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精神生命的“燃点”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2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先贤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重在精神文化的传承而不是生物性的传宗接代;西哲柏拉图讲“两不朽”——肉体不朽、精神不朽,且认定精神不朽高于生物性的传宗接代的不朽。精神不朽的关键在于,人必须把自己有限的生物性生命创化、物化、固化到永恒的精神文化产品上。而这种创造得以发生的前提是:人必须达成创造精神产品的临界点即精神生命的“燃点”。这个临界点或“燃点”,就是类似人到达了能够生儿育女的“生理青春期”的“精神青春期”。这就是朱鲁子《精神青春期——开悟,创造,不朽》一书(武汉出版社2015年6月版)提出的基本理念。
  似可以说,“精神青春期”这一创造性概念,正随着此书的正式出版而进入关注精神创造读者们的视野。
  一、独到的视域
  把人的精神文化生产即创造的关节点或精神生命的“燃点”确立为“精神青春期”,堪称设喻巧妙,以此设喻为论述范围无疑会展示出一个崭新视点。
  在这一视点观照下,人们创造力普遍匮乏的根本原因一目了然——多数人都没有达成“精神青春期”的临界点即精神生命的“燃点”。作者指出,原因在于:“‘生理青春期’是先天的、不受人控制的,随着个体的身体成长和发育它会自发地、自然地到来;而‘精神青春期’却不然,它是后天的、受环境条件制约的,它不可能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自发地、自然地到来。”(该书第24页)因此,欲唤醒人们的创造力,就必须找出达成“精神青春期”临界点的主客观条件。作者具体探讨了达成“精神青春期”的主客观条件,并把孔子确认为一个达成“精神青春期”的典型样本;结合中国大陆和世界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精神青春期教育”理念;且认为以往教育由于“精神青春期教育”的缺席所造成的个体在盲目冲击“精神青春期”临界点时的挫败,是问题青少年和精神病的根本原因,从而为解决问题青少年难题和预防、治疗精神疾病提供了足够人们重视的观察与思考。
  二、独创的概念
  “精神青春期”是作者首创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有两个基本性质,一个是临界点——标志着创造力的到来,另一个是区间——标志着创造力的渊源不断。正如该书封面上所写的,因这个概念与人的精神生命的创造力息息相关故堪称人类“精神DNA”,而其“临界点”和“区间”的性质就是它的“双螺旋结构”。另外,作者根据《圣经·创世记》关于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原因是怕他们“再吃”“生命树的果子”而“永远活着”即不朽(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创世记3:22)充满想象力地把这个概念与“生命果”联系起来,这大大地开启了读者的想象力。(参见该书“前言” )
  作者指出,“在那些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身上,其生物性生理发展趋势即规律性与精神心理发展趋势即规律性表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的规律:生育能力由强到弱,文化知识等精神文明成果创造能力由小至大以至于发生质的飞跃或升华。” (第26页)这一揭示,其意义可能不可估量。作者还指出,“精神更年期”是人的最终的自由解放阶段,但它的达成,却有赖于“精神青春期”的达成:“‘精神青春期’是‘精神更年期’的一个必要前提和准备,‘精神更年期’是‘精神青春期’长期积累的一个自然结果。‘精神更年期’是‘精神青春期’的自我实现。”(第27页)
  三、独特的思想
  此书有几个独特的思想,值得重视:
  其一,《精神青春期》一书对生命作出了与众不同的阐释,把人们对生命的通常理解推向了一个纵深的层次。
  世人皆知“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人”。作者指出,“谜面”和“谜底”的置换、颠倒,是我们正确地理解、解读这个谜语的一把钥匙。如果我们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谜面”和“谜底”予以语言学的置换、颠倒,那么,谜面就应该是——人是什么?谜底才应该是——这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因此,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仅仅说出了“人”的“表象”或“假象” ,仅仅说出了“人”的“动物性”本质。而“这个谜的真正谜底不是‘人’,而是集‘诱惑’和‘恐吓’于一身的‘ 现实社会 ’” ,或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95-103页)
  作者的创见还表现在对于生死的理解:世人把人的生死与万物共有的一种自然属性等同了。事实上,“人的‘死’——‘真死’,不是指生物性生命的终结即传统意义上的‘死亡’,而是指人活着的时候的一种‘生不如死 ’的生命状态。用辩证的说法就是,真正的死,必然包含着生;无生之死非真死。”(第103页)“个体对于自己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是无可体验的,他的死亡经验是由外物提供给他的。可是,人们往往将这种外在的死亡经验视之为死亡。岂不知,人的死亡是特殊的,它指向人的活泼泼的现实生活。只有在人的具体的经验的生命过程中,死亡才真实存在。也就是说,真正的死亡是内在于生命活动之中的,它是与生共存的。而这种死亡,就是‘在恐惧中生存’。”(第105页)于是,生的含义就一清二楚了:“无有恐怖”地活着。而欲如《心经》所说“无有恐怖”地活着,就必须从“无明”即“无知”中走出来,达到佛教所说的“开悟”的境界。这正是该书副标题含义之一,也就是必须达成“精神青春期”。
  作者指出,达成了“精神青春期” 的人,整个人生就会发生质的飞跃:“‘生理青春期’使人在生物性的意义上‘成人’,‘精神青春期’使人在社会性的意义上‘成人’” 。(第40页)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命境界。
  其二,《精神青春期》一书以“精神青春期”概念为经纬,把生理学、心理学、精神病学、人生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宗教学、创造学等诸学科有机地统一起来。
  “精神青春期”概念基本上是一个教育哲学范畴,其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创造学是自然的,而且,它还涉及到:生理学——对“生理青春期”的论述;精神病学——有一节专门讨论精神病的成因及其预防和治疗(第四章第三节);人生哲学——对千古人生之谜——“斯芬克斯之谜”的精辟阐释(第五章第二节);宗教学——对《圣经》“巴别塔”寓言和佛教“尸毗王割肉贸鸽”寓言故事以及《心经》的阐释(第五章第五、七、八节);甚至对苏格拉底的名言——“我知道自己无知”和中国古代经典《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开窍”寓言,都做出了独到的令人醍醐灌顶的阐释(第五章第一、六节)。
  其三,在现实教育层面上,该书阐发了一套系统的与个体“生理青春期”大致相当的可以引发青少年一代立志成才的“精神青春期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以达成“精神青春期”作为自己的目标,极具正面激励引导价值。
  由于“精神青春期”的达成不像“生理青春期”那样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它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达成,故,致力于达成“精神青春期”的一套教育哲学理念就应运而生。作者特别强调并重视那个普遍与个体的“生理青春期”一同到来的无师自通性质的貌似“精神青春期”的“类精神青春期”的质量:“理想的‘类精神青春期’的达成,是个体达成‘精神青春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理论上说,没有‘类精神青春期’,就没有‘精神青春期’”。(第48页)而良好的早期教育——作者在书中严厉批评了当下功利性的望子成龙的扭曲的早期教育——正是理想的“类精神青春期”达成的前提。
  关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作者给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基础教育的目标:达成“类精神青春期”;高等教育的目标:达成“精神青春期”。而基础教育的方法是“为学日益”,高等教育则是“为道日损”。(第72-73页)
  总体看来,《精神青春期》一书散发着积极探索的精神,洋溢着无穷的精神生命的气韵。尽管作者在书中说,这种思想与古今中外先知圣人的思想基调不二,理念不二,但我们却不难看出,作者是以一种适合于现代人的语言来重新阐发先知圣人的辉煌思想的。这种表述方式的转换也是有创造性的。该书语言活泼,韵味无穷。我们期待,受此书启发感应,将会有千千万万的,特别是充满创作欲望的有志青年,找到自己精神生命的“燃点”,从而引燃自己真正的生命。
  (作者系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之刚
其他文献
近日读山东大学徐艳玲教授等著《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掩卷之际意犹未尽。可以说,这是一部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理论深度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呼应价值观教育实践需求的生动教科书。  该书是徐艳玲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的最终成果,也是山东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文存”系列之一。作者以强烈“问题意识”,紧扣时代发展课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期刊
摘 要:以2010年、2012-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地价、房价与地方债规模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价对地方债规模影响不显著。一方面,作为地方债的抵押品,土地升值会刺激地方政府扩大债务规模,增加土地收储;另一方面,土地收入增加后,地方政府对于债务收入的依赖下降,举债动机降低,对地方债规模有负面影响。这两种机制对于地方债规模的影响相互抵消。2.房价对地方债规模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强劲增长的住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能源改革的不断推进,天然气已经成为国家主体能源,城市燃气管网也在不断扩大并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为了保障城市燃气管网生产管理的安全和高效率,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不可缺少。文章就城市燃气智慧管网技术进行简要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城市燃气;智慧管网;监测预警  1城市燃气智慧管网的建设目标和原则分析  1.1建设目标分析  基于安全性、先进性以及经济性等方面的原则,城市燃气
期刊
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贯穿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也是根本目的,这源于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苏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践行而后又背离了这一原则,后期由于公仆变主人、人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而导致亡党亡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理论上清醒定位主仆关系,从法治上切实保障,彻底消除公仆变主人的土
期刊
摘要:编辑出版通过文化积累、文化选择、文化传播以及文化创新等途径,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作用。在多元化、信息化的今天,编辑出版要实现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必须端正职业认识,以技术升级、人员素质提升等辅助方式,来提升编辑出版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编辑出版;文化传承;地位;作用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加强,这对文化传承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编辑出版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
期刊
摘 要:方克立先生对张岱年先生倡导的“文化综合创新”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推进,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基本方法贯穿于对当前许多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开启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的新气象,由此而形成了“张方学派”。 方先生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理论构想,为我们开展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并对创新性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张方学派; 方克立; “马魂中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在推进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认同和践行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乡村慈善基金会”成为海门市乡村文明品牌的靓丽名片。海门市“乡村慈善基金会”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精神引领,使崇德向善成为风尚;建立“乡村慈善基金会”,使友善理念入脑入心;重在实践,用友善撑起一片蓝天。海门以“乡村慈善基金会”推进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活动的开展,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以“乡村慈善基金会”为载体,渗透和传
期刊
摘 要:行政行为伦理妥协是一种特殊的行为选择,表现为择小善弃大善,行政行为伦理妥协似乎与公共行政追求公共利益的宗旨相背离,但它又是公共领域不可回避的现象。要确保行政行为伦理妥协获得合法性,得到公众支持,必须从目的、手段和行政人员心理三个维度进行严格限定,确保它只是出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以权谋私,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不是贪图方便的随意之选,行政人员会感受到一定的心理煎熬而不是冷漠对待。科学限
期刊
摘 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实践为体,以中西文化为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关系的新解读。以“体用之辨”为线,对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关系的争论做了历史回顾,对文化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作了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新阐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实践为体,文化为用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期刊
摘要:目前,随城市化发展,建筑用地挤占郊区农业用地,造成大城市绿色无污染蔬菜供应困难,特别是在全国一线城市,让民众放心的蔬菜供应成为一大难题。文章介绍了大楼式立体农场发展前景,将大楼式立体农场与传统农场进行比较,确定了大楼式立体农场相对于传统农业更有优势。  关键词:传统农场;立体农业;农业前景  1传统农场  传统农业在我国普遍表现为粗放农业和集约农业,前者多表现为家庭农场,即为小农经济。以家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