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封岩的工作室被他收拾得像小型博物馆一样,漆白的墙壁,光洁的地面,毛泽东时代的沙发,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文件柜,80年代几乎出现在每个人家里的衣服架、桌子、窗帘,都是过去的东西,又静默有序的在一个齐整的空间里面排列着。那是夏天,进到这个工作室中要打开一个电扇,放上背景音乐,这一切都被封岩安排得很有仪式感,刻意得几乎一丝不苟。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小心也静默了,仿佛能够听到头发落地的时候,产生“啪啦”的声音。
他的《纪念碑》系列也成为这个环境的一部分,不过是把那些沙发、文件柜、桌子都重新排列被收进到相框里面,人们旧日里常说,拍照片是“收魂”,那些貌似没有生命的物品,也真的是被收敛了魂魄。
某个大胡子艺术家曾经把那些老物件的存在称为“我们在感受和交流的时候所删除的那一部分。漫不经心是生活的训练所致,习惯使我们将情感分为重要的与不重要、必要的与不必要的,对 ‘不重要’的感受的表达和关注需要付出的代价更高。如果将一个人的生活的画面铺开,你会发现画面中有大量的拼图缺失,如同一幅无法修复的残卷。”
封岩不是一个躲在镜头外面的偷窥者,而是浸淫到其中的体验者——他对有记忆的东西比较有情感,为肖像只能拍人,但在他看来,家具是和人的成长相伴的,把椅子或者一个柜子承载了很多的表情,他试着赋予那些物品以情怀——他称那些物品是纪念碑,他赋予它们一个无比宏大的概念。
“我不去关注很多大事件,生活的经历和局限性都是我创作的动力。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生活中面对很多的东西都是那么日常,最简单的文字描述表象的东西,生活的流水单,文字排列出来阅读上不一样的效果,我希望华丽的东西退下呈现出生活的最本质。”
封岩有写作的习惯,之前他写长篇小说,在比较封闭的状态下写作——住在农展馆苏式的老建筑里面,描述风是如何刮起窗帘。他对细节特别敏锐,他的写作中亦有一种仪式感——每天要重复相同的动作:几点钟刷牙洗脸吃饭、几点钟打开电脑、几点钟阅读,灯是开着的,窗帘要拉上。那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他甚至对外界的声音特别敏感,风吹到树叶的声音,甚至都能惊扰到他。
写作和阅读的经历,让他面对一个特定的环境,能保持很均匀的心态,他觉得创作就像是经历一场战争一样,脑力和体力都跟得上。
到后来他开始创作照片的时候也是先把观念写成文稿,画草图,然后再去外面寻找拍摄素材,思考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
“我的性格中有很强烈的克制性,我对喧嚣的东西一直产生质疑,我认为艺术家不能仅仅浮于表面的宣泄情感,艺术的创作是一个退让的过程。”他努力对表达进行克制,经过严格的理性思考下产生的作品,试图让作品传递一种古典的情绪。
他几乎是用一种隆重的方式在拍摄简单的东西的——“在拍什么和如何去拍的问题上就像一个老猎手一样清晰准确,他的视觉世界存在于另外的秩序之中,秩序在脱离了目的之后有些恍惚和不确定, 宁静和谐,将过去与将来融为一体。”
档案柜、沙发、桌子,等等,都具有文献性的效果,跟时代和作者的生活有关系。
比如档案柜,他记忆最深刻的事情是高考之前去查看自己的档案,他亲眼看着工作人员把自己的档案打开,看到上面写着从小到大的一些小事情——包括上小学的时候的一些小动作,老师给的劳动积极的评语,看着那些过往的细密的小事情被人打开又重新封存上。
那档案柜里面一层一层,有别致的密码锁,档案一层一层被锁在里面,整个人的人生像是被收集了。
封岩几经周折找到那些老的档案柜,正面一张侧面一张背面一张,拍了每一个角度,像是在拍摄犯罪嫌疑人一样,人和物的角度,做了一个互换。
他对作品的要求是简单、明确、有力量,希望把华丽的东西退下呈现出最本质的东西,那些作品都做了合适的放大,距离很远去看会让人感觉到安静,仿佛看到了时光的缓慢和悠长。就像是他有一段时间热爱的布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个表述更像是一种物质的存在,确凿而无心”。
他的《纪念碑》系列也成为这个环境的一部分,不过是把那些沙发、文件柜、桌子都重新排列被收进到相框里面,人们旧日里常说,拍照片是“收魂”,那些貌似没有生命的物品,也真的是被收敛了魂魄。
某个大胡子艺术家曾经把那些老物件的存在称为“我们在感受和交流的时候所删除的那一部分。漫不经心是生活的训练所致,习惯使我们将情感分为重要的与不重要、必要的与不必要的,对 ‘不重要’的感受的表达和关注需要付出的代价更高。如果将一个人的生活的画面铺开,你会发现画面中有大量的拼图缺失,如同一幅无法修复的残卷。”
封岩不是一个躲在镜头外面的偷窥者,而是浸淫到其中的体验者——他对有记忆的东西比较有情感,为肖像只能拍人,但在他看来,家具是和人的成长相伴的,把椅子或者一个柜子承载了很多的表情,他试着赋予那些物品以情怀——他称那些物品是纪念碑,他赋予它们一个无比宏大的概念。
“我不去关注很多大事件,生活的经历和局限性都是我创作的动力。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生活中面对很多的东西都是那么日常,最简单的文字描述表象的东西,生活的流水单,文字排列出来阅读上不一样的效果,我希望华丽的东西退下呈现出生活的最本质。”
封岩有写作的习惯,之前他写长篇小说,在比较封闭的状态下写作——住在农展馆苏式的老建筑里面,描述风是如何刮起窗帘。他对细节特别敏锐,他的写作中亦有一种仪式感——每天要重复相同的动作:几点钟刷牙洗脸吃饭、几点钟打开电脑、几点钟阅读,灯是开着的,窗帘要拉上。那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他甚至对外界的声音特别敏感,风吹到树叶的声音,甚至都能惊扰到他。
写作和阅读的经历,让他面对一个特定的环境,能保持很均匀的心态,他觉得创作就像是经历一场战争一样,脑力和体力都跟得上。
到后来他开始创作照片的时候也是先把观念写成文稿,画草图,然后再去外面寻找拍摄素材,思考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
“我的性格中有很强烈的克制性,我对喧嚣的东西一直产生质疑,我认为艺术家不能仅仅浮于表面的宣泄情感,艺术的创作是一个退让的过程。”他努力对表达进行克制,经过严格的理性思考下产生的作品,试图让作品传递一种古典的情绪。
他几乎是用一种隆重的方式在拍摄简单的东西的——“在拍什么和如何去拍的问题上就像一个老猎手一样清晰准确,他的视觉世界存在于另外的秩序之中,秩序在脱离了目的之后有些恍惚和不确定, 宁静和谐,将过去与将来融为一体。”
档案柜、沙发、桌子,等等,都具有文献性的效果,跟时代和作者的生活有关系。
比如档案柜,他记忆最深刻的事情是高考之前去查看自己的档案,他亲眼看着工作人员把自己的档案打开,看到上面写着从小到大的一些小事情——包括上小学的时候的一些小动作,老师给的劳动积极的评语,看着那些过往的细密的小事情被人打开又重新封存上。
那档案柜里面一层一层,有别致的密码锁,档案一层一层被锁在里面,整个人的人生像是被收集了。
封岩几经周折找到那些老的档案柜,正面一张侧面一张背面一张,拍了每一个角度,像是在拍摄犯罪嫌疑人一样,人和物的角度,做了一个互换。
他对作品的要求是简单、明确、有力量,希望把华丽的东西退下呈现出最本质的东西,那些作品都做了合适的放大,距离很远去看会让人感觉到安静,仿佛看到了时光的缓慢和悠长。就像是他有一段时间热爱的布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个表述更像是一种物质的存在,确凿而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