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驱动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用于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课堂目标。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模式探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式教学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达成一个个预定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和学习,一旦任务完成,即意味着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在这里,我们将详细介绍在信息技術教学中如何通过任务驱动来实施教学的方法,并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引导
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这一阶段以教师为主导,讲授完成任务所需要掌握的操作方法,并结合实际应用作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做,以及从哪些方面可以作哪些变化。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举一反三,开拓思路”。“举一反三”是通过在“举一”的过程中所揭示的思维方法,进而达成“反三”的目的和能力,它注重的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日常教学中,“举一反三”的主角始终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导演”,帮助学生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让他们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灵活掌握教师所授的知识。如在教学“复制文件”这一内容时,在教会学生使用编辑菜单操作后,我让学生尝试使用快捷菜单、工具栏命令和键盘命令等多种方法复制文件。但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做到点到为止,引而不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
方法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良好的学习方法是顺利掌握知识的重要的方面,教师必须认真把握知识掌握过程,认真研究学法,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二、学生操作应用
这一阶段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在经过教师引导和调动后,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留给学生充足的具体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摸索,使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感受和领悟所应掌握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对于一些共同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
这一阶段在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一半左右。在这期间,学生能逐渐消化和吸收教师要求掌握的知识,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同时能充分调动各个感官,发挥各种能力,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这一阶段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方法,消化教师所讲的或书上所介绍的内容。进度快的学生可探索教师未提到的内容,或提前自学后阶段的教学内容。而教师主要是辅导、答疑和释疑,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控制教学进度。
三、交流讨论
这时,教师要查漏补缺,通过大量具体实例来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点评为辅,尽可能就一些热门问题的开展讨论,或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怎样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让别人听懂;怎样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怎样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怎样调控讨论的节奏;讨论过程中如何正确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处理好全体学生和特殊学生讨论交流的话题。这一阶段,学生能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勇于创新。
四、巩固与创新
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后,又会涌起再度尝试的欲望。在这一阶段,学生能进一步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在得到启发后作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同时提高创作水平。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应多给学生以鼓励,要面向全体学生反复训练,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提高学生动手训练的水平。在熟练运用的基础上,信息技术课教师还要善于捕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机会,要创设活泼、灵动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以充分让学生的创新精神扎上自由翱翔的翅膀。
五、集体总结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探索,独立完成各项任务。这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的问题,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差或操作有疏漏的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通过这样一个引→试→做→看→创新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度控制上遵循知识的连续性,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学得牢,其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任务驱动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把书本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申,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识一山而知千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旧带新。“任务驱动教学法”还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主动与被动教学相结合、慢教与快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法的充分发展,值得信息技术课教师深入探讨和研究。
“任务驱动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在这里,我们将详细介绍在信息技術教学中如何通过任务驱动来实施教学的方法,并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引导
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这一阶段以教师为主导,讲授完成任务所需要掌握的操作方法,并结合实际应用作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做,以及从哪些方面可以作哪些变化。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举一反三,开拓思路”。“举一反三”是通过在“举一”的过程中所揭示的思维方法,进而达成“反三”的目的和能力,它注重的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日常教学中,“举一反三”的主角始终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导演”,帮助学生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让他们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灵活掌握教师所授的知识。如在教学“复制文件”这一内容时,在教会学生使用编辑菜单操作后,我让学生尝试使用快捷菜单、工具栏命令和键盘命令等多种方法复制文件。但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做到点到为止,引而不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
方法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良好的学习方法是顺利掌握知识的重要的方面,教师必须认真把握知识掌握过程,认真研究学法,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二、学生操作应用
这一阶段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在经过教师引导和调动后,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留给学生充足的具体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摸索,使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感受和领悟所应掌握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对于一些共同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
这一阶段在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一半左右。在这期间,学生能逐渐消化和吸收教师要求掌握的知识,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同时能充分调动各个感官,发挥各种能力,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这一阶段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方法,消化教师所讲的或书上所介绍的内容。进度快的学生可探索教师未提到的内容,或提前自学后阶段的教学内容。而教师主要是辅导、答疑和释疑,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控制教学进度。
三、交流讨论
这时,教师要查漏补缺,通过大量具体实例来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点评为辅,尽可能就一些热门问题的开展讨论,或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怎样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让别人听懂;怎样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怎样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怎样调控讨论的节奏;讨论过程中如何正确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处理好全体学生和特殊学生讨论交流的话题。这一阶段,学生能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勇于创新。
四、巩固与创新
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后,又会涌起再度尝试的欲望。在这一阶段,学生能进一步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在得到启发后作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同时提高创作水平。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应多给学生以鼓励,要面向全体学生反复训练,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提高学生动手训练的水平。在熟练运用的基础上,信息技术课教师还要善于捕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机会,要创设活泼、灵动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以充分让学生的创新精神扎上自由翱翔的翅膀。
五、集体总结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探索,独立完成各项任务。这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的问题,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差或操作有疏漏的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通过这样一个引→试→做→看→创新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度控制上遵循知识的连续性,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学得牢,其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任务驱动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把书本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申,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识一山而知千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旧带新。“任务驱动教学法”还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主动与被动教学相结合、慢教与快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法的充分发展,值得信息技术课教师深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