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在历年的高考中得分不高,许多同学也认为这类文章并非难懂,但却不知如何准确解答,无奈之下,只好照抄原文,这种做法很不符合新考纲“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能否进行整合成为答题成败的关键。
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整合?主要原因是原文的语句不能直接、简练、全面、明晰地回答问题,需要对原文的语言进行转换,使之能较好地解答题问。语言的转换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信息句进行加工,去次存真,进行概括表述的过程,也是思维由模糊而清晰、由粗糙而缜密的深化过程。高考阅读题中的语言转换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以2002年高考全国卷阅读题《知音》为例进行说明):
一、抒情语言转换为陈述语言。
(1)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解析:找到文章第二节有一句“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就很容易筛选出信息句“对这变换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如照抄这一句既不能清楚地回答问题,也不符合“整合信息”的要求。这这段语言文字,抒情的意味浓厚,实际上表述两层意思,一,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曲高和寡,难以理解。二,伯牙却能领悟得丝毫不差。而画横线的句子,则是对钟子期感应琴声的能力的感叹,把这抒情语言变换为陈述语言则应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而钟子期能感应得丝毫不差。”这样的语言才能准确、简练地回答问题。
二、形象语言转换为平实语言。
(2)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解析:第一点的信息句在文章第一节“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啸,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应当能看出文中划线句是形象地描写语言,它生动地描写出知音对华夏子孙的影响,而本节的中心意思整合为平实语言应为:“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就能清楚地说明“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三、分述语言转换为综述语言。
解析:第二题的第二点,信息句在文章中多处出现,文中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到《乐府题记》,甚至到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反复“感叹”,这些文章都属于中国古代典籍,这么多典籍都记载了知音的传说,不正是说明“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它进行综合表述则应为:“我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和传诵。”这种整合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若能细心地审察题意,潜心阅读文章,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较好的表达。
由此可知,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信息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直接、简练、全面、明晰地回答问题的目的。
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整合?主要原因是原文的语句不能直接、简练、全面、明晰地回答问题,需要对原文的语言进行转换,使之能较好地解答题问。语言的转换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信息句进行加工,去次存真,进行概括表述的过程,也是思维由模糊而清晰、由粗糙而缜密的深化过程。高考阅读题中的语言转换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以2002年高考全国卷阅读题《知音》为例进行说明):
一、抒情语言转换为陈述语言。
(1)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解析:找到文章第二节有一句“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就很容易筛选出信息句“对这变换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如照抄这一句既不能清楚地回答问题,也不符合“整合信息”的要求。这这段语言文字,抒情的意味浓厚,实际上表述两层意思,一,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曲高和寡,难以理解。二,伯牙却能领悟得丝毫不差。而画横线的句子,则是对钟子期感应琴声的能力的感叹,把这抒情语言变换为陈述语言则应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而钟子期能感应得丝毫不差。”这样的语言才能准确、简练地回答问题。
二、形象语言转换为平实语言。
(2)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解析:第一点的信息句在文章第一节“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啸,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应当能看出文中划线句是形象地描写语言,它生动地描写出知音对华夏子孙的影响,而本节的中心意思整合为平实语言应为:“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就能清楚地说明“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三、分述语言转换为综述语言。
解析:第二题的第二点,信息句在文章中多处出现,文中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到《乐府题记》,甚至到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反复“感叹”,这些文章都属于中国古代典籍,这么多典籍都记载了知音的传说,不正是说明“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它进行综合表述则应为:“我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和传诵。”这种整合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若能细心地审察题意,潜心阅读文章,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较好的表达。
由此可知,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信息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直接、简练、全面、明晰地回答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