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与传情:视听语言传达纪录性美学特质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bobo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向着贴近观众艺术审美追求的方向发展,改变着以往曲高和寡的状态。这为我国沉寂的纪录片市场创造出新的生机。尤其是今年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更加与传统纪录片“叫好而不叫座”不同,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做到“叫好又叫座”。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视听语言 写意 传情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39
  艺术源于生活,但绝对不是对生活的复制。同样作为艺术品的纪录片,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并不仅仅是用我们先进的摄像工具精细地复制我们的生活,在描摹生活的同时,它更应该传达一种艺术美感、抒发一种人文情怀。本文将通过视听语言的画面语言、镜头语言、声音语言这三个层面浅析《舌尖上的中国》所传达的纪录性美学特质。
  一、画面语言营造艺术美感
  画面是影视艺术作品结构最为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影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系统,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造型元素共同构成了影视影像的画面语言。《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影视艺术品,其画面语言所营造的艺术美感对于其成功是不可忽视的。
  1. 构图——真实与艺术完美结合
  影视构图实际上是对被摄对象的一种安排和布置。好的构图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念,表现情节,同时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体现出创作者的美学素养。
  《舌尖上的中国》整体上构图采用了“经典风格构图”,它界于“纪实风格”和“表现风格”之间,将真实感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让观众感觉画面真实又很精美。这种构图看似自然随意,然而作者的布置经营却是无处不在。“不着痕迹”为其最高境界,有一定视觉鉴赏经验的观众才会发现创作者的良苦用心。《舌尖上的中国》在构图上表现真实,大部分观众看到的是中国存在的真实诱人的美食,但在真实的背后又流露出作者的创作意图,用美食抒发情怀,使真实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2. 光影——渲染艺术氛围
  “电影是活动影像的幻觉艺术,有了光,画面中才能呈现出物体和空间的视觉形象,才能展现出他们的形态、质感和颜色,表现出他们的空间位置和运动,进而才能表现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可视的艺术形象。”影视中的光影不仅是满足曝光需要而必须提供的照明,同时也是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常用手法。
  《舌尖上的中国》中光影的运用,既不是一味的追求华丽绚烂,也不是简单的生活形态的还原,而是具有一定的写意性,在表现生活的同时渲染了一定的艺术氛围。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无论是那个在柔和的清晨自然光源下采摘松茸的卓玛,还是那群在冬日暖暖阳光下在查尔干湖面上的捕鱼人,亦或是那艘在夕阳下坚定前行的捕鱼之船,他们都在别致的光影下触动着观众的心弦,让观众在光影所塑造的艺术氛围中身临其境。
  3. 色彩——传达艺术内涵
  康定斯基认为:“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若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像绷着很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心,有意识的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之中激起震动。”色彩还原了现实世界真实的颜色,同时赋予了人们不同情绪的主观感受。影视作品的意义在于将观众的情感与思考从银幕空间延伸到影像之外,而色彩的心理感觉机制一定程度上吻合了摄影表达的艺术内涵。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用鲜亮诱人的色彩来表现各种美食、吸引观众,更善于用不同色调传达艺术内涵。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在表现陕北主食时整体采用了暖黄色调,突出表现的主食黄馍馍更是透露着黄土高原古老的黄土气息;而在表现江南主食时则用了清秀爽朗的绿白色调,突出表现的米糕、米粉等更是透亮的白色,透露出江南水乡清秀的特质。
  二、镜头语言传递艺术体验
  影视作品是由许多个时长不一的镜头组成的。我们通常可以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镜头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一般说来,镜头语言包括景别、运动摄影、剪辑等要素。《舌尖上的中国》以其丰富独特的镜头语言所传递的艺术体验同样成就了它的成功。
  1. 空镜头——书写艺术情感
  空镜头(渲染镜头),指影片中只作自然景物或环境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环境是人物内心感情变化的外化物,人的情感可以在环境内蔓延伸展,并与观众情感契合进而产生共鸣;同样景物中也包含着浓郁的情感,“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交融,二者不可分离。空镜头必然会在视觉上减弱叙事效果,增加情绪效果,因而带有极强的写意性。
  《舌尖上的中国》中运用了不少空镜头来传递艺术情感。如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在表现现在身在北京但从小在呼兰河边长大的金顺姬对故乡的想念时,当金顺姬谈到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赞美时并没有出现人物谈话的场景,而是一组蜜蜂采花的空镜头,让观众内心体会到金顺姬在谈论到故乡时的那种甜蜜,更能体会到她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爱。
  2. 特写景别——烘托细腻感情
  特写,是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当表现人物时,特写可以把人们难以观察到的细微表情和心理活动清晰的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刻画人物、烘托情绪、推进情节等目的。当表现物体时,特写实际上是用极其夸张的方式将物体强调了出来,给观众以印象深刻。
  《舌尖上的中国》中较多的运用特写,这首先与它本身是美食纪录片,用来刻画突出精致美食有关。另外,片中对人物运用特写也表达了他们的感情,观众可以清楚的从他们微笑的眉目间看到丰收的喜悦,看到付出汗水收获果实的幸福,看到他们对传统美食的依恋,看到他们对故乡的眷恋。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一只只即将被送上餐桌的大闸蟹,被捆绑着腿脚放在盘里等待着死亡,一只螃蟹无奈的眨着眼睛,对它的特写,让观众联想到人类自己,体会到面临死亡的畏惧与无奈。
  3. 变速摄影——表现节奏美感   变速摄影,即指改变正常速度(每秒钟24个画格)的摄影。升格摄影(高速摄影)、降格摄影(低速摄影)均为变速摄影。其目的是为了表现正常速度所达不到的某些特殊效果。升格摄影镜头是通过人们对摄影机运转速度的控制,造成屏幕上某些画面动作的延缓,从而加强影片节奏上的变化,以渲染某一特定的意境或突出某一动作的艺术感染力。而降格摄影则是塑造快动作,营造快节奏。
  《舌尖上的中国》中不仅多次运用降格来表现时间的流逝,还运用了一些变速摄影来表达创作者的节奏美感。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表现云南建水时,用了升格摄影来表现这所昔日的繁华古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悄然退去繁华昌盛的容颜,迟缓的慢动作表现了这座古城的衰退,营造了一种沧海桑田的美感。在很多集中,表现大城市北京、上海的拥挤快节奏时以及西安作为六朝古都的繁华时,创作者巧妙的运用了降格摄影,传达出一种快节奏美感。
  4. 蒙太奇——阐释艺术韵味
  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是电影制作中常用的手法。 长久以来,纪录片排斥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认为镜头的剪切和编辑有违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但是纪录片真实观在不断的变化着,纪录片被认为是“它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那只不过是信息资料而已,纪录片应当对题材进行深度挖掘,应当持有一种观点”,再加上纪实美学的发展,认为“强调客观再现,并不是完全排除创作主体对艺术的把握和对表现对象的情感,否则,作品又要走到自然主义的死胡同里了。”
  纪录片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不会违背纪录片纪实的本质,而是纪实美学的最好体现。《舌尖上的中国》充分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向观众阐释了美妙的艺术韵味。每一集中讲述数种美食,每种美食的故事都是并列交叉剪辑的,并不是一个接一个的讲述,这种手法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另外,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表现卖黄馍馍的老黄时,他们夫妻俩住在农村传统的窑洞中,他们的住在城里的子女邀请他们进城同住,但他们夫妻却不愿离开悠闲自得的窑洞,此时片中接了一个一只小猫在悠闲的伸着懒腰的镜头,这是隐喻蒙太奇手法。激发了观众的联想,小猫的悠闲将老黄夫妻俩平淡悠闲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享受。还有,那只暗示时间流逝的晶莹剔透的沙漏、那只暗含上海飞速发展的翱翔蓝天的飞鸟……都运用了隐喻蒙太奇,丰富了纪录片的画面内容,阐释了纪录性的艺术韵味。
  三、声音语言抒发艺术情怀
  声音语言作为一个必不可缺的元素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美学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声音帮助营造了更具真实感的影像世界,还因为声音使得影视作品在叙事、抒情及表意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可能和更丰富的效果。在打动观众情感方面,声音比单纯视觉的画面更为直接。《舌尖上的中国》运用意味深长的解说词、抒情性强的音乐以及写意性强的音响,抒发了创作者借助美食所要传达的艺术美与情怀美。
  1. 升华型解说词——倾诉美妙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解说词属于升华型,解说词基本摆脱画面束缚,属于创作者生发出来的议论。解说词着眼于穿过现实生活的表象,从而揭示内涵的哲理或抒发出一种别样的情怀,使解说词更意味深长。每一集解说词的最后总会从中国人“吃”的传承与变化升华到国人情怀。“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如此美妙的解说词,通过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更加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触动着观众敏感的神经。
  2. 抒情音乐——蕴含艺术情殇
  音乐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和抒情性。如感情一般,有时波涛汹涌,有时又风平浪静,会狂暴,也会安静。它就像我们的情绪,能象征,能反映,也能传达。我国电影作曲家王云阶曾经说过:“影片里的音乐不仅仅起艺术上的作用,它还能使画面给人以生动自然的印象;音乐给画面以气氛,并使画面具有第三度空间感。”
  《舌尖上的中国》中每次表达劳苦农民收获成功的喜悦时都会响起那首欢快激昂的旋律,暗示着艰辛的劳动人民付出辛勤劳作后得到回报的幸福感。
  3. 写意音响——传达艺术感受
  影视作品中除人声和音乐以外的一切声音均属于音响。最常见的写意音响是采用夸张的手法。把原来听不见的声音放大到听得见,把原来小的声音放得更大,甚至震耳欲聋,或加上延时、混响处理。音响在影视片中具有象征、隐喻、描写的作用,可以收到引人入胜、渲染气氛的艺术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在表现美食烹饪的过程中被夸张的“嗤嗤”的油炸声、“咕噜咕噜”的炖煮声无不传达出美食的绝佳美味。
  四、结语
  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纪录片的成功同时也需要传达一定的美学特质。在形成纪录性的美学特质的时候,需要用视听语言的各种元素进行写意与传情,唤起观众的兴趣与关注,并保持观众的持续兴趣。
  参考文献
  [1] 袁玉琴, 谢柏梁. 影视艺术概论 [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94—96
  [2] 周星. 影视艺术概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8
  [3] 张庆来. 写意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 [J]. 声屏世界, 2005(12):34—35
  [4] 丛丽娜. 对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真实性的思考 [J]. 新闻界,2011(12):65—67
  作者简介
  周春慧(1989—),女,山东青岛,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艺术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在价值多元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一些小投资、小制作的国产电影在内地电影市场上异军突起,并创造了极佳的票房成绩,这类电影被称为“轻电影”。顾名思义,“轻电影”可以有多种解释——年轻、投资小、收益大、青年导演执导、主题轻松、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电影类型。如:《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青春》等影片,近两年来不断有“轻电影”登上电影院线的大舞台,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作者简介】  电影《座头市》剧照一、传统的叙事机制  《座头市》是日本银幕史上特别经典的盲侠形象,“座头”位属盲人组织“当道座”四大头衔最末一级,是弹奏琵琶、筝、三弦琴,或以说唱、按摩、针灸为业的落发盲人的职称,而“市”为主人公的名字。(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22092.htm)早期,许多日本导演都曾以《座头市》为表现内容,拍摄了许多经典的影视作品,
《老无所依》是一部狂野和充满血腥暴力的影片,具有着令人震惊的力量,导演冷静沉稳的叙事手法和独特的影像风格,使整部影片呈现出荒谬与逻辑并存的特质。科恩兄弟的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和贝克特的存在主义戏剧,怪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富有舞台般超现实的场景设置,不讲复杂的大道理,却揭露了欲望背后的种种暴力和罪行,这就是科恩兄弟充满黑色幽默的影像世界。  一、赋予符号化的人物形象  本片
[摘要] 生态建设,关乎人类的物质生存与精神审美,关乎世界上的一切有机体的和谐相处,生态建设已然成为我国当前重点关注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成为新世纪国家的建设目标,温州商业文明与温州生态建设的冲突和重构、温州城市人居环境与温州生态文化的营构与建设及以温州女人的视角解读温州生态文化等方面,作为国家集体中的一员——地方政府温州负有不可推卸的生态建设责任。  [关键词] 温州 生态文化 文化生态  doi:
[摘要] 苏珊?桑塔格关于影像伦理与意识形态的评论,具体体现在拍摄者与被拍摄者、苦难影像的创作与观看、影像消费主义与受众独立意识、影像传播与西方文化霸权等几组关系的剖析上。其独到之处,在于将影像放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视域里抽丝剥茧,挖掘影像的深层内涵,同时给无数影像研究者提供了新方向。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影像伦理 消费主义 文化霸权  doi:10.3969/j.issn.100
[摘要]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指涉现实,反映了印度当代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如教育制度、嫁妆制、贫富差距等。影片着力打造美好却也揭露黑暗,喜剧和悲剧互相交织,在这样的对比之下,现实的真实立马呈现出来,让人不禁对影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 《三个傻瓜》 教育制度 嫁妆制 贫富差距 反思  前言  由拉库马?希拉尼执导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自2009年上映
[摘要] 随着电视的专业化,受众需求的多样化,社会以及媒介市场向主持人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媒体发展趋势和节目需要,个性化成为主持人必然选择。主持人的个性化不能脱离节目而存在,它不是主持人的个人化,而应是主持人自身特质和节目特色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 个性化 电视谈话型节目    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是主持人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主持人主观方面的特点和节目的客观特征相统一
[摘要]电影《达芬奇密码》尾声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形而广袤的反思空间和关于和谐的开放式课题,让每一位观众在耳边的余音中去感悟作品商业外表下深深的召唤,去反思我们的社会。全球的危机让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寻求重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他们让人们看到的是希望,而不是绝望,这或许是应对危机的一种选择。  [关键词] 《达芬奇密码》 和谐 尾声编剧  doi:10.3969/j.
[摘要]《斗牛》是以一张字据为线,三个“人物”为珠儿,串起了整部影片的骨架。而黑色幽默和几近戏谑的风格特质又为这些珠子涂抹上了一层光鲜的色彩,使整个珠串瞬间丰富了起来,灵动了起来,《斗牛》也因此平添了几分平民史诗的意味。  [关键词]《斗牛》 黑色幽默 戏谑风格 平民史诗    一个人,一头牛,成就了一部抗战电影的全部。  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没有史诗般的英雄人物。也没有上纲上线的杀敌精神,《斗牛
[摘要] 科恩兄弟的电影是苦涩里带着欢笑,科恩电影的人物都很笨拙,这样的笨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在科恩电影里,编剧会设置一个很明显的困境,有时甚至是一个困境后还接着一个绝境,点燃人物的犯罪动机,使得电影里的人物陷入自我折磨的深渊。B级片暴力、血腥、性等娱乐化的商业元素,能成功刺激到观众的眼球。但科恩兄弟的电影其实与好莱坞传统B级片大不相同,科恩电影看似是类型片,却又反传统反类型,充满了对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