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载体,必须要在教学方法中寻找突破口,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针对创新教育内容与实践方法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创新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意识;能力;思维
【中图分类号】G 61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2-0153-01
一、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学生的创新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化的创新。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的内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的核心是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主动地学习实践。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各种能力。明确了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为核心的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理念。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力。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激发创新激情。
创新教育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树立观念,促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这种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更加融会贯通。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及表现能力和物化能力等。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解、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智就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除创新情感外。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创新效果。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三、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依靠教材,寻找创新资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很多适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就是一种创新事例;像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期坦等人物,本身就实践着创新:还有一些人类创新的像赵州桥这样的成果,都是鲜活的、具体的创新事例,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解说,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教材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要注重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世界多姿多彩,生活鲜活生动。给人们的观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最有力的例子。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让观察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力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者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渐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或创新。如在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提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让你的邻居上来教育你。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实现互动,达到境人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能有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阅读中悟到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每个学生一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另一方面要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创新精神的感染,逐步增强创造意识,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苏仁平,张东兴.在创新中求发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1.
[2]王景英,李天鹰.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意识;能力;思维
【中图分类号】G 61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2-0153-01
一、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学生的创新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化的创新。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的内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的核心是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主动地学习实践。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各种能力。明确了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为核心的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理念。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力。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激发创新激情。
创新教育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树立观念,促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这种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更加融会贯通。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及表现能力和物化能力等。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解、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智就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除创新情感外。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创新效果。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三、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依靠教材,寻找创新资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很多适合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就是一种创新事例;像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期坦等人物,本身就实践着创新:还有一些人类创新的像赵州桥这样的成果,都是鲜活的、具体的创新事例,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解说,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教材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要注重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世界多姿多彩,生活鲜活生动。给人们的观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最有力的例子。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让观察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力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者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渐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或创新。如在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提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让你的邻居上来教育你。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实现互动,达到境人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能有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阅读中悟到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每个学生一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另一方面要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创新精神的感染,逐步增强创造意识,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苏仁平,张东兴.在创新中求发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1.
[2]王景英,李天鹰.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