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心理发展、审美取向、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等五个方面思考分析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所呈现出的矛盾性、特殊性和多变性等特征,并就高校基于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
  作者简介:牛姗姗(1980-),女,安徽淮北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团委书记,讲师;方留(1973-),男,安徽桐城人,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教授。(安徽 合肥 23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项目编号:10JD710062)、2010年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0007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8-0152-02
  
  一般而言,90后是指整个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随着2008级新生入校,高校迎来了第一批出生于1990年以后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群落的主体。90后大学生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美国大片、麦当劳、电脑网络等丰富的物质和发达的资讯环境让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生活方式以及所面对的现实问题都与过去的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应地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形成的历史背景
  1.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形成的时代环境
  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全球化的新时期,相对稳定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存,不同文明和多种宗教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距都对90后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90后大学生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意识形态并存的现状相应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2.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形成的社会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驱动展开的广泛竞争使易于指标化的经济、业务价值凸显,而精神、道德价值面临挑战,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内容与方式由过去的精神鼓励为主转变为以物质利益为主、精神鼓励为辅。[1]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 “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历史性转折阶段。这一特殊时期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急功近利,诱发了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我国社会内在机制的这些转变对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形成的网络环境
  90后大学生被称为“网络一代”,他们从小就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捷,网络世界为90后大学生开启了全新的精神文化空间,为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但网络信息传播主体角色的虚拟化、信息收集的无限性、发布信息的交互性等特点增强了90后大学生对信息识别和选择的难度。网上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交融与冲突,特别是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必然会对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二、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特征
  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媒体技术全面介入的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让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特殊性和多变性。本文将从心理发展、审美需求、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心理发展
  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和生活领域及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90后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均有了自己独立的认识,他们不再轻易苟同他人的见解,他们要求独立,追求自我实现,希望得到尊重、信任和肯定。但90后大学生生长在温室里,从小到大衣食无忧,很少经历过挫折和失败,挫折耐受力低,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心理失衡,容易导致思想和行为的波动。
  2.审美取向
  90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极为丰富的新时期,他们对类型迥异的的审美对象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对美有自己的独特判断,会结合自己的个性生活进行选择。他们的审美取向广泛而有个性,只要能满足需要的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这种兼容并蓄的审美取向有利于开阔视野,但他们盲目追求高消费的享受型审美取向也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美缺乏深刻的理解,审美具有盲目性。
  3.道德判断
  9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总体来说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基本能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对中国的传统道德观表示认同,对于社会公德和基本道德规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也极为赞同。但是,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道德现象和形形色色的道德评价标准,许多90后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他们的社会道德内化还不深,道德行为方面也存在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现象等。
  4.价值取向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价值观念的交融和碰撞让90后大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灌输,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并向获取功利的方向发展。他们正由重虚轻实转向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价值取向上他们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注重金钱的价值和感官上的享受,合理的利己主义在90后大学生中很有市场。他们既不崇尚无私地为社会做贡献,也不接受以自我为导向取舍一切,而是选择以社会需求和自我发展相结合,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但基础是个人发展,这种价值取向同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形式和多元利益主体等体制的出现相吻合。
  5.政治理想
  90后大学生的政治理想总体是积极的,他们关心民主政治,爱国热情高涨,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非常关注。他们关心社会政治的同时也在努力追求个人理想,强调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希望社会政治发展的同时个人的事业、家庭、生活理想也能够实现。90后大学生在政治理想的追求上表现出明显的现实性,入党动机多元化、功利化倾向呈现出了追求实用与实效的心态。
  三、基于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的思考和建议
  90后大学生是一个需要引导发展的群体,他们思维敏捷、信息面广,高校对他们进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引导不能只是一成不变地按照传统的工作方法,要分析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征,了解他们的需要,站在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角度去探讨新的途径。
  在对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教育引导时,一方面要增强互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育产生内化效应。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可能使学生单纯模仿老师的结果,而交互式练习刺激学生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表达出来。[2]另一方面,对90后大学生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不能空对空地解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到专业教学和日常行为管理的各个环节,这种间接方法不易使90后学生产生被强迫感和逆反心理,从而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90后大学生是一个时代环境塑造的群体。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塑造了环境,但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3]高校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校风、学风、校园建筑、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加强建设,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精神追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熊荣伍.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变化原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23-125.
  [2]房广顺.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6.
  [3]俞国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以乐山电业局工会为例,探讨了工会如何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作用,并提出了进一步参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安全生产;班组;安全文化  作者简介:郑晓蕾(1979-),女,重庆人,四川省电力公司乐山电业局,经济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F27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3-0080-02  一、乐山电业局工会基本情况 
期刊
摘要:秘书理论与实务是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本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项目组在分析目前本科专业该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进一步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教学改革;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教学内容设计  作者简介:刘晓岚(197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防灾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
期刊
摘要:重点解读了“原理”课三个理论焦点问题,以期对高校“原理”课教学有所启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原理”课教材及教学内容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构建“原理”课的教材及教学内容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必须从四个层面入手,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是由一个理论基础和三个理论层面构成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民族精神内涵,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同时灵活运用案例式、问题式、多媒体、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强化民族精神教育。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白芳(1980-),女,回族,吉林白城人,泰山医学院放射学院,讲师;于杨(1977-),男,辽宁盘锦人,泰山医学院动脉粥样硬化
期刊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重点主干课程。学好微观经济学,有利于后续的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及专业拓展课的学习。但是在各个高等院校,受学校的软硬件环境、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以及学生学习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提高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
期刊
摘要:阐述CDIO模式下高等教育领域光电信息材料专业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探析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存在的不足,讨论CDIO模式下创新教学方法及理念的形成,分析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施效果,论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现代化教学课件、网站及试题库技术。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专业方向课;光电信息材料  作者简介:汤卉(1960-),女,辽宁沈阳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
期刊
摘要:要办好一所大学,人才是关键,要办出特色,建设高水平特色人才队伍是核心。在面对大学特色化办学的形势下,辽宁省的师资队伍存在着一些问题,为建立一支能承担起大学特色发展这一艰巨使命的师资队伍,探讨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一支有特色、有水平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大学特色;师资队伍建设;辽宁  作者简介:周甜(1986-),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朴雪涛(1966-),男
期刊
摘要: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课程的性质,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毕业走进工作岗位上共同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模块化教学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适合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方法。  关键词:机械制图;模块化设计;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杨汉嵩(1969-),男,江苏灌南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讲师;马小玲(1978-),
期刊
摘要:对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Access 数据库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在分析Access数据库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混合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Access数据库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Access 数据库;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混合教学法  作者简介:吴立锋(1978-),男,河北隆尧人,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当前独立学院生源参差不齐,给高等数学教学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现状,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广西师范学院实施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方案和取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高等数学;因材施教  作者简介:周玉兴(1973-),男,广西邕宁人,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226)刘立明(1960-),男,广西柳城人,广西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