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诗词大会》火了,霸占了收视率第一的宝座,武亦姝也刷爆了朋友圈,圈了不少的粉丝。这时,举国上下大大小小的诗人也按捺不住了,各种各样的诗意层出不穷,形成了一阵诗词文化的狂潮。在狂热之余,我不禁想:为什么它会这么火?
近年来,随着传统诗词文化回归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中华诗词大会》应运而生。且不说播出时间安排在新春佳节,单是这节目场面,就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歌的海洋中,令人震撼。
面对这么丰盛的文化大餐,观众的表现也稍有不同。
有这么一类人,他们眼中的诗歌大会就犹如一场赌球比赛,惊险中还带有一种刺激。在茶余饭后,就会成为一种谈资,这样,它就被这些“看客”定义为一种娱乐,只不过这种娱乐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他们所关心的是输赢,所追捧的是竞赛而非诗词本身的魅力。至于诗词背后的文化,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用完便可丢弃的表演道具罢了。
相比之下,更多的是另一类人。他们中不乏知识渊博的老师,履历丰富的社会精英,他们知道诗词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趣的是,《中华诗词大会》在他们眼中与其说是一档节目,倒不如说是一场考试。他们通过它来检测自己的语言素养,并在题中获得提升,这不失为一种理性的做法。但是,这也恰恰表现出他们对诗词文化的冷漠。诗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以修身养性,明志立德,若光是停留在功用层面上就会丧失原有的光辉。
至于其真正热爱的人,他们的爱并非麻木的爱,他们的爱超越了诗词本身,他们喜欢吟诵诗词,对诗集更是爱不释手。这次节目就好像创造了一个氛围,一个他们与诗词“朋友”久别重逢的氛围,大有李白与故知重聚时“额头已把光阴记,千言万语不忍谈”的感觉,把人间的友情上升到了化境。
所以,我们需要诗词文化。外国媒体常常无端地讽刺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我觉得,我们可以,也应该像热爱诗词的人一样,把诗词文化当成一种信仰一般去对待。当今社会是一个缺乏诗词信仰的社会,更确切地说,是缺乏诗词这种表达方式。许多时候,人们一时兴起想吟一首,结果却无从下口,只能通过“蓝瘦,香菇”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他们每天过着单一机械的生活,甚至为了生活而生活,难以像古代诗人一样豪放与洒脱。如果有人问,他们这些现代人与古代人谁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一定会回答是古代人,因为他们的心是被博大的诗词文化浸泡过的。
所以,在你深受現实生活冲击时,何不拿起一本诗集细细品读?你会从诗词海洋中看到李白那乘风破浪的“云帆”,感受到杜甫那饱受战乱的痛苦,仍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草堂”之心,苦闷和沮丧自然就会冰释,而代之以振作。在你蒙受尘世喧嚣的折磨时,何不拿起陶诗认真聆听?你会从字里行间听到竹林里清脆的泉水声,深山中婉转的鸟鸣,心中的浮躁自然就会掠去。它就像一台净化器,可以净化我们在尘世中被欲望所蒙蔽的心灵。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投入诗词文化的怀抱中呢?
当然,诗词也是需要创新的。若只是一味背诵诗词,不去理解其中深意,也不去发现、创作和创新,那么,这潭诗词文化之水就会缺了源头,将会变得浑浊不堪。我们不能做一只只会学舌的鹦鹉,要往诗词中不断加入新的元素,让其成为自己的注解,这样做才能让这潭水既清又香,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去参与其中。因此,我多么期待诗词能够出现在我们的作文、日记、书信,甚至高考作文命题之中,而不是“除诗歌之外,文体不论”这种无情的排斥。
杜鹃啼春,我们纵情呼唤:回来吧,我们的诗歌!激发吧,我们赤子般的诗心!回归吧,伟大的中华诗词文化!
近年来,随着传统诗词文化回归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中华诗词大会》应运而生。且不说播出时间安排在新春佳节,单是这节目场面,就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歌的海洋中,令人震撼。
面对这么丰盛的文化大餐,观众的表现也稍有不同。
有这么一类人,他们眼中的诗歌大会就犹如一场赌球比赛,惊险中还带有一种刺激。在茶余饭后,就会成为一种谈资,这样,它就被这些“看客”定义为一种娱乐,只不过这种娱乐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他们所关心的是输赢,所追捧的是竞赛而非诗词本身的魅力。至于诗词背后的文化,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用完便可丢弃的表演道具罢了。
相比之下,更多的是另一类人。他们中不乏知识渊博的老师,履历丰富的社会精英,他们知道诗词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趣的是,《中华诗词大会》在他们眼中与其说是一档节目,倒不如说是一场考试。他们通过它来检测自己的语言素养,并在题中获得提升,这不失为一种理性的做法。但是,这也恰恰表现出他们对诗词文化的冷漠。诗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以修身养性,明志立德,若光是停留在功用层面上就会丧失原有的光辉。
至于其真正热爱的人,他们的爱并非麻木的爱,他们的爱超越了诗词本身,他们喜欢吟诵诗词,对诗集更是爱不释手。这次节目就好像创造了一个氛围,一个他们与诗词“朋友”久别重逢的氛围,大有李白与故知重聚时“额头已把光阴记,千言万语不忍谈”的感觉,把人间的友情上升到了化境。
所以,我们需要诗词文化。外国媒体常常无端地讽刺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我觉得,我们可以,也应该像热爱诗词的人一样,把诗词文化当成一种信仰一般去对待。当今社会是一个缺乏诗词信仰的社会,更确切地说,是缺乏诗词这种表达方式。许多时候,人们一时兴起想吟一首,结果却无从下口,只能通过“蓝瘦,香菇”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他们每天过着单一机械的生活,甚至为了生活而生活,难以像古代诗人一样豪放与洒脱。如果有人问,他们这些现代人与古代人谁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一定会回答是古代人,因为他们的心是被博大的诗词文化浸泡过的。
所以,在你深受現实生活冲击时,何不拿起一本诗集细细品读?你会从诗词海洋中看到李白那乘风破浪的“云帆”,感受到杜甫那饱受战乱的痛苦,仍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草堂”之心,苦闷和沮丧自然就会冰释,而代之以振作。在你蒙受尘世喧嚣的折磨时,何不拿起陶诗认真聆听?你会从字里行间听到竹林里清脆的泉水声,深山中婉转的鸟鸣,心中的浮躁自然就会掠去。它就像一台净化器,可以净化我们在尘世中被欲望所蒙蔽的心灵。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投入诗词文化的怀抱中呢?
当然,诗词也是需要创新的。若只是一味背诵诗词,不去理解其中深意,也不去发现、创作和创新,那么,这潭诗词文化之水就会缺了源头,将会变得浑浊不堪。我们不能做一只只会学舌的鹦鹉,要往诗词中不断加入新的元素,让其成为自己的注解,这样做才能让这潭水既清又香,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去参与其中。因此,我多么期待诗词能够出现在我们的作文、日记、书信,甚至高考作文命题之中,而不是“除诗歌之外,文体不论”这种无情的排斥。
杜鹃啼春,我们纵情呼唤:回来吧,我们的诗歌!激发吧,我们赤子般的诗心!回归吧,伟大的中华诗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