、工艺品等,它们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证表达内容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失真或变形。
这四个阶段不断循环,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模因复制的四周期是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它们周而复始,每个阶段都有模因被淘汰。能够经历这四个阶段依然存活下来的就是稳定的复制因子、成功的模因。自动化阶段。语言产生的程序变得越来越自动,大脑通过不断的归纳和概括使产生规则不断变得更精细,并被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去。
根据Anderson所描述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来看,二语学习者先将可理解的二语知识以模因的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得到学习者的注意,被充分认知、理解并接受。二语知识模因得到同化进入学习者的大脑记忆中形成输入。语言输入是外界信息被二语学习者吸入的过程,为以后的信息输出奠定基础。当学习者利用二语进行表达时,强势二语模因因子通过与已有的一语认知结构的整合与竞争从记忆库中被言说出来,转化为其他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进而实现二语模因的传播。二语习得过程是机械化输入(程序性知识)到自动产出(程序化知识)的转变过程,也要经历输入、理解、输出和互动四个过程。同化--记忆--表达--传播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输入)(理解和输出)(互动)。模因的传播机制归根结底是与人类心智密切相关的。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模因与已寄居在大脑的母语模因会出现相互排斥或彼此接纳两种局面。“一种语言模因可以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传播。外来的语言模因一旦成为民族语言的词汇和结构,相互间往往会出现一个为抗拒或接受而互斗的局面。”二语模因若想得到复制与传播就必须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相互整合或相互竞争。语言习得过程和使用过程就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
Maclaughlin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控制加工到自由加工的过程,或者说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化过程。人脑的语言加工过程分为识别、理解和产出几个层次。现实的语言学习过程总是经历从理解到产出的“孵化期”。而这一过程持续的长短却是因人而异的。就中国二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二语知识输入远胜于输出。由于目标语语言环境的缺失,想要达到自动产出就更加困难。我们也知道几乎所有的比较优秀的二语习得者(如:李阳)都采用了模仿、背诵、移植引用和词语变形等策略。Blackmore提到“人的一生就是模仿的一生”。Hockett指出“只要人一开口说话,他要么就是模仿,要么就是类推。”何自然(2005)也呼吁传统背诵的回归。中国学习者需使其所背诵的材料迅速进入大脑并转化为长时记忆,才能缩短从理解到产出的“孵化期”,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有了这样的输入积累,学习者可以将所学的二语知识内化,在运用过程中结合不同语境重新组织语言材料(语言模因重组过程),从而帮助学习者顺利进入自动表达和传输阶段。根据以上论述,二语习得过程与模因复制传播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二语习得过程可被视为目标语文化模因在二语学习者身上的一个具体完整的周期和体现过程。
鉴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模因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我们试图从模因论这一全新的角度来分析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二、语言模因与第二语言习得
从人脑对知识的记忆和储存来看,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可以被视作一个不断重组和自动化的过程。模因传递过程中似乎会经常出现变异和整合现象(“It looks as though meme transmission is subject to continuous mutation,and also to blending.”)。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有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它才具有模因性。模因与模因之间相互支持集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关系密切的模因集合,即组成了模因复合体。因此,文化模因为我们的语言学习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根据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点,笔者尝试从模因论角度出发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
三、结语
语言作为一种模因,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历代语言者的不断模仿、复制与传播是分不开的。任何语词、段落、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是可以成为语言模因。二语习得的过程就是各语言模因集体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整合的过程。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结合ACT模式探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为语言进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外语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Dawkins,R.The Extended Phenotype:The Gene as the Unit of Selection[M].Oxford and San Francisco:W.H.Freeman,1982.
[3]Brodie,R.Virus of Mind:The New Science of Meme [M].Seattle:Integral Press,1996.
[4]Dawkins,R.The Selfish Gen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5]谢朝群.礼貌与模因:语用哲学思考[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6]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7]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8]张丽红.从模因论角度解析第二语言习得[J].语文学刊,2009,(11).
[9]Hockett,C.F.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58.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ACT模式;二语习得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模因论一经提出便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青睐,对其研究的领域也迅速扩展至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之后又被引入语言学研究。模因论最核心的概念是“模因”。该术语是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到的。模因是一种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尤其是模仿而得以复制和传播。任何信息,只要能够通过广义上“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语言习得的过程其实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本文以模因论为出发点,分析模因复制的周期性,结合二语习得ACT模式,探讨模因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
一、语言模因的周期性
模因,作为一种信息单位,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它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的一个复制因子,往往被描述成一种“思维病毒”,可以“侵入”他人的大脑或感染其他人的大脑。一个人一旦被这种“病毒”所感染,便成了模因的寄居地。这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交际中又会将这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Blackmore认为模因作为复制因子,必须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条件,意味着语言模因在其复制传播过程也是如此。模因之间相互竞争,最终能在自我复制的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就是比较长寿的、多产的且忠实度高的强势模因,是成功的模因。海利根(Heylighen,1998)探讨了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1.同化(assimilation)阶段。成功的模因必须能“传染”或“感染”新的宿主,自私地不顾一切地“侵入”宿主的记忆里。这个模因呈现在新的宿主面前,通过宿主与现存认知因素的重新整合,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唯有这样,该模因才能得到同化。
2.记忆(retention)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首先,模因必须在宿主的记忆中停留一段时间才能够被称作是模因。其次,模因在宿主大脑里停留时间越久,感染宿主并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则越多。然而记忆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存活下来。经研究发现,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与重复的频率密切相关。重复是记忆的重要保证之一。
3.表达(expression)阶段。若想将模因成功传递给其他个体,这个模因必须从记忆存储模因库中被表达出来,转化为能够被他人感知的有形体。语言模因经历了有选择性的模仿被宿主同化,从而进入宿主的记忆中,但是语言模因必须要经过人的大脑再解码为有形体表达出来才能被他人感知,否则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将无法完成。
4.传播(transmission)阶段。模因表达需要有形的载体或媒介,如书籍、照片、工艺品等,它们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证表达内容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失真或变形。
这四个阶段不断循环,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模因复制的四周期是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它们周而复始,每个阶段都有模因被淘汰。能够经历这四个阶段依然存活下来的就是稳定的复制因子、成功的模因。自动化阶段。语言产生的程序变得越来越自动,大脑通过不断的归纳和概括使产生规则不断变得更精细,并被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去。
根据Anderson所描述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来看,二语学习者先将可理解的二语知识以模因的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得到学习者的注意,被充分认知、理解并接受。二语知识模因得到同化进入学习者的大脑记忆中形成输入。语言输入是外界信息被二语学习者吸入的过程,为以后的信息输出奠定基础。当学习者利用二语进行表达时,强势二语模因因子通过与已有的一语认知结构的整合与竞争从记忆库中被言说出来,转化为其他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进而实现二语模因的传播。二语习得过程是机械化输入(程序性知识)到自动产出(程序化知识)的转变过程,也要经历输入、理解、输出和互动四个过程。同化--记忆--表达--传播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输入)(理解和输出)(互动)。模因的传播机制归根结底是与人类心智密切相关的。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模因与已寄居在大脑的母语模因会出现相互排斥或彼此接纳两种局面。“一种语言模因可以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传播。外来的语言模因一旦成为民族语言的词汇和结构,相互间往往会出现一个为抗拒或接受而互斗的局面。”二语模因若想得到复制与传播就必须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相互整合或相互竞争。语言习得过程和使用过程就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
Maclaughlin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控制加工到自由加工的过程,或者说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化过程。人脑的语言加工过程分为识别、理解和产出几个层次。现实的语言学习过程总是经历从理解到产出的“孵化期”。而这一过程持续的长短却是因人而异的。就中国二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二语知识输入远胜于输出。由于目标语语言环境的缺失,想要达到自动产出就更加困难。我们也知道几乎所有的比较优秀的二语习得者(如:李阳)都采用了模仿、背诵、移植引用和词语变形等策略。Blackmore提到“人的一生就是模仿的一生”。Hockett指出“只要人一开口说话,他要么就是模仿,要么就是类推。”何自然(2005)也呼吁传统背诵的回归。中国学习者需使其所背诵的材料迅速进入大脑并转化为长时记忆,才能缩短从理解到产出的“孵化期”,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才能有所提高。有了这样的输入积累,学习者可以将所学的二语知识内化,在运用过程中结合不同语境重新组织语言材料(语言模因重组过程),从而帮助学习者顺利进入自动表达和传输阶段。根据以上论述,二语习得过程与模因复制传播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二语习得过程可被视为目标语文化模因在二语学习者身上的一个具体完整的周期和体现过程。
鉴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模因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我们试图从模因论这一全新的角度来分析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二、语言模因与第二语言习得
从人脑对知识的记忆和储存来看,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可以被视作一个不断重组和自动化的过程。模因传递过程中似乎会经常出现变异和整合现象(“It looks as though meme transmission is subject to continuous mutation,and also to blending.”)。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有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它才具有模因性。模因与模因之间相互支持集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关系密切的模因集合,即组成了模因复合体。因此,文化模因为我们的语言学习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根据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点,笔者尝试从模因论角度出发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
三、结语
语言作为一种模因,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历代语言者的不断模仿、复制与传播是分不开的。任何语词、段落、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是可以成为语言模因。二语习得的过程就是各语言模因集体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整合的过程。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结合ACT模式探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为语言进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外语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Dawkins,R.The Extended Phenotype:The Gene as the Unit of Selection[M].Oxford and San Francisco:W.H.Freeman,1982.
[3]Brodie,R.Virus of Mind:The New Science of Meme [M].Seattle:Integral Press,1996.
[4]Dawkins,R.The Selfish Gen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5]谢朝群.礼貌与模因:语用哲学思考[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6]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7]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8]张丽红.从模因论角度解析第二语言习得[J].语文学刊,2009,(11).
[9]Hockett,C.F.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