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山上砍柴,突然一块‘石头’掉了下来。一看发现,这是当时典型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刀具。”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两位牧民对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金石科科长李米佳的说法。经鉴定,此刀具为青铜器,有重要历史价值。当时,这两位牧民获得故宫博物院颁发的荣誉证书和30万元。第二年,牧民所在地的警察带着一堆同样的刀具来到故宫博物院,说明了器物的来历,并请李米佳鉴定真伪。
李米佳向《经济》记者表示,他这些年主要研究青铜器,遇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情况。
且不谈青铜器拍卖市场的鱼龙混杂,仅仅听到这样的故事,您会怎样想?这两位牧民真的是牧民?他们把发现的刀具拿到故宫博物院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全部拿来?这刀具到底是如何发现的?背后说明了什么?答案尚且不知。
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铜器的民间收藏情况并不那么透明。那么,和国外相比,国内青铜器收藏市场现状如何?民间收藏家对青铜器市场有怎样的呼吁?青铜器研究对当代有怎样的意义?
中美收藏差异大
“美国主流收藏家对青铜器的珍视,超过任何一件文物。”记者在弘钰博古玩城采访时,偶遇美中收藏家协会会长周德昭,谈及美国青铜器收藏现状和中国民间收藏的情况,周德昭似乎有很多话要说。
周德昭表示,在国外,涉及中国的文物,藏家们无不以收藏青铜器而自豪。他们认为,“青铜器代表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象征,属于高档藏品,从这里面能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欣赏中国的艺术。”
常年在国内外拍卖市场走动,周德昭十分清楚国内外拍卖市场的情况。20年前,周德昭刚去国外的拍卖现场时,前面几排的位置几乎没有中国人,而现在,中国人已经占据了国外大部分拍卖市场。藏品的拍卖也更加国际化。但有个现象特别值得关注:国外的收藏家从不把青铜器拿出来卖,他们只会卖一些瓷器、字画等紧随市场热度的藏品。
难道是青铜器不值钱吗?并非如此。“美国的藏家一般都是收藏10-20年,然后才开始有收益。”周德昭解释说。
而反观目前国内的青铜器市场情况,却有些寒心。
从拍卖市场看,自中国拍卖伊始,青铜器便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门类,按照文物法的规定,上拍青铜器必须是1949年前出土、并有明确著录的才可以。因此,拍卖市场上出现的青铜器很少。直到2014年,西泠印社才开启“中国首个青铜礼器专场”,开了青铜器礼器拍卖先河。
从青铜器数量上来看,有两种来源:祖传和出土文物。祖传的很少,出土一定程度上也有限制。因此,能透明交流的青铜器数量有限。
“但这并不是国内青铜器的真实场景。地下交易,从国内转手到国外,然后再回到国内等都真实发生在青铜器市场。”周德昭表示。
青铜器修复复制鉴定专家王大奇也向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王大奇师从国内著名专家贾文忠,从事青铜器收藏、研究、修复、复制实践有20多年,几乎是零失误。他向记者解释说,出土的青铜器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因此他能接触到各种拥有青铜器的人。王大奇表示,“政策的限制使得青铜器交易基本都在私底下操作,目前他看到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内有青铜器的人私下把其卖给国外收藏家,中国人再从国外人手里买回来。二是,国内挖墓或者交流的人,把青铜器卖给中间人,中间人卖给国外的拍卖公司,中国的收藏家再从国外的拍卖公司拍回来。”
从这几年的情况看,虽然青铜器的拍卖市场没有书画、瓷器火热,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家已经开始在慢慢收藏青铜器,“我认为青铜器是一个大漏,只要有财力和眼光,任何时期的青铜器都有精品。”王大奇说。
李米佳对此也持赞同意见,他表示:“青铜器作为收藏来说,其地位、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远胜于明清瓷器。”
取之于民,需藏之于民
面对国内青铜器市场现状,王大奇、周德昭、李米佳不担忧是不可能的。但他们希望“青铜器能迎来开放的一天。”
采访过程中,王大奇拿出一件汉代的青铜器,向记者展示了这件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他称这件青铜器为“便携式军灯”,目前网络上、书上都未曾出现过。像这种情况,需要他们来给这件青铜器取名字。这个灯可以像易拉罐一样方便携带,也可以拆开分别使用,具有多功能性。其难点和特点便是整个灯的构造和设计,比如如何使之保持平衡,两个相连接处的衔接度等。
王大奇对这件青铜器爱不释手,他几次感叹,在汉代,其铆钉可以做工如此精细,说明当时的机械工艺很高。而且整件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也很高,体现了当时设计者的独特用心。“我也在一直研究这件器物,现在猜想,可能是某个重要人物所用。”
王大奇表示,他现在已经不再研究单单的一件鼎这样类似的青铜器了。青铜文化浩瀚博大,还未发现的器物有很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内涵、历史价值都不可预知。他现在还在研究曾在日本出现过的青铜器龙头马。
诚然,如果不是此次采访的机会,也不是正好聊到这个话题,这件灯也许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那这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研究价值怎么能“活”起来?
谈及此,周德昭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海外华人希望青铜器在国内能达到取之于民,藏之于民。同时希望藏家和藏家之间,政府和民间之间能经常交流。”
的确,凡事只有透明化了,大家都知道这件藏品在谁的手上,才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造假之风,整个青铜器市场才能渐渐走向正轨。而且,没有流通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何来传承。因此,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是在交流中得以广泛应用。
国之重器
青铜器需要真心喜欢它并能够了解它、欣赏它甚至崇拜它的收藏者,其“高冷”的姿态并非人人可以亲近,但一旦深入了解后,便会发现,那高古的气质会为生活注入不同凡响的品位。在收藏圈内,都一致认为,要遴选“高大上”的藏品,青铜器绝对毋庸置疑会当选。其年代久远、品格高古、造型经典、底蕴厚重,是国之重器。
从史料来看,我国上古历史文献资料非常贫乏,但有铭文的青铜器中往往记载着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会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些一手资料,远比书本资料更为重要。
了解青铜器的人都知道,铭文、形制、纹饰是研究青铜器的三大切入点,从这3点可推断出当时的社会现象与人文思想,而纹饰则是研究青铜器艺术价值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法国19世纪杰出的美学家泰纳曾说过,时代、环境和种族是艺术品形成之要素。也就是说,艺术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样也反映着社会现象。同样,青铜器装饰艺术的产生也源于社会意识、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例如青铜礼器总是反映着当时祭祀活动的内涵,是社会化的产物。
而且,每个时期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发展并非偶然,都受着当时社会风气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相对政治因素而言,对艺术的影响则更大,因此,从春秋到战国,楚国青铜器上的装饰艺术的演变背后深藏着当时人们的精神觉醒。东周青铜器则能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
如果没有发现这些青铜器,不能把这些青铜器放在桌面上交流、沟通,这些文化艺术该从何得知?文化的传承又该如何继续?
就拿龙的纹饰来说,在当今社会,龙纹的艺术含义在于它脱离了现实意义的形式化过程。其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吉祥纹饰,展现了一种腾飞、积极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用到今天的设计中,也可以改变为企业的标志、海报的主角,使这些纹饰的深远意义得到弘扬。这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如若不然,这些艺术或将永远被埋没,或者待在无人赏识的角落。
李米佳向《经济》记者表示,他这些年主要研究青铜器,遇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情况。
且不谈青铜器拍卖市场的鱼龙混杂,仅仅听到这样的故事,您会怎样想?这两位牧民真的是牧民?他们把发现的刀具拿到故宫博物院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全部拿来?这刀具到底是如何发现的?背后说明了什么?答案尚且不知。
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铜器的民间收藏情况并不那么透明。那么,和国外相比,国内青铜器收藏市场现状如何?民间收藏家对青铜器市场有怎样的呼吁?青铜器研究对当代有怎样的意义?
中美收藏差异大
“美国主流收藏家对青铜器的珍视,超过任何一件文物。”记者在弘钰博古玩城采访时,偶遇美中收藏家协会会长周德昭,谈及美国青铜器收藏现状和中国民间收藏的情况,周德昭似乎有很多话要说。
周德昭表示,在国外,涉及中国的文物,藏家们无不以收藏青铜器而自豪。他们认为,“青铜器代表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象征,属于高档藏品,从这里面能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欣赏中国的艺术。”
常年在国内外拍卖市场走动,周德昭十分清楚国内外拍卖市场的情况。20年前,周德昭刚去国外的拍卖现场时,前面几排的位置几乎没有中国人,而现在,中国人已经占据了国外大部分拍卖市场。藏品的拍卖也更加国际化。但有个现象特别值得关注:国外的收藏家从不把青铜器拿出来卖,他们只会卖一些瓷器、字画等紧随市场热度的藏品。
难道是青铜器不值钱吗?并非如此。“美国的藏家一般都是收藏10-20年,然后才开始有收益。”周德昭解释说。
而反观目前国内的青铜器市场情况,却有些寒心。
从拍卖市场看,自中国拍卖伊始,青铜器便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门类,按照文物法的规定,上拍青铜器必须是1949年前出土、并有明确著录的才可以。因此,拍卖市场上出现的青铜器很少。直到2014年,西泠印社才开启“中国首个青铜礼器专场”,开了青铜器礼器拍卖先河。
从青铜器数量上来看,有两种来源:祖传和出土文物。祖传的很少,出土一定程度上也有限制。因此,能透明交流的青铜器数量有限。
“但这并不是国内青铜器的真实场景。地下交易,从国内转手到国外,然后再回到国内等都真实发生在青铜器市场。”周德昭表示。
青铜器修复复制鉴定专家王大奇也向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王大奇师从国内著名专家贾文忠,从事青铜器收藏、研究、修复、复制实践有20多年,几乎是零失误。他向记者解释说,出土的青铜器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因此他能接触到各种拥有青铜器的人。王大奇表示,“政策的限制使得青铜器交易基本都在私底下操作,目前他看到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内有青铜器的人私下把其卖给国外收藏家,中国人再从国外人手里买回来。二是,国内挖墓或者交流的人,把青铜器卖给中间人,中间人卖给国外的拍卖公司,中国的收藏家再从国外的拍卖公司拍回来。”
从这几年的情况看,虽然青铜器的拍卖市场没有书画、瓷器火热,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家已经开始在慢慢收藏青铜器,“我认为青铜器是一个大漏,只要有财力和眼光,任何时期的青铜器都有精品。”王大奇说。
李米佳对此也持赞同意见,他表示:“青铜器作为收藏来说,其地位、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远胜于明清瓷器。”
取之于民,需藏之于民
面对国内青铜器市场现状,王大奇、周德昭、李米佳不担忧是不可能的。但他们希望“青铜器能迎来开放的一天。”
采访过程中,王大奇拿出一件汉代的青铜器,向记者展示了这件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他称这件青铜器为“便携式军灯”,目前网络上、书上都未曾出现过。像这种情况,需要他们来给这件青铜器取名字。这个灯可以像易拉罐一样方便携带,也可以拆开分别使用,具有多功能性。其难点和特点便是整个灯的构造和设计,比如如何使之保持平衡,两个相连接处的衔接度等。
王大奇对这件青铜器爱不释手,他几次感叹,在汉代,其铆钉可以做工如此精细,说明当时的机械工艺很高。而且整件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也很高,体现了当时设计者的独特用心。“我也在一直研究这件器物,现在猜想,可能是某个重要人物所用。”
王大奇表示,他现在已经不再研究单单的一件鼎这样类似的青铜器了。青铜文化浩瀚博大,还未发现的器物有很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内涵、历史价值都不可预知。他现在还在研究曾在日本出现过的青铜器龙头马。
诚然,如果不是此次采访的机会,也不是正好聊到这个话题,这件灯也许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那这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研究价值怎么能“活”起来?
谈及此,周德昭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海外华人希望青铜器在国内能达到取之于民,藏之于民。同时希望藏家和藏家之间,政府和民间之间能经常交流。”
的确,凡事只有透明化了,大家都知道这件藏品在谁的手上,才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造假之风,整个青铜器市场才能渐渐走向正轨。而且,没有流通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何来传承。因此,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是在交流中得以广泛应用。
国之重器
青铜器需要真心喜欢它并能够了解它、欣赏它甚至崇拜它的收藏者,其“高冷”的姿态并非人人可以亲近,但一旦深入了解后,便会发现,那高古的气质会为生活注入不同凡响的品位。在收藏圈内,都一致认为,要遴选“高大上”的藏品,青铜器绝对毋庸置疑会当选。其年代久远、品格高古、造型经典、底蕴厚重,是国之重器。
从史料来看,我国上古历史文献资料非常贫乏,但有铭文的青铜器中往往记载着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会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些一手资料,远比书本资料更为重要。
了解青铜器的人都知道,铭文、形制、纹饰是研究青铜器的三大切入点,从这3点可推断出当时的社会现象与人文思想,而纹饰则是研究青铜器艺术价值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法国19世纪杰出的美学家泰纳曾说过,时代、环境和种族是艺术品形成之要素。也就是说,艺术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样也反映着社会现象。同样,青铜器装饰艺术的产生也源于社会意识、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例如青铜礼器总是反映着当时祭祀活动的内涵,是社会化的产物。
而且,每个时期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发展并非偶然,都受着当时社会风气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相对政治因素而言,对艺术的影响则更大,因此,从春秋到战国,楚国青铜器上的装饰艺术的演变背后深藏着当时人们的精神觉醒。东周青铜器则能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
如果没有发现这些青铜器,不能把这些青铜器放在桌面上交流、沟通,这些文化艺术该从何得知?文化的传承又该如何继续?
就拿龙的纹饰来说,在当今社会,龙纹的艺术含义在于它脱离了现实意义的形式化过程。其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吉祥纹饰,展现了一种腾飞、积极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用到今天的设计中,也可以改变为企业的标志、海报的主角,使这些纹饰的深远意义得到弘扬。这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如若不然,这些艺术或将永远被埋没,或者待在无人赏识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