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三文言文复习阶段,课堂的应试性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但是,一味讲究解题技巧,机械地进行强化训练,不但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违背教育的本质。在高考的现实面前,高三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 生本理念 高三文言文 复习策略
教育,是为了学生,即“以生为本”,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原则。生本理念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生命和发展,尊重个性、培养人性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高度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生本理念运用于高三文言文复习,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1]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题,学生普遍将文言文视为畏途,教师苦于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江苏高考对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的提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难以满足考查要求,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从应试的角度看,如果文言文能力无法提高,诗歌鉴赏就无从谈起,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就上不去,作文更难出彩,甚至语言平淡,基础分都难以得到。对于选修历史的学生而言,影响则更大——附加题的文言文阅读同样不会得高分。所以,文言文对于高三语文复习来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那么,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到底面临怎样的瓶颈呢?仔细思考,可以将问题概括为:在高三文言文复习课堂上,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体验。文言文教学模式化严重,教学流程僵滞,教学形式呆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文言文全无主动和兴趣可言,完全为考试所迫,极为被动和功利,导致文言文复习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课堂了无生气。
基于以上考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谈谈生本理念下的高三文言文复习的做法。
一、以生为本,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甚至厌恶文言文不能成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借口。难道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排斥不是教师的责任吗?或者有老师会说,高三了,谁有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是,反过来想,高三了,如果教师没有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还有机会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吗?
当然,培养兴趣不是一句空话,也绝对不是课堂上的哗众取宠,讲几句笑话简单活跃课堂气氛就能实现的。真正要做起来,我想,首先是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惧怕心理——没有人会努力学习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某些学生认为:“古文之难,难于上青天。”特别是三星级学校的学生,认为文言文的120个常见实词、18个常见虚词及一大堆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名言名篇等的积累太难;价值观念、官场文化、风俗制度等无不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文言文理解太难;练习考试不从教材中选篇,考察琐细,处处陷阱,文言文试题太难。学生在老师面前壮语豪言,在古文面前直叹好烦,因为难所以怕,因为怕所以毫无兴趣,背书拖拖拉拉,上课一问三不知,练习考试题题留白,知识掌握不了,能力提高不上,考试成绩可想而知。教师每每在课堂上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其实文言文一点都不难”,恐怕只会拉开师生距离,不能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更不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高三文言文复习的起点可以低一些。先从必修课本入手,将附加题的文言文复习与正卷的文言文复习结合起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先从必修课本中选几篇典型的不需要背诵的篇目,如《秋水》、《秋声赋》等,精选语段,先从断句开始练习语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断句,则说明对文言文语段的内容是大致理解的。然后可以一边练习,一边鼓励学生自己命题。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渐消除畏难心理。多鼓励学生,简单一些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讲解。
二、以生为本,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即生活”[2],但是当前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我们把语文搞得越来越远离生活,把文言文搞得越来越远离现实。其实,“文言和白话的分别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大”[3],“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的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4]。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会如学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在文言文课堂上,特别是高三文言文课堂上,教师不需要把文言文讲的如同外语那样,每个字都讲,应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等形式自己理解语段内容。教师要从课本及高考试题中走出来,将文言文复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营造有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氛围。
文言文虽为前世之作,但它并没有随古人的身体而死去,相反,高中生接触到的文言文章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如果我们充分地认识并积极地开掘,将是一座语文学习的宝库,也是语文联系生活的宝库。在高三文言文复习时,可以采取改写、仿写、续写等形式,将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相连,以期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价值及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可以采取评论、概括人物形象、行文思路、写作特色的概括等形式将文言文与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复习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也可以换一个角度,采用探究主题、改换时代,换成是你将如何等形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又可以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三、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命题的能力,掌握学习主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传统的“教、学、考”模式中,学生始终是处于“学”与“考”的弱势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被动接受考试。丝毫没有主动权,更不要谈学习的主体地位。
题海训练之后,学生更茫然:文言文的考查到底是为了什么?命题者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所以,应该试着从题海中将学生“解脱”出来,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让学生选择文言文章或者语段,分组合作命题并商讨答案。这样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的命题及答案设计上,看出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程度,又可以让学生在命题的过程中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得分点的设置规律。通过对题目障碍及答案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答题的规范意识。坚持下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无论是哪种能力的培养,都不能离开以生为本的前提。我所做的探索和尝试,就是试图“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5]。这是我永不止步的追求,我将朝着这光明的未来不懈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第1版.
[3]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4]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7,第3版,第1册.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第1版.
关键词: 生本理念 高三文言文 复习策略
教育,是为了学生,即“以生为本”,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原则。生本理念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生命和发展,尊重个性、培养人性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高度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生本理念运用于高三文言文复习,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1]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题,学生普遍将文言文视为畏途,教师苦于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江苏高考对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的提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难以满足考查要求,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从应试的角度看,如果文言文能力无法提高,诗歌鉴赏就无从谈起,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就上不去,作文更难出彩,甚至语言平淡,基础分都难以得到。对于选修历史的学生而言,影响则更大——附加题的文言文阅读同样不会得高分。所以,文言文对于高三语文复习来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那么,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到底面临怎样的瓶颈呢?仔细思考,可以将问题概括为:在高三文言文复习课堂上,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体验。文言文教学模式化严重,教学流程僵滞,教学形式呆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文言文全无主动和兴趣可言,完全为考试所迫,极为被动和功利,导致文言文复习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课堂了无生气。
基于以上考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谈谈生本理念下的高三文言文复习的做法。
一、以生为本,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甚至厌恶文言文不能成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借口。难道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排斥不是教师的责任吗?或者有老师会说,高三了,谁有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是,反过来想,高三了,如果教师没有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还有机会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吗?
当然,培养兴趣不是一句空话,也绝对不是课堂上的哗众取宠,讲几句笑话简单活跃课堂气氛就能实现的。真正要做起来,我想,首先是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惧怕心理——没有人会努力学习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某些学生认为:“古文之难,难于上青天。”特别是三星级学校的学生,认为文言文的120个常见实词、18个常见虚词及一大堆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名言名篇等的积累太难;价值观念、官场文化、风俗制度等无不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文言文理解太难;练习考试不从教材中选篇,考察琐细,处处陷阱,文言文试题太难。学生在老师面前壮语豪言,在古文面前直叹好烦,因为难所以怕,因为怕所以毫无兴趣,背书拖拖拉拉,上课一问三不知,练习考试题题留白,知识掌握不了,能力提高不上,考试成绩可想而知。教师每每在课堂上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其实文言文一点都不难”,恐怕只会拉开师生距离,不能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更不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高三文言文复习的起点可以低一些。先从必修课本入手,将附加题的文言文复习与正卷的文言文复习结合起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先从必修课本中选几篇典型的不需要背诵的篇目,如《秋水》、《秋声赋》等,精选语段,先从断句开始练习语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断句,则说明对文言文语段的内容是大致理解的。然后可以一边练习,一边鼓励学生自己命题。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渐消除畏难心理。多鼓励学生,简单一些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讲解。
二、以生为本,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即生活”[2],但是当前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我们把语文搞得越来越远离生活,把文言文搞得越来越远离现实。其实,“文言和白话的分别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大”[3],“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的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4]。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会如学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在文言文课堂上,特别是高三文言文课堂上,教师不需要把文言文讲的如同外语那样,每个字都讲,应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等形式自己理解语段内容。教师要从课本及高考试题中走出来,将文言文复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营造有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氛围。
文言文虽为前世之作,但它并没有随古人的身体而死去,相反,高中生接触到的文言文章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如果我们充分地认识并积极地开掘,将是一座语文学习的宝库,也是语文联系生活的宝库。在高三文言文复习时,可以采取改写、仿写、续写等形式,将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相连,以期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价值及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可以采取评论、概括人物形象、行文思路、写作特色的概括等形式将文言文与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复习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也可以换一个角度,采用探究主题、改换时代,换成是你将如何等形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又可以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三、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命题的能力,掌握学习主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传统的“教、学、考”模式中,学生始终是处于“学”与“考”的弱势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被动接受考试。丝毫没有主动权,更不要谈学习的主体地位。
题海训练之后,学生更茫然:文言文的考查到底是为了什么?命题者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所以,应该试着从题海中将学生“解脱”出来,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让学生选择文言文章或者语段,分组合作命题并商讨答案。这样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的命题及答案设计上,看出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程度,又可以让学生在命题的过程中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得分点的设置规律。通过对题目障碍及答案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答题的规范意识。坚持下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无论是哪种能力的培养,都不能离开以生为本的前提。我所做的探索和尝试,就是试图“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5]。这是我永不止步的追求,我将朝着这光明的未来不懈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第1版.
[3]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4]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7,第3版,第1册.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