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按照地点可分为室外活动和室内活动两种。但相比较而言,学生对室外活动往往充满好奇,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因而活动效果好;而对于室内活动则因习以为常、无新奇感而产生倦怠心理,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有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都大打折扣,因而活动效果出现差强人意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切实提高室内探究活动的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教师的有效指导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指导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方案设计要凸显“三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实验过程不畅,实验结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与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充分有着密切关系。一份合格的方案至少要体现“三性”:1、基本要素的明确性。这里说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指探究目的、探究方法、实验操作过程、观察任务和实验结果等。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施者,只有做到要素明确,才能胸有成竹、纲举目张、有的放矢。2、探究环节的层递性。探究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讲授课,学生需要亲自动手操作,需要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课堂秩序难免出现忙、乱、吵的现象。教师在设计方案时既要把握全局,又要考虑每一个环节;既要对实验过程的连续性及材料呈现的层次性进行合理安排,又要对实验方式及分工分组进行优化组合。因此,探究环节设计要做到,环环相扣,层递推进。3、活动内容的探究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构思、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水有浮力”一课时,启发学生自己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体(在水中能下沉的)来进行验证,观察沉入水中前、后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
二、材料准备要体现“四化”
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和重要资源。材料准备是否科学得当,将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因此材料准备要遵循“四化”:1.材料选取要生活化。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差,我们在准备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材料熟悉,学生不仅容易上手操作,更能激发探究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2.材料呈现要有层次化。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操作、摆弄、观察、思考,形成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因此,在实验材料的数量与种类准备充分的基础上,还要特别重视材料呈现的层次性和发放的后续性,以起到激发兴趣、发散思维和启发、暗示的作用。3.材料展示要直观化。用直观的材料揭示事物的现象,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茎的作用》实验,在水中加入颜色,让茎管的输水作用形象直观。4.材料使用要简约化。自然界和生中并不是所有材料都能直接拿来用于实验的。教师要根据需要,选取那些能凸显事物(或现象)特质、有利于探究的典型材料,并尽量做到简约化。
三、过程指导要辅以“双基”
这里所说的“双基”并非是指通常意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指常规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探究活动的基本做法。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探索,并非让教师放任自流。实验过程中要做到扶放结合,要着重为学生搭好实验活动的“脚手架”,这就要求我们在以下两方面做到有效指导:1.常规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指导。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器材的使用方法,如:放大镜、温度计、弹簧秤、酒精灯、铁架台、夹子、试管等器具应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这是最基础的,但也是最关键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也会直接影响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实验结论的准确性。2.探究活动的基本做法。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鼓励自主探索,为每位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做到“能学不教,以学促教”、“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二是“授之以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方法的指导和方向性的引领是不可或缺的。
四、探究结果要做到“三会”
探究活动完成后,教师不要急于带领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要鼓励学生表达与交流,包括实验现象、数据,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好的做法、失败的原因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提炼出实验的结论。不仅如此,还要做到“三会”:1.学会分享。不仅是分享探究成果,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中运用的好方法,好点子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并不断加以完善、推广,也可以交流心得体会和感悟。2.学会反思。做完实验,还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有些实验能成功,有些实验会失败?适当的反思既有助于促进对原有知识的巩固,也有助于找出失败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认真的实验态度。3.学会拓展延伸。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一项探究活动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结束,恰恰相反,应该是下一个探究活动的开始,甚至会有此生发出诸多探究课题。作为辅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触类旁通,拓展延伸;同时要正确处理科学探究活动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形成螺旋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唯如此,教师的有效指导才得以最佳体现。
室内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指导,仅仅做到“三性”、“四化”、“双基”、“三会”还是远远不够的,但要想切实提高活动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则需要首先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切实提高室内探究活动的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教师的有效指导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指导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方案设计要凸显“三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实验过程不畅,实验结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与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充分有着密切关系。一份合格的方案至少要体现“三性”:1、基本要素的明确性。这里说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指探究目的、探究方法、实验操作过程、观察任务和实验结果等。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施者,只有做到要素明确,才能胸有成竹、纲举目张、有的放矢。2、探究环节的层递性。探究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讲授课,学生需要亲自动手操作,需要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课堂秩序难免出现忙、乱、吵的现象。教师在设计方案时既要把握全局,又要考虑每一个环节;既要对实验过程的连续性及材料呈现的层次性进行合理安排,又要对实验方式及分工分组进行优化组合。因此,探究环节设计要做到,环环相扣,层递推进。3、活动内容的探究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构思、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水有浮力”一课时,启发学生自己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体(在水中能下沉的)来进行验证,观察沉入水中前、后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
二、材料准备要体现“四化”
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和重要资源。材料准备是否科学得当,将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因此材料准备要遵循“四化”:1.材料选取要生活化。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差,我们在准备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材料熟悉,学生不仅容易上手操作,更能激发探究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2.材料呈现要有层次化。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操作、摆弄、观察、思考,形成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因此,在实验材料的数量与种类准备充分的基础上,还要特别重视材料呈现的层次性和发放的后续性,以起到激发兴趣、发散思维和启发、暗示的作用。3.材料展示要直观化。用直观的材料揭示事物的现象,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茎的作用》实验,在水中加入颜色,让茎管的输水作用形象直观。4.材料使用要简约化。自然界和生中并不是所有材料都能直接拿来用于实验的。教师要根据需要,选取那些能凸显事物(或现象)特质、有利于探究的典型材料,并尽量做到简约化。
三、过程指导要辅以“双基”
这里所说的“双基”并非是指通常意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指常规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探究活动的基本做法。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探索,并非让教师放任自流。实验过程中要做到扶放结合,要着重为学生搭好实验活动的“脚手架”,这就要求我们在以下两方面做到有效指导:1.常规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指导。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器材的使用方法,如:放大镜、温度计、弹簧秤、酒精灯、铁架台、夹子、试管等器具应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这是最基础的,但也是最关键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也会直接影响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实验结论的准确性。2.探究活动的基本做法。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鼓励自主探索,为每位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做到“能学不教,以学促教”、“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二是“授之以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方法的指导和方向性的引领是不可或缺的。
四、探究结果要做到“三会”
探究活动完成后,教师不要急于带领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要鼓励学生表达与交流,包括实验现象、数据,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好的做法、失败的原因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提炼出实验的结论。不仅如此,还要做到“三会”:1.学会分享。不仅是分享探究成果,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中运用的好方法,好点子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并不断加以完善、推广,也可以交流心得体会和感悟。2.学会反思。做完实验,还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有些实验能成功,有些实验会失败?适当的反思既有助于促进对原有知识的巩固,也有助于找出失败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认真的实验态度。3.学会拓展延伸。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一项探究活动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结束,恰恰相反,应该是下一个探究活动的开始,甚至会有此生发出诸多探究课题。作为辅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触类旁通,拓展延伸;同时要正确处理科学探究活动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形成螺旋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唯如此,教师的有效指导才得以最佳体现。
室内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指导,仅仅做到“三性”、“四化”、“双基”、“三会”还是远远不够的,但要想切实提高活动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则需要首先从这几个方面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