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因此,倡导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地理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现有的教材中有不少有特色的“活动”版块,是新教材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利用课本中“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课本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必须与学生对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的深入思考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创造自己的思想并把它们表达出来,而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因此,他认为“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这种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因此,倡导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地理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在初中地理新课标(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中要求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的学习过程。在评价学生参与探究性活动过程的表现时,应重点评价学生:(1)能否提出地理问题;(2)能否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以及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收集、获得资料;(3)能否将地理住处资料恰当归类和将地理住处资料绘制成地理图表以及简单的地图;(4)能否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5)参与地理观测、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的质量。这些都是自主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的要求,也就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无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教材中有不少有特色的“活动”版块,这些是新教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版块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料收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示图表类和应用信息技术类等,我们统称为活动系统,它们具有教材正文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教材活动系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一、运用用课本”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读图、深入探究能力
在教材“活动”设计中,一般先让学生利用地图找出地理事物,或指出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这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和空间思维能力。是“活动”中比较容易完成的部分,接着,在读图、识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部分问题往往具有一定深度,有的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
案例1:通过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亚洲自然环境“活动”,探究如何描述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形地、地势特征。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读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分析其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归纳某一地理区域地形、地势特点的能力。
探究过程:1. 读图:读亚洲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 讨论:根据亚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讨论亚洲地形类型构成、地形分布情况及地势特征。
3.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形、地势特点;
探究结论:
拓展延伸:1. 猜想:亚洲的地势特点与亚洲河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2. 如何通过河流流向来判断地势变化的特点
以上系列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合理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从中获取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地势特征等地理信息,在这种读图归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提出地理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利用课本“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地理必须过“地理原理”关,即扎扎实实地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这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还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案例2:八年级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三节台湾省“活动”探究台湾工业城市分布特点和原因。
活动目的:通过分析台湾工业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探究工业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
探究过程:1. 读图:找出台湾的主要工业城市;
2. 归纳:工业城市分布的特点;
3. 收集:让学生分别收集台湾地形、主要矿产、农产品、人口分布、开发历史等资料;
4. 讨论:小组讨论影响工业城市分布的原因。参考资料:台湾省地形图、台湾主要矿产农产品分布图。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地形条件、交通条件、人口分布、开发历史等方面进行分析,可将台湾省地形图与工业城市分布图对照起来读,学生会得出西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读台湾的位置图,可得出西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外交通便利;读台湾主要农产品分布图可知西部农产品丰富,可养活较多人口,因此西部人口多,从而得出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的条件;另外,台湾西部开发历史悠久,这个条件学生可能不能马上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台湾西部与大陆的相对位置,学生便可得出西部离大陆最近。大陆移民可能最早在这里定居,因此开发较早的结论。
探究结论:工业城市的一般分布在地势平坦的沿海地区,这里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物產丰富、劳动力丰富,为工业发展,城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拓展延伸:利用已探究的结论分析澳大利亚或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以上的分析过程就是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过程,也是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提高了读图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课本“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中,以观察、观测、实验、调查、制作、辩论等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线,以生活所在地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内容,通过实践中的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学习能力,兴趣就会延续,学习地理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大的增强。
案例3: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活动”,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地理条件?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经济,提出自己的建议。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家乡经济发展的不利和有利条件,认识到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活动过程:1. 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家乡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的资料
2. 交流讨论:小组成员根据所收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梳理自己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
探究结论:发展经济应深刻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才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拓展延伸:下图是我国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的低山丘陵。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请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一种能够科学地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方案:
A. B.
C. D.
E. F.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地理学习方式的基本维度,自主学习应该是合作探究、创新思维或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合作离不开自主与探究,探究应是在自主与合作基础上开展的,将它们联系起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地理思维、增强地理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本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必须与学生对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的深入思考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创造自己的思想并把它们表达出来,而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因此,他认为“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这种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因此,倡导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地理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在初中地理新课标(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中要求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的学习过程。在评价学生参与探究性活动过程的表现时,应重点评价学生:(1)能否提出地理问题;(2)能否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以及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收集、获得资料;(3)能否将地理住处资料恰当归类和将地理住处资料绘制成地理图表以及简单的地图;(4)能否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5)参与地理观测、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的质量。这些都是自主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的要求,也就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无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教材中有不少有特色的“活动”版块,这些是新教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版块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料收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示图表类和应用信息技术类等,我们统称为活动系统,它们具有教材正文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教材活动系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一、运用用课本”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读图、深入探究能力
在教材“活动”设计中,一般先让学生利用地图找出地理事物,或指出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这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和空间思维能力。是“活动”中比较容易完成的部分,接着,在读图、识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部分问题往往具有一定深度,有的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
案例1:通过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亚洲自然环境“活动”,探究如何描述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形地、地势特征。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读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分析其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归纳某一地理区域地形、地势特点的能力。
探究过程:1. 读图:读亚洲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 讨论:根据亚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讨论亚洲地形类型构成、地形分布情况及地势特征。
3.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形、地势特点;
探究结论:
拓展延伸:1. 猜想:亚洲的地势特点与亚洲河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2. 如何通过河流流向来判断地势变化的特点
以上系列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合理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从中获取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地势特征等地理信息,在这种读图归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提出地理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利用课本“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地理必须过“地理原理”关,即扎扎实实地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这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还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案例2:八年级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三节台湾省“活动”探究台湾工业城市分布特点和原因。
活动目的:通过分析台湾工业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探究工业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
探究过程:1. 读图:找出台湾的主要工业城市;
2. 归纳:工业城市分布的特点;
3. 收集:让学生分别收集台湾地形、主要矿产、农产品、人口分布、开发历史等资料;
4. 讨论:小组讨论影响工业城市分布的原因。参考资料:台湾省地形图、台湾主要矿产农产品分布图。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地形条件、交通条件、人口分布、开发历史等方面进行分析,可将台湾省地形图与工业城市分布图对照起来读,学生会得出西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读台湾的位置图,可得出西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外交通便利;读台湾主要农产品分布图可知西部农产品丰富,可养活较多人口,因此西部人口多,从而得出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的条件;另外,台湾西部开发历史悠久,这个条件学生可能不能马上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台湾西部与大陆的相对位置,学生便可得出西部离大陆最近。大陆移民可能最早在这里定居,因此开发较早的结论。
探究结论:工业城市的一般分布在地势平坦的沿海地区,这里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物產丰富、劳动力丰富,为工业发展,城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拓展延伸:利用已探究的结论分析澳大利亚或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以上的分析过程就是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过程,也是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提高了读图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课本“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中,以观察、观测、实验、调查、制作、辩论等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线,以生活所在地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内容,通过实践中的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学习能力,兴趣就会延续,学习地理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大的增强。
案例3: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活动”,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地理条件?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经济,提出自己的建议。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家乡经济发展的不利和有利条件,认识到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活动过程:1. 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家乡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的资料
2. 交流讨论:小组成员根据所收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梳理自己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
探究结论:发展经济应深刻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才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拓展延伸:下图是我国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的低山丘陵。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请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一种能够科学地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方案:
A. B.
C. D.
E. F.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地理学习方式的基本维度,自主学习应该是合作探究、创新思维或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合作离不开自主与探究,探究应是在自主与合作基础上开展的,将它们联系起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地理思维、增强地理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