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
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技巧的发展。反之,则会造成不良的效果,影响较深的是阅读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正确的提问,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要研究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性质、形成和涉及到的范围、相互间的关系,努力把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减少提问的盲目性。
显而易见,问题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课堂效果。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呢?这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一、提问要把握时机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
首先,我们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提问时机。各学段的学生,在知识、心理、兴趣、注意力等方面差异较大,同样类型的问题,在不同年级课堂上应有不同的设计。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较为分散,上课伊始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课堂进行到一半时,应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问题,以保持学习兴趣。中高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比低年级强了许多,但也会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适时进行有效提问,使课堂节奏富有变化,促进学生的神经继续保持兴奋状态,以集中精神,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适时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朗,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整堂课的提问有精密部署,精心准备,而不仅仅只对重点、难点的地方进行周密安排、考虑提问,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问要讲究方法
提问并不仅仅是教师抛出问题,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1.从学生实际提问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思维、语言角度出发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应讲究层次。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本质。
问题设计要讲究广度。教师的提问要像撒渔网一般,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设计要讲究深度。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那么问题的设计就不仅仅是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还要有新意、有一定开放性,以便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知道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需要的是我们读者一个个性化的阅读,需要的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既然是个性化阅读,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那就不是简单的一个“是”或者“不是”能够说清楚的,需要学生有一个自己的阐述,这一阐述的高低层次全由自己的理解决定。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提问要有效,就应该设有深度的问题。
2.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进行提问
小学生既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时候,就必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学生感觉要容易一点,教师也会轻松一点。
三、提问要尊重为先
1.鼓励学生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让学生“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敢问,有问题敢于提出来,勇于和老师、同学分享;让学生善问,问问题也有技巧,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本领。在提问中,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对发问积极、讨论踊跃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肯定;对不善于发问和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提出希望,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比如,有位教师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在引导学生走进彭德怀内心世界时,抓住彭德怀的神态、语言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师:假如你是大黑骡子,眼看着就要被杀,有什么问题问彭总?现在,我是彭德怀,来问我吧!
(这是一个很别致的问题,一个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内涵深刻的问题。过了半分钟,有学生举起了手)
生:彭总,你为什么要杀我?
师:战士们断粮了!
生:战士们肯吃我的肉吗?
生:杀了我一个,战士们就能吃饱吗?
生:彭总,你不是很爱我吗?(用了原文中相关句子)难道你忘记了我们之间的情谊了吗?(泪下)
师:我永远不会忘记!
生:那为什么要杀我?
(师无奈、揪心地看了一眼,转身)
生:我可是为革命立过许多功的,你怎么能杀我?
生:我没有犯罪,你不能杀我!
生:不要杀我,让我继续立功吧!
师:(大声、悲怆地)不要问了!(稍停,控制一下情绪)大黑啊!杀你,我心里好受吗?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还必须培养学生敢问的勇气。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让学生明白,作为学习者,提问是自己的权利,应受到尊重,并会有所得。
2.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时间耐心等待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赶时间,很多时候抛出问题后根本就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时甚至没有仔细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尺都给忽略了,那么我们又怎么去衡量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呢?所以,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回答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创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阅读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和我们的生活经历、理解能力、自身素质等一系列因素息息相关。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许有的人理解得要深一些,有的人理解得要浅一些,但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是他们对文本的一个思考和感受。教师不应该去否定他们,而是应该尊重不同的见解。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悟、体会。
教育的责任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提问的艺术在于促进思维发展。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才能焕发出提问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问的有效性的方法,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我们在平時的教学中不停地摸索、总结。
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技巧的发展。反之,则会造成不良的效果,影响较深的是阅读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正确的提问,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要研究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性质、形成和涉及到的范围、相互间的关系,努力把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减少提问的盲目性。
显而易见,问题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课堂效果。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呢?这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一、提问要把握时机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
首先,我们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提问时机。各学段的学生,在知识、心理、兴趣、注意力等方面差异较大,同样类型的问题,在不同年级课堂上应有不同的设计。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较为分散,上课伊始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课堂进行到一半时,应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问题,以保持学习兴趣。中高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比低年级强了许多,但也会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适时进行有效提问,使课堂节奏富有变化,促进学生的神经继续保持兴奋状态,以集中精神,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适时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朗,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整堂课的提问有精密部署,精心准备,而不仅仅只对重点、难点的地方进行周密安排、考虑提问,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问要讲究方法
提问并不仅仅是教师抛出问题,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1.从学生实际提问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思维、语言角度出发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应讲究层次。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本质。
问题设计要讲究广度。教师的提问要像撒渔网一般,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设计要讲究深度。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那么问题的设计就不仅仅是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还要有新意、有一定开放性,以便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知道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需要的是我们读者一个个性化的阅读,需要的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既然是个性化阅读,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那就不是简单的一个“是”或者“不是”能够说清楚的,需要学生有一个自己的阐述,这一阐述的高低层次全由自己的理解决定。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提问要有效,就应该设有深度的问题。
2.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进行提问
小学生既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时候,就必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学生感觉要容易一点,教师也会轻松一点。
三、提问要尊重为先
1.鼓励学生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让学生“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敢问,有问题敢于提出来,勇于和老师、同学分享;让学生善问,问问题也有技巧,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本领。在提问中,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对发问积极、讨论踊跃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肯定;对不善于发问和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提出希望,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比如,有位教师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在引导学生走进彭德怀内心世界时,抓住彭德怀的神态、语言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师:假如你是大黑骡子,眼看着就要被杀,有什么问题问彭总?现在,我是彭德怀,来问我吧!
(这是一个很别致的问题,一个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内涵深刻的问题。过了半分钟,有学生举起了手)
生:彭总,你为什么要杀我?
师:战士们断粮了!
生:战士们肯吃我的肉吗?
生:杀了我一个,战士们就能吃饱吗?
生:彭总,你不是很爱我吗?(用了原文中相关句子)难道你忘记了我们之间的情谊了吗?(泪下)
师:我永远不会忘记!
生:那为什么要杀我?
(师无奈、揪心地看了一眼,转身)
生:我可是为革命立过许多功的,你怎么能杀我?
生:我没有犯罪,你不能杀我!
生:不要杀我,让我继续立功吧!
师:(大声、悲怆地)不要问了!(稍停,控制一下情绪)大黑啊!杀你,我心里好受吗?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还必须培养学生敢问的勇气。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让学生明白,作为学习者,提问是自己的权利,应受到尊重,并会有所得。
2.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时间耐心等待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赶时间,很多时候抛出问题后根本就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时甚至没有仔细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尺都给忽略了,那么我们又怎么去衡量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呢?所以,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回答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创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阅读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和我们的生活经历、理解能力、自身素质等一系列因素息息相关。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许有的人理解得要深一些,有的人理解得要浅一些,但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是他们对文本的一个思考和感受。教师不应该去否定他们,而是应该尊重不同的见解。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悟、体会。
教育的责任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提问的艺术在于促进思维发展。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才能焕发出提问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问的有效性的方法,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我们在平時的教学中不停地摸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