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读欧词,并不视为偷情证据,偏偏读李清照时,却认为都是写实,甚至用它来反向推导李清照的人生经历。
李清照的词作被收入中学课本中,相关“知识点”属必考内容,这让人们很少追问:这些“知识点”是否准确?
其实,对于李清照生平、创作等,学界长期存有争议,比如《李清照全集》收入了她的90篇诗词,但其中许多是明清时才出现的,目前只能确认其中22首出自李清照之手。此外,李清照是否再婚过,她和赵明诚关系如何,凡此种种,皆存疑问。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经典地位的女作家。古代女性想步入文学殿堂并非易事,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当时女性生活圈子窄,作品难有公共性;其次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否则很难超越男作家;其三要解决谁来看的问题,没有读者群,写了也没用。
李清照从小生在文人圈,丈夫赵明诚又是皇族,与士大夫阶层往来较多,传播场域与以往歌姬不同,故李在创作中刻意迎合,如在诗中融入政治评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完全是士大夫口吻。
李清照脱颖而出,与宋词崛起相关。宋词多用于宴饮,由歌妓咏唱,文人创作时往往模拟歌妓口吻,这非他们擅长,且词需和律,李清照曾嘲笑王安石、曾巩说:“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并批评欧阳修、苏东坡、晏殊的作品“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人们初期接受李清照,是因其才华,继而则是其经历。金兵南下,北宋灭亡,这样的灾难需有最悲情的文学篇章来作证,李清照高度个人化、情绪化的创作,恰好可为一代人的苦难代言。
其实,文学创作是一回事,人生是另一回事。欧阳修常写艳词,两度获咎,可他本人却是传统观念的卫道士,读者读欧词,并不视为偷情证据,偏偏读李清照时,却认为都是写实,甚至用它来反向推导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于是,李清照的个人史就这样被建构出来,她的人生被书写成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才女到思想家的历程。
这种解读的优点在于,弥补了男作家的紧张感,即李清照并不更高明,只是命运特别动荡,所以才写出了更好的作品。于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被夸大,这样才更有安慰性——李清照虽是女作家,但作品都是写给男人(即赵明诚)的。
然而,李清照晚年曾再婚,这让浪漫爱情故事变得难以自圆其说。
在宋代,寡妇再婚虽受道德批判,却不被法律禁止,因此并不罕见。再婚不久,李清照与丈夫发生纠纷(似乎曾遭家暴),由于妻告夫即使胜诉也要被判入狱两年,李采取了精明的做法:控告丈夫收受贿赂,使其遭处罚,双方婚姻自动失效。
对这次婚姻,李清照颇觉后悔,于是有了《金石录后序》,回望她与赵明诚的美满婚姻与离散,以重夺赵太太名分。该文面世后,李清照果然得到向宋高宗赵构献诗的殊荣。
在中国文学史上,《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划时代的佳作,它首次从女性视角将个人命运呈现给读者,语言平实、克制,感人至深,从而让人忽略了其背后的功利目的。中有“殊无分香卖屦之意”一句,用了曹操的典故。曹操临死前给妻妾分香料,并留遗嘱,此句或暗示赵明诚有妾。以情理推斷,李清照未生育,世家子弟赵明诚必然要纳妾,他们的情感生活可能并不完美。
从明末至清末,文人们发起一场否定李清照再婚的“运动”,虽证据不足,却被一代代奉为真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问唐圭璋先生是否怀疑过李清照再婚时,唐仍生气地回应道:“从没怀疑过。”唐称李清照是“女中丈夫”,唐先生自己亦鳏居多年,未曾续弦。
显然,在明末重情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李清照的形象被再度改写,一跃成为道德典范,以至到民国时,李清照又被升华为中华民族杰出代表,承担起扬我国威、教化愚顽的作用,自然也就丧失了再婚的权利。
历史是层积的,每一代人都会把自己的需要附加在上面,所以越长久,便越难看出真相。王鼎钧先生曾说:“所有的故乡都是异乡。”历史也是如此,被灌输到我们头脑中的熟人,仔细推敲,很可能是陌生人,由此知以史为鉴并非易事,需格外谨慎才行。
李清照的词作被收入中学课本中,相关“知识点”属必考内容,这让人们很少追问:这些“知识点”是否准确?
其实,对于李清照生平、创作等,学界长期存有争议,比如《李清照全集》收入了她的90篇诗词,但其中许多是明清时才出现的,目前只能确认其中22首出自李清照之手。此外,李清照是否再婚过,她和赵明诚关系如何,凡此种种,皆存疑问。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经典地位的女作家。古代女性想步入文学殿堂并非易事,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当时女性生活圈子窄,作品难有公共性;其次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否则很难超越男作家;其三要解决谁来看的问题,没有读者群,写了也没用。
李清照从小生在文人圈,丈夫赵明诚又是皇族,与士大夫阶层往来较多,传播场域与以往歌姬不同,故李在创作中刻意迎合,如在诗中融入政治评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完全是士大夫口吻。
李清照脱颖而出,与宋词崛起相关。宋词多用于宴饮,由歌妓咏唱,文人创作时往往模拟歌妓口吻,这非他们擅长,且词需和律,李清照曾嘲笑王安石、曾巩说:“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并批评欧阳修、苏东坡、晏殊的作品“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人们初期接受李清照,是因其才华,继而则是其经历。金兵南下,北宋灭亡,这样的灾难需有最悲情的文学篇章来作证,李清照高度个人化、情绪化的创作,恰好可为一代人的苦难代言。
其实,文学创作是一回事,人生是另一回事。欧阳修常写艳词,两度获咎,可他本人却是传统观念的卫道士,读者读欧词,并不视为偷情证据,偏偏读李清照时,却认为都是写实,甚至用它来反向推导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于是,李清照的个人史就这样被建构出来,她的人生被书写成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才女到思想家的历程。
这种解读的优点在于,弥补了男作家的紧张感,即李清照并不更高明,只是命运特别动荡,所以才写出了更好的作品。于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被夸大,这样才更有安慰性——李清照虽是女作家,但作品都是写给男人(即赵明诚)的。
然而,李清照晚年曾再婚,这让浪漫爱情故事变得难以自圆其说。
在宋代,寡妇再婚虽受道德批判,却不被法律禁止,因此并不罕见。再婚不久,李清照与丈夫发生纠纷(似乎曾遭家暴),由于妻告夫即使胜诉也要被判入狱两年,李采取了精明的做法:控告丈夫收受贿赂,使其遭处罚,双方婚姻自动失效。
对这次婚姻,李清照颇觉后悔,于是有了《金石录后序》,回望她与赵明诚的美满婚姻与离散,以重夺赵太太名分。该文面世后,李清照果然得到向宋高宗赵构献诗的殊荣。
在中国文学史上,《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划时代的佳作,它首次从女性视角将个人命运呈现给读者,语言平实、克制,感人至深,从而让人忽略了其背后的功利目的。中有“殊无分香卖屦之意”一句,用了曹操的典故。曹操临死前给妻妾分香料,并留遗嘱,此句或暗示赵明诚有妾。以情理推斷,李清照未生育,世家子弟赵明诚必然要纳妾,他们的情感生活可能并不完美。
从明末至清末,文人们发起一场否定李清照再婚的“运动”,虽证据不足,却被一代代奉为真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问唐圭璋先生是否怀疑过李清照再婚时,唐仍生气地回应道:“从没怀疑过。”唐称李清照是“女中丈夫”,唐先生自己亦鳏居多年,未曾续弦。
显然,在明末重情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李清照的形象被再度改写,一跃成为道德典范,以至到民国时,李清照又被升华为中华民族杰出代表,承担起扬我国威、教化愚顽的作用,自然也就丧失了再婚的权利。
历史是层积的,每一代人都会把自己的需要附加在上面,所以越长久,便越难看出真相。王鼎钧先生曾说:“所有的故乡都是异乡。”历史也是如此,被灌输到我们头脑中的熟人,仔细推敲,很可能是陌生人,由此知以史为鉴并非易事,需格外谨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