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歌剧《钓鱼城》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以及对本剧中民族精神的体现之阐述,提出了关于歌剧作品的创作要从大处着眼、立意高远,以体现民族精神为己任,作品才有根,才能茁壮成长。
关键词:《钓鱼城》;歌剧;民族精神
1 歌剧《钓鱼城》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歌剧《钓鱼城》讲述的是宋末元初发生在重庆钓鱼城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面临南宋小朝廷的土崩瓦解和蒙古大军的强势进攻,钓鱼城的军民誓死保卫家园,长达36年岿然不动。至南宋黯然宣告降元之时,守城将军王立依然率领全城军民奋力抵抗,直到弹尽粮绝。后来以元军主帅忽必烈放弃屠城令而保全全城十万生灵为条件,双方终于罢战言和。
剧中的主人公有守城将军王立,和嫁给蒙古将领的汉家女子熊尔夫人,还有蒙古大军主帅忽必烈与王立的母亲。
歌剧的脚本非常巧妙的将一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进行了提炼,流畅而戏剧化的冲突成为整部脚本成功的关键。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集中了人性的光辉,比如熊尔夫人面对杀夫仇人王立,本欲取其性命为亡夫报仇,但是当他看到一位将领能够爱民如子、明杰大义着实令她感动,从而放弃了杀掉王立的念头,后来在忽必烈准备遵从先帅遗命进行屠城计划的前夕,她不顾生命危险劝说忽必烈放弃屠城,整个剧情的发展中,以熊尔夫人为线索,围绕“爱和恨”、“名节和大义”、“复仇与和解”、“战争与和平”等戏剧冲突,通过塑造一个在复仇与和解、战争与和平、名节与大义之间艰难选择的女性,对七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做出了新的诠释。
王立一位忠诚的将军,他的事迹,在《宋史·张珏传》、《元史·世祖纪》、《元史·李德辉传》中都有所记载。他曾多年坚持抗战,屡建战功。到挈城降元之时,“朝命不通”已三年有余,钓鱼城也两年大旱,粮食断绝,民众易子而食,孤城、危城破在旦夕。他告诉部众说:“某等荷国厚恩,当以死报,然其如数十万生灵何?”他是在忽必烈降诏宣明“鱼城既降,可赦其罪,诸军毋得擅便杀掠,宜与秋毫无犯”后,才开城投降的。正因为如此,清乾隆年间合川知州陈大文撰《钓鱼城功德祠》碑文,称赞王立是“宁屈一己,为保全宋室遗民,非如沿江诸人守躯取富贵可比”,“实有再造之恩,亦应享民之祀”:光绪年间署合川事华国英撰,《培修贤良祠碑记》,也肯定王立“虽合仁之道焉”。他带领军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面对南宋朝廷的没落和衰微,他没有选择投降弃城,而是奋勇保卫家园,奇迹般的抵抗了敌军长达36年的时间,然而在面临全城百姓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不顾自己名节受损,辗转反侧后弃城投降,只为保全全城老少的安危。剧中成功的塑造了这一颇受历史争议的人物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大胆歌颂了这位“投降”的将军。
忽必烈尤为雄才大略,称藩时就注重学习汉文化,1260年即汗位便“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食以农桑为本”,1271年建立元王朝后更加重用汉族士大夫,推行重农政策,严禁妄杀屠城。为化解战争积恨,促进民族和解,实现国家统一,他甚至不惜违反其兄蒙哥临终留下的“若克此城,当赭城剖赤,而尽诛之”的遗诏,保全了钓鱼城十万军民的生命。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中集中体现了他英勇果决,并且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 民族精神在本剧中的体现
剧中塑造的人物都充分的展示了爱国荣辱观、牺牲个人利益保全人民大众的利益,以及高尚的人格情操,集中体现了我国千百年来凝聚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及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紧紧把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本剧对钓鱼城这段历史的艺术表现,体现出两位剧作家开放、豁达的人文情怀和民本主义历史观。这不但与儒家“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思想相一致,更与当今世界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息息相通。联系到我们党和政府倡导的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个战略目标,通过我们的艺术创作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呼吁世界和平、提倡民族和解、建设社会和谐。较之散布民族仇恨、挑起文明冲突、坚持冷战思维、死守斗争哲学、主张冤冤相报的思想,冯氏父子在此剧中所张扬的,乃是一种顺应当今时代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思想和博大情怀。
《钓鱼城》的创作体现着创作者勇于创新,同时根植于民族文化,满怀深深地爱国热忱,将发扬民族精神为己任,才使得这部作品广受欢迎、经久不衰。在这个信息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仅仅顺应潮流、求新求变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作品,就好像缺少了根茎不可能长得结实壮大,有的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所以立足本土,弘扬民族精神也是这部歌剧创作成功的关键。
3 结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伟大事业的需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当下人们精神信仰匮乏的年代,更需要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理念。歌剧是不同于其他音乐艺术的品种,正如维尔隆·李在《18世纪意大利研究》一书中指出的,“歌剧比其他任何现象都更彻底的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内在时代精神”。在所有音乐艺术形式中,歌剧是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变化最为敏感的体裁,中国歌剧的发展从来都是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一部歌剧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抗战到胜利的血泪史。当下和平年代赋予歌剧新的使命就是弘扬民族精神,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一定是能够震撼心灵的。
歌剧《钓鱼城》将关怀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命的英雄颂歌唱得激情澎湃和气势宏亮,其创作和塑造人物形象都建立在民族精神的大背景中,其人文价值,无疑是在中华舞台艺术领域实现一次大突破。仅凭这一点,它就能穿越时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思维及其深度开掘——评大型歌剧——钓鱼城的音乐创作.
[2] 景作人.新思维新视角新风格——观重庆歌剧院原创歌剧——钓鱼城.
[3] 秦勤.歌剧“钓鱼城”中熊尔夫人形象的音乐人类学解读.
[4] 董德君.中国歌剧百花园中的又一朵奇葩——观歌剧“钓鱼城”有感.
关键词:《钓鱼城》;歌剧;民族精神
1 歌剧《钓鱼城》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歌剧《钓鱼城》讲述的是宋末元初发生在重庆钓鱼城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面临南宋小朝廷的土崩瓦解和蒙古大军的强势进攻,钓鱼城的军民誓死保卫家园,长达36年岿然不动。至南宋黯然宣告降元之时,守城将军王立依然率领全城军民奋力抵抗,直到弹尽粮绝。后来以元军主帅忽必烈放弃屠城令而保全全城十万生灵为条件,双方终于罢战言和。
剧中的主人公有守城将军王立,和嫁给蒙古将领的汉家女子熊尔夫人,还有蒙古大军主帅忽必烈与王立的母亲。
歌剧的脚本非常巧妙的将一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进行了提炼,流畅而戏剧化的冲突成为整部脚本成功的关键。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集中了人性的光辉,比如熊尔夫人面对杀夫仇人王立,本欲取其性命为亡夫报仇,但是当他看到一位将领能够爱民如子、明杰大义着实令她感动,从而放弃了杀掉王立的念头,后来在忽必烈准备遵从先帅遗命进行屠城计划的前夕,她不顾生命危险劝说忽必烈放弃屠城,整个剧情的发展中,以熊尔夫人为线索,围绕“爱和恨”、“名节和大义”、“复仇与和解”、“战争与和平”等戏剧冲突,通过塑造一个在复仇与和解、战争与和平、名节与大义之间艰难选择的女性,对七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做出了新的诠释。
王立一位忠诚的将军,他的事迹,在《宋史·张珏传》、《元史·世祖纪》、《元史·李德辉传》中都有所记载。他曾多年坚持抗战,屡建战功。到挈城降元之时,“朝命不通”已三年有余,钓鱼城也两年大旱,粮食断绝,民众易子而食,孤城、危城破在旦夕。他告诉部众说:“某等荷国厚恩,当以死报,然其如数十万生灵何?”他是在忽必烈降诏宣明“鱼城既降,可赦其罪,诸军毋得擅便杀掠,宜与秋毫无犯”后,才开城投降的。正因为如此,清乾隆年间合川知州陈大文撰《钓鱼城功德祠》碑文,称赞王立是“宁屈一己,为保全宋室遗民,非如沿江诸人守躯取富贵可比”,“实有再造之恩,亦应享民之祀”:光绪年间署合川事华国英撰,《培修贤良祠碑记》,也肯定王立“虽合仁之道焉”。他带领军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面对南宋朝廷的没落和衰微,他没有选择投降弃城,而是奋勇保卫家园,奇迹般的抵抗了敌军长达36年的时间,然而在面临全城百姓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不顾自己名节受损,辗转反侧后弃城投降,只为保全全城老少的安危。剧中成功的塑造了这一颇受历史争议的人物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大胆歌颂了这位“投降”的将军。
忽必烈尤为雄才大略,称藩时就注重学习汉文化,1260年即汗位便“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食以农桑为本”,1271年建立元王朝后更加重用汉族士大夫,推行重农政策,严禁妄杀屠城。为化解战争积恨,促进民族和解,实现国家统一,他甚至不惜违反其兄蒙哥临终留下的“若克此城,当赭城剖赤,而尽诛之”的遗诏,保全了钓鱼城十万军民的生命。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中集中体现了他英勇果决,并且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 民族精神在本剧中的体现
剧中塑造的人物都充分的展示了爱国荣辱观、牺牲个人利益保全人民大众的利益,以及高尚的人格情操,集中体现了我国千百年来凝聚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及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紧紧把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本剧对钓鱼城这段历史的艺术表现,体现出两位剧作家开放、豁达的人文情怀和民本主义历史观。这不但与儒家“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思想相一致,更与当今世界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息息相通。联系到我们党和政府倡导的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个战略目标,通过我们的艺术创作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呼吁世界和平、提倡民族和解、建设社会和谐。较之散布民族仇恨、挑起文明冲突、坚持冷战思维、死守斗争哲学、主张冤冤相报的思想,冯氏父子在此剧中所张扬的,乃是一种顺应当今时代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思想和博大情怀。
《钓鱼城》的创作体现着创作者勇于创新,同时根植于民族文化,满怀深深地爱国热忱,将发扬民族精神为己任,才使得这部作品广受欢迎、经久不衰。在这个信息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仅仅顺应潮流、求新求变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作品,就好像缺少了根茎不可能长得结实壮大,有的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所以立足本土,弘扬民族精神也是这部歌剧创作成功的关键。
3 结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伟大事业的需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当下人们精神信仰匮乏的年代,更需要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理念。歌剧是不同于其他音乐艺术的品种,正如维尔隆·李在《18世纪意大利研究》一书中指出的,“歌剧比其他任何现象都更彻底的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内在时代精神”。在所有音乐艺术形式中,歌剧是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变化最为敏感的体裁,中国歌剧的发展从来都是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一部歌剧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抗战到胜利的血泪史。当下和平年代赋予歌剧新的使命就是弘扬民族精神,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一定是能够震撼心灵的。
歌剧《钓鱼城》将关怀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命的英雄颂歌唱得激情澎湃和气势宏亮,其创作和塑造人物形象都建立在民族精神的大背景中,其人文价值,无疑是在中华舞台艺术领域实现一次大突破。仅凭这一点,它就能穿越时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思维及其深度开掘——评大型歌剧——钓鱼城的音乐创作.
[2] 景作人.新思维新视角新风格——观重庆歌剧院原创歌剧——钓鱼城.
[3] 秦勤.歌剧“钓鱼城”中熊尔夫人形象的音乐人类学解读.
[4] 董德君.中国歌剧百花园中的又一朵奇葩——观歌剧“钓鱼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