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简述了科学素养的内涵,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公民素养底下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公民 科学素养 知识
在今天,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的行为,称作公民的科学素养。
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前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因此,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和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
一、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
2001年,我国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而在2010年中国第八次全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的结果再次引起了大家对科普的关注。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相当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我们对报告结果不仅仅做简单地数字对比,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底下的原因,我们更应该注重调查数据背后透露的信息。
二、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不高的原因分析
2012年度全国科普经费投入为122.88亿元,人均科普经费为3.31元。从数据上来看,不论是科普经费投入还是人均科普经费都在递增,但目前这个情况仅能维持现在以后项目的运作以及日常工作方面的开支。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科普经费投入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以政府支持为主。而在国外一般是“三三三”制,政府的投入是三分之一,社会捐款是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由企业、社团以及民间组织来运营;针对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在2010年做过一个调查。在我国学生是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最高的人群,占到15.6%,美国在2000年美国学生为17%。我国学生们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在学校中埋头苦读,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毕业后很多知识不用了就忘记了,说明很多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与实际和生活严重脱节。
三、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政策建议
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繁荣发展的基础性社会工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通过普及推广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增强我国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把科学思想、科学理念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政策环境建设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中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等法律法规及规划的贯彻落实,认真探索、研究和解决我国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科普法规、政策,明确目标、加强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多渠道投入等多种措施,形成全社会都關心和支持科普工作的局面。
(二)实施科学素质工程
(1)针对未成年人
通过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使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增强,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科学意识、崇尚科学精神,养成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2)针对农牧民
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科技素质培训工作。通过组织部、扶贫办、人社厅、农牧业厅、科技厅等多部门联合对全区少数民族进行分批培训,使其掌握几门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加强对农牧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继续实施农牧业从业人员培训,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参与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订单式或定岗培训,使其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或达到上岗要求。
(3)针对城镇劳动者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在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增强职工竞争择业和资质创业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4)针对社区居民
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开发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驻区单位参与科普工作,推动科普活动的社会化。
(三)扩大科普试点
通过科普读本、光盘、挂图、书籍等宣传品这一直观重要载体,深入农村、社区、学校、机关,开展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让公众有目标的学到科技知识。同时与大专院校携手,发挥专家队伍的优势,将广泛整合科普资源,积极向社会征集科普精品。
(四)全面推动科普示范活动
(1)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活动
通过上下联动机制,中央积极引导与地方继续开展 “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日”、“法制宣传日”等科普示范活动,利用科普基地,加强企业及农村牧区的科普工作,全面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展览、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等活动,将实用技术、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科学健身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全面宣传。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围绕重大科学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
近年来,我国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各种突发事件频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正常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科普工作,普及应急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科学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突发事件,为社会的稳定与危机的化解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
关键词 公民 科学素养 知识
在今天,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的行为,称作公民的科学素养。
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前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因此,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和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
一、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
2001年,我国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而在2010年中国第八次全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的结果再次引起了大家对科普的关注。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相当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我们对报告结果不仅仅做简单地数字对比,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底下的原因,我们更应该注重调查数据背后透露的信息。
二、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不高的原因分析
2012年度全国科普经费投入为122.88亿元,人均科普经费为3.31元。从数据上来看,不论是科普经费投入还是人均科普经费都在递增,但目前这个情况仅能维持现在以后项目的运作以及日常工作方面的开支。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科普经费投入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以政府支持为主。而在国外一般是“三三三”制,政府的投入是三分之一,社会捐款是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由企业、社团以及民间组织来运营;针对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在2010年做过一个调查。在我国学生是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最高的人群,占到15.6%,美国在2000年美国学生为17%。我国学生们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在学校中埋头苦读,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毕业后很多知识不用了就忘记了,说明很多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与实际和生活严重脱节。
三、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政策建议
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繁荣发展的基础性社会工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通过普及推广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增强我国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把科学思想、科学理念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政策环境建设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中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等法律法规及规划的贯彻落实,认真探索、研究和解决我国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科普法规、政策,明确目标、加强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多渠道投入等多种措施,形成全社会都關心和支持科普工作的局面。
(二)实施科学素质工程
(1)针对未成年人
通过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使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增强,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科学意识、崇尚科学精神,养成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2)针对农牧民
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科技素质培训工作。通过组织部、扶贫办、人社厅、农牧业厅、科技厅等多部门联合对全区少数民族进行分批培训,使其掌握几门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加强对农牧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继续实施农牧业从业人员培训,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参与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订单式或定岗培训,使其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或达到上岗要求。
(3)针对城镇劳动者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在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增强职工竞争择业和资质创业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4)针对社区居民
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开发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驻区单位参与科普工作,推动科普活动的社会化。
(三)扩大科普试点
通过科普读本、光盘、挂图、书籍等宣传品这一直观重要载体,深入农村、社区、学校、机关,开展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让公众有目标的学到科技知识。同时与大专院校携手,发挥专家队伍的优势,将广泛整合科普资源,积极向社会征集科普精品。
(四)全面推动科普示范活动
(1)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活动
通过上下联动机制,中央积极引导与地方继续开展 “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日”、“法制宣传日”等科普示范活动,利用科普基地,加强企业及农村牧区的科普工作,全面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展览、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等活动,将实用技术、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科学健身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全面宣传。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围绕重大科学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
近年来,我国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各种突发事件频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正常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科普工作,普及应急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科学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突发事件,为社会的稳定与危机的化解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