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假舟楫者行千里”,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能够带领学生在数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能够让学生自由穿行在数学的空间里。本文从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 学习效率 主体作用
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的,同时离不开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教学的动态系统。而数学学科逻辑性强,缺少直观形象的和强烈的感性认知,因此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都在抱怨学生“举一隅不能以三隅反”,对数学缺少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差。那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徜徉在数学的海洋里,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呢?
一、创造轻松教学的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课堂成功的基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这个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而教师是这个舞台的设计者,只有师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有效互动,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爱,才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改变其高高在上的形象,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自己的喜怒哀乐,也用心体会学生的喜怒哀乐,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充满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一头扎入数学的海洋中,汲取数学营养。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热情[1]。爱听故事是每个学生的特点,童话作家郑渊洁曾说:“像童话的课本才能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和数学知识相关的故事穿插进数学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不等式与方程》一节时,课前介绍提到了阿拉伯数学家阿拉花拉子米的对消与还原,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阿拉花拉子米的故事: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就连遗嘱都蕴含数学问题,他的妻子怀着第一个孩子,花拉子米就说,如果妻子生一个儿子,那么他遗产的三分之二归儿子,三分之一归妻子;如果生女儿,则三分之二归妻子,三分之一归女儿。而数学家即在孩子出生前去世了,妻子为他生下了一对龙凤胎,那么,应该如何分配他的遗产呢?教师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产生疑惑,这样一个数学家,他所说的对消与还原是怎么回事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借助游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如果课堂模式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借助游戏这一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概率》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八张扑克牌,1、2、3、5归男生,4、6、7、8归女生,男生和女生各自从四张牌中抽出一张,和为偶数,则女生得一分;和为奇数,则男生得一分。最后看男生女生哪组得分高。这个游戏利用竞争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构成矛盾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这种课堂模式一般来讲有这样几个特点。
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教师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充分了解,深入研究教材,给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导学案就像是路标一样,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指出学生自学的方向和重点。学生则可借助导学案,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找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探讨[2]。教师讲课的目的是学生学会,更是学生会学,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提高了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问题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就是学生整合自己知识的过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二次函数》中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探究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对于二次函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通过二次函数的图像你能找到二次函数的什么特征?你能运用你得到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呢?在这里教师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运用自己探究出来的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的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作用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3.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完成后,学生应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由于每个人的思维点不同,因此展示的思维过程也不同,其他学生则通过认真倾听,获得不同于自己思维过程的收获。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补充、评价能填补学生思维的空白,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巩固这种思维模式,使思维更加清晰而有条理。
4.训练反馈,巩固课堂知识。教师在每节课后都应适当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涵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考查。也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并通过练习检查自己哪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哪个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
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讨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每位教师倾其一生研究的问题,只有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自由穿梭在教学学科的空间中,享受自己的学习之旅。
参考文献:
[1]梁洪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趣化导课策略[J].文理导航,2012(12):16.
[2]朱海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8):75.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 学习效率 主体作用
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的,同时离不开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教学的动态系统。而数学学科逻辑性强,缺少直观形象的和强烈的感性认知,因此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都在抱怨学生“举一隅不能以三隅反”,对数学缺少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差。那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徜徉在数学的海洋里,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呢?
一、创造轻松教学的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课堂成功的基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这个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而教师是这个舞台的设计者,只有师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有效互动,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爱,才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改变其高高在上的形象,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自己的喜怒哀乐,也用心体会学生的喜怒哀乐,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充满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一头扎入数学的海洋中,汲取数学营养。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热情[1]。爱听故事是每个学生的特点,童话作家郑渊洁曾说:“像童话的课本才能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和数学知识相关的故事穿插进数学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不等式与方程》一节时,课前介绍提到了阿拉伯数学家阿拉花拉子米的对消与还原,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阿拉花拉子米的故事: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就连遗嘱都蕴含数学问题,他的妻子怀着第一个孩子,花拉子米就说,如果妻子生一个儿子,那么他遗产的三分之二归儿子,三分之一归妻子;如果生女儿,则三分之二归妻子,三分之一归女儿。而数学家即在孩子出生前去世了,妻子为他生下了一对龙凤胎,那么,应该如何分配他的遗产呢?教师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产生疑惑,这样一个数学家,他所说的对消与还原是怎么回事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借助游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如果课堂模式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借助游戏这一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概率》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八张扑克牌,1、2、3、5归男生,4、6、7、8归女生,男生和女生各自从四张牌中抽出一张,和为偶数,则女生得一分;和为奇数,则男生得一分。最后看男生女生哪组得分高。这个游戏利用竞争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构成矛盾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这种课堂模式一般来讲有这样几个特点。
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教师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充分了解,深入研究教材,给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导学案就像是路标一样,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指出学生自学的方向和重点。学生则可借助导学案,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找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探讨[2]。教师讲课的目的是学生学会,更是学生会学,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提高了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问题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就是学生整合自己知识的过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二次函数》中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探究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对于二次函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通过二次函数的图像你能找到二次函数的什么特征?你能运用你得到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呢?在这里教师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运用自己探究出来的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的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作用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3.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完成后,学生应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由于每个人的思维点不同,因此展示的思维过程也不同,其他学生则通过认真倾听,获得不同于自己思维过程的收获。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补充、评价能填补学生思维的空白,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巩固这种思维模式,使思维更加清晰而有条理。
4.训练反馈,巩固课堂知识。教师在每节课后都应适当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涵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考查。也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并通过练习检查自己哪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哪个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
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讨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每位教师倾其一生研究的问题,只有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自由穿梭在教学学科的空间中,享受自己的学习之旅。
参考文献:
[1]梁洪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趣化导课策略[J].文理导航,2012(12):16.
[2]朱海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