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衣,嫁衣,火红的嫁衣。
火红的嫁衣高高撑开在朱门古楼前,裙裾逶迤在地如凤凰炽烈的尾羽。
不知何处响起了第一声唢呐声,带着淳朴嘹亮的喜庆,悠悠扬扬地拉长了调。随后是一声、又一声,越来越多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和着喧天的锣鼓,张扬热烈地在坦荡如砥的黄土地上升腾而起。红烛燃起,鞭炮被竹竿支着噼啪作响,冲天炮在飞扬的红纸屑中砰一声蹿上天空,啸声嘹亮,响彻秦川八百里广袤的土地。
——是梦。
遇见这样的梦,也许是因为对那件只见过一眼的衣裳印象记忆太深——入目尽是鲜艳的中国红,金线,勾勒出大气典雅的云纹和凤凰,在灯下泛出温柔灿然的光——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真正嫁衣,我的外婆一针一线亲手绣出了它。它纵然不及电视中的戏服精致,却于久经时光洗炼而不曾褪淡的中国红中生出别样的沉静优雅,恍惚间,如有五千年的浩浩历史在眼前扣下。
然而在她的年代,外婆只是偷偷地绣了,却没敢真正穿上。我从不知那双似乎生来便紧握锄头干枯苍老的手,原来也曾小心翼翼地拈起过绣花针,任由银针引着金线,在大红布绸上动若游龙,一针一线绣出一个姑娘对未来满心忐忑而雀跃的憧憬。
想起古时的姑娘们出嫁,哪一个不是要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嫁衣呢?汉乐府悠悠唱着“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一件嫁衣,从选样、描画,到细细刺绣,姑娘们从年少绣到出嫁,从青涩绣到娉婷。数不尽的日夜里,当每一处细密的针脚落下,她们会想些什么?是自己穿上嫁衣后“虹裳霞帔步摇冠”的美丽模样,还是在脑海中勾勒着未来的琴瑟和鸣宜室宜家?那些色彩鲜妍的丝线,每一缕忐忑而热烈的遐思,最终无一不融在了一抹宏大瑰丽的中国红中,随着绣针的起起落落和历史的更迭变迁,承载了女子一生中最盛大华丽的企盼,亦悄然承载了汉文化中的那一份沉静与玲珑。
带着不知从何而来的执念,我从小便对外婆说过,如果我要嫁人,就要穿大红衣裳,绾发髻,乘花轿,像个真正的中国姑娘那样出嫁。年少的执着源于对那一抹绮丽中国红的遐想,对民族文化的向往和认同也许是生来就凝在了骨子里。而观望今日,当新娘在橱窗中挑选着昂贵华美的婚纱,当牧师在教堂里高声诵起宣誓词,当西式婚礼的观念在社会中根深蒂固,还有多少姑娘愿磨慢光阴,静心为自己绣上一件嫁衣呢?又有几人仍眷恋着唢呐质朴热烈的喜调,眷恋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红?我想,自己执着的并非东方霞帔与西方嫁衣哪一个更美,而是独属于中国嫁衣的古典贵气,是其上每一针脚中寄托着的美好遐思,是能够抛却喧嚣、倾心绣制的淡然沉静,更是每一根经纬丝线上所凝聚着的瑰丽厚重的文化——它们穿越时光的尘埃,流淌在历史温热的脉搏中,经久而不息。而这些,并非展示在精致橱窗中的婚纱所能承载的。少了倾心的投入与磅礴渊远的文化积淀,用于售卖甚至出租的婚纱,在此终是显得苍白单薄了。
苍白且单薄着——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在一切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習惯了沉溺于浩瀚如海的破碎信息,习惯了欣赏仿制做旧的廉价工艺品,习惯了将原本精致深沉的文化加附到简陋的现代符号上。浸淫在泛滥的快餐文化中,太多人主动且被动着淡忘了传统文化原有的厚重内涵,转身去拥抱那些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它们的确太轻太贫瘠了,托不起一个民族绵延淬炼了五千年的文化。这样悲哀而令人警醒的境地,一如嫁衣,一如许多其他传统习俗技艺的遭遇。
这个时代不缺能工巧匠,不缺华装丽服,不缺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富贾,缺的,只是一份愿以沉静之心雕琢生活、以优雅姿态面对喧嚣的心境罢了,一如《浮生六记》中写着的,“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这并非要人们一味回溯传统而拒绝进步,只是请他们能够在匆匆中偶尔放缓脚步,短暂地抛开外界的浮躁喧嚣,去给自己一刻的宁静安然,去同时代一起守望古者的优雅从容,守望这泱泱文化的瑰丽厚重。
嫁衣上的中国红温热不减,火红裙裾上的金色凤凰,是时候该振翅回归了;缠绕在每个人心头的那抹中国红,也是时候该苏醒了吧!
火红的嫁衣高高撑开在朱门古楼前,裙裾逶迤在地如凤凰炽烈的尾羽。
不知何处响起了第一声唢呐声,带着淳朴嘹亮的喜庆,悠悠扬扬地拉长了调。随后是一声、又一声,越来越多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和着喧天的锣鼓,张扬热烈地在坦荡如砥的黄土地上升腾而起。红烛燃起,鞭炮被竹竿支着噼啪作响,冲天炮在飞扬的红纸屑中砰一声蹿上天空,啸声嘹亮,响彻秦川八百里广袤的土地。
——是梦。
遇见这样的梦,也许是因为对那件只见过一眼的衣裳印象记忆太深——入目尽是鲜艳的中国红,金线,勾勒出大气典雅的云纹和凤凰,在灯下泛出温柔灿然的光——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真正嫁衣,我的外婆一针一线亲手绣出了它。它纵然不及电视中的戏服精致,却于久经时光洗炼而不曾褪淡的中国红中生出别样的沉静优雅,恍惚间,如有五千年的浩浩历史在眼前扣下。
然而在她的年代,外婆只是偷偷地绣了,却没敢真正穿上。我从不知那双似乎生来便紧握锄头干枯苍老的手,原来也曾小心翼翼地拈起过绣花针,任由银针引着金线,在大红布绸上动若游龙,一针一线绣出一个姑娘对未来满心忐忑而雀跃的憧憬。
想起古时的姑娘们出嫁,哪一个不是要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嫁衣呢?汉乐府悠悠唱着“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一件嫁衣,从选样、描画,到细细刺绣,姑娘们从年少绣到出嫁,从青涩绣到娉婷。数不尽的日夜里,当每一处细密的针脚落下,她们会想些什么?是自己穿上嫁衣后“虹裳霞帔步摇冠”的美丽模样,还是在脑海中勾勒着未来的琴瑟和鸣宜室宜家?那些色彩鲜妍的丝线,每一缕忐忑而热烈的遐思,最终无一不融在了一抹宏大瑰丽的中国红中,随着绣针的起起落落和历史的更迭变迁,承载了女子一生中最盛大华丽的企盼,亦悄然承载了汉文化中的那一份沉静与玲珑。
带着不知从何而来的执念,我从小便对外婆说过,如果我要嫁人,就要穿大红衣裳,绾发髻,乘花轿,像个真正的中国姑娘那样出嫁。年少的执着源于对那一抹绮丽中国红的遐想,对民族文化的向往和认同也许是生来就凝在了骨子里。而观望今日,当新娘在橱窗中挑选着昂贵华美的婚纱,当牧师在教堂里高声诵起宣誓词,当西式婚礼的观念在社会中根深蒂固,还有多少姑娘愿磨慢光阴,静心为自己绣上一件嫁衣呢?又有几人仍眷恋着唢呐质朴热烈的喜调,眷恋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红?我想,自己执着的并非东方霞帔与西方嫁衣哪一个更美,而是独属于中国嫁衣的古典贵气,是其上每一针脚中寄托着的美好遐思,是能够抛却喧嚣、倾心绣制的淡然沉静,更是每一根经纬丝线上所凝聚着的瑰丽厚重的文化——它们穿越时光的尘埃,流淌在历史温热的脉搏中,经久而不息。而这些,并非展示在精致橱窗中的婚纱所能承载的。少了倾心的投入与磅礴渊远的文化积淀,用于售卖甚至出租的婚纱,在此终是显得苍白单薄了。
苍白且单薄着——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在一切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習惯了沉溺于浩瀚如海的破碎信息,习惯了欣赏仿制做旧的廉价工艺品,习惯了将原本精致深沉的文化加附到简陋的现代符号上。浸淫在泛滥的快餐文化中,太多人主动且被动着淡忘了传统文化原有的厚重内涵,转身去拥抱那些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它们的确太轻太贫瘠了,托不起一个民族绵延淬炼了五千年的文化。这样悲哀而令人警醒的境地,一如嫁衣,一如许多其他传统习俗技艺的遭遇。
这个时代不缺能工巧匠,不缺华装丽服,不缺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富贾,缺的,只是一份愿以沉静之心雕琢生活、以优雅姿态面对喧嚣的心境罢了,一如《浮生六记》中写着的,“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这并非要人们一味回溯传统而拒绝进步,只是请他们能够在匆匆中偶尔放缓脚步,短暂地抛开外界的浮躁喧嚣,去给自己一刻的宁静安然,去同时代一起守望古者的优雅从容,守望这泱泱文化的瑰丽厚重。
嫁衣上的中国红温热不减,火红裙裾上的金色凤凰,是时候该振翅回归了;缠绕在每个人心头的那抹中国红,也是时候该苏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