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阅读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写作才能把阅读来的东西融化,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这说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互动互助的思维活动,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写作水平的高低反映阅读的水平,两者相辅相成。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俗语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静思子自知”和“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由此可见,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有充分的语言积累,再模仿名家名作,学习写作方法,学生动起笔来才能有话可说,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读写结合,从平时着手,在阅中写。
(一)读书随写,厚积薄发
翻开一篇名家名篇,一篇美文,细细品味,或对某段有感悟,或对某字词有感悟,教师可鼓励学生随意在空白处作批注,不必要求字数,不必刻意表达,只在乎“我手写我心”。想表达就表达,想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日积月累,不怕不爱动笔。有时也可以把书读薄,阅读时,可以鼓励作者另辟蹊径,把文章缩成一个提纲;或者给文章安上小标题,把文章改成一首小诗。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极美,又富有诗意的散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它改成一首小诗,便是极好的题材。
书还可以读厚,在学课文时,可以利用阅读时查阅资料把书读厚,适时练笔,一举多得。以阅读《赵州桥》为例,查阅《中国桥梁史》相关信息,在文中随笔补充其它有关赵州桥的信息,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二)依葫芦画瓢,以读导写
写作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课文阅读吸收来的语言现象要转化为运用自如的行文写作,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帮扶,模仿迁移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材选文精挑细选,示范性强,内容全面,可借鉴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十分值得借鉴。
学习范文中优美语言。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语言优美的文章,有的音乐美,有的建筑美,有的质朴美,有的华丽美,有的哲理美……对于美文通过读一读,反复读,读中感。品一品,用心感悟,感悟语言背后情感美。背一背,加深印象,形成画面,形成更深层的理解,学会运用。
学习范文中的好结构。对谋篇布局匠心独运的文章,学其结构十分重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让人感觉结构非常清晰。《山中访友》一文其结构独具匠心,一读题目,本来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仿佛画面走进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境。
学习范文中的写作方法。文章的具体方法千姿百态,针对课文中突出地方,我们可以学习。《桃花心木》《落花生》中借物喻人,通俗易懂,学生习作中经常可以运用。《去年的树》《陶罐和铁罐》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非常有趣。《草虫的村落》通过奇异想象,对草虫进行了一次奇迹的游历,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的。
二、绝知此事需躬行——创意表达,以写促读
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或者不能很深地理解课文,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教学中忽视了写作对阅读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写作这个突破口来促其细致的阅读。
(一)通过仿写促读文本
仿写,它是运用自己的写作材料,对范文的立意、结构或表现方法进行某些模仿的一种作文练习。课堂教学以课文为范例,通过精读、研讨等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的结构布局和思想内容。通过刻意模仿,以此来培养学生规范的作文意识。比如,学习了《秋天的雨》后可以让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仿写《春天的雨》一文。在学习完《桂林山水》后,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有这样一段“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根据这一描写手法,笔者引导学生对平常的景物进行仿写,结果有的学生写出这样的段落:“春天的雨真美呀,一丝一丝随风飘来,像薄纱,像细丝,像绣花针,淅淅沥沥,千丝万缕。其实学生要想写得好,必然认真专研范文,深入思考,可能比我们在课堂上讲效果更好。
(二)通过续写促读文本
续写,是以范文主题、人物性格、情节为基础,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作文内容。如,学了《穷人》这一篇课文后,让学生续写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家两个孩子后的情景。有些学生想象西蒙家生活更加贫困了;有些想象这两个孩子给西蒙家带来了运气,生活有好转;更有人想象西蒙夫妻倆的善心感动了一些富翁,受到支助,养大了这七个孩子。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让他们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三)通过写日记促读文本
小学阶段,很多教师都有让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也习惯了用日记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日记都是流水帐,没有什么可写。针对这一点,笔者一直不断地思考。最后一次学习中,笔者接触了用日记促读文本这一概念,便进行了尝试。学习了《鱼游到了纸上》这一篇文章,笔者请学生们大胆想象:假设你也是公园里的一游客,当时看到了这位青年在画鱼,你怎么想?请你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学生们的日记让笔者大吃一惊,日记中具休细致描写了年轻人画画时的动作、神态,把年轻人那种忘我境界写得很具体。
(四)通过写读后感促读文本
读后感,即读了别人的文章之后,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出来的一种文章样式。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写这一类文章,利用好这种形式的作文,一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笔者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学生中的作文很多都能对故事作准确、精要的概括。作文中除了故事介绍,还有对文中父子之情的感悟,也有能结合现实中的亲子关系,谈感受。如果不是对阅读的深刻理解,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作文呢?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将写作与阅读进行有效的整合,以上的种种尝试虽然不够科学和不够成熟,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笔者相信,只要笔者坚持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让它们“比翼双飞”,语文教学一定能硕果累累。
责任编辑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俗语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静思子自知”和“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由此可见,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有充分的语言积累,再模仿名家名作,学习写作方法,学生动起笔来才能有话可说,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读写结合,从平时着手,在阅中写。
(一)读书随写,厚积薄发
翻开一篇名家名篇,一篇美文,细细品味,或对某段有感悟,或对某字词有感悟,教师可鼓励学生随意在空白处作批注,不必要求字数,不必刻意表达,只在乎“我手写我心”。想表达就表达,想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日积月累,不怕不爱动笔。有时也可以把书读薄,阅读时,可以鼓励作者另辟蹊径,把文章缩成一个提纲;或者给文章安上小标题,把文章改成一首小诗。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极美,又富有诗意的散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它改成一首小诗,便是极好的题材。
书还可以读厚,在学课文时,可以利用阅读时查阅资料把书读厚,适时练笔,一举多得。以阅读《赵州桥》为例,查阅《中国桥梁史》相关信息,在文中随笔补充其它有关赵州桥的信息,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二)依葫芦画瓢,以读导写
写作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课文阅读吸收来的语言现象要转化为运用自如的行文写作,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帮扶,模仿迁移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材选文精挑细选,示范性强,内容全面,可借鉴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十分值得借鉴。
学习范文中优美语言。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语言优美的文章,有的音乐美,有的建筑美,有的质朴美,有的华丽美,有的哲理美……对于美文通过读一读,反复读,读中感。品一品,用心感悟,感悟语言背后情感美。背一背,加深印象,形成画面,形成更深层的理解,学会运用。
学习范文中的好结构。对谋篇布局匠心独运的文章,学其结构十分重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让人感觉结构非常清晰。《山中访友》一文其结构独具匠心,一读题目,本来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仿佛画面走进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境。
学习范文中的写作方法。文章的具体方法千姿百态,针对课文中突出地方,我们可以学习。《桃花心木》《落花生》中借物喻人,通俗易懂,学生习作中经常可以运用。《去年的树》《陶罐和铁罐》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非常有趣。《草虫的村落》通过奇异想象,对草虫进行了一次奇迹的游历,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的。
二、绝知此事需躬行——创意表达,以写促读
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或者不能很深地理解课文,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教学中忽视了写作对阅读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写作这个突破口来促其细致的阅读。
(一)通过仿写促读文本
仿写,它是运用自己的写作材料,对范文的立意、结构或表现方法进行某些模仿的一种作文练习。课堂教学以课文为范例,通过精读、研讨等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的结构布局和思想内容。通过刻意模仿,以此来培养学生规范的作文意识。比如,学习了《秋天的雨》后可以让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仿写《春天的雨》一文。在学习完《桂林山水》后,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有这样一段“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根据这一描写手法,笔者引导学生对平常的景物进行仿写,结果有的学生写出这样的段落:“春天的雨真美呀,一丝一丝随风飘来,像薄纱,像细丝,像绣花针,淅淅沥沥,千丝万缕。其实学生要想写得好,必然认真专研范文,深入思考,可能比我们在课堂上讲效果更好。
(二)通过续写促读文本
续写,是以范文主题、人物性格、情节为基础,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作文内容。如,学了《穷人》这一篇课文后,让学生续写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家两个孩子后的情景。有些学生想象西蒙家生活更加贫困了;有些想象这两个孩子给西蒙家带来了运气,生活有好转;更有人想象西蒙夫妻倆的善心感动了一些富翁,受到支助,养大了这七个孩子。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让他们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三)通过写日记促读文本
小学阶段,很多教师都有让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也习惯了用日记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日记都是流水帐,没有什么可写。针对这一点,笔者一直不断地思考。最后一次学习中,笔者接触了用日记促读文本这一概念,便进行了尝试。学习了《鱼游到了纸上》这一篇文章,笔者请学生们大胆想象:假设你也是公园里的一游客,当时看到了这位青年在画鱼,你怎么想?请你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学生们的日记让笔者大吃一惊,日记中具休细致描写了年轻人画画时的动作、神态,把年轻人那种忘我境界写得很具体。
(四)通过写读后感促读文本
读后感,即读了别人的文章之后,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出来的一种文章样式。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写这一类文章,利用好这种形式的作文,一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笔者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学生中的作文很多都能对故事作准确、精要的概括。作文中除了故事介绍,还有对文中父子之情的感悟,也有能结合现实中的亲子关系,谈感受。如果不是对阅读的深刻理解,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作文呢?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将写作与阅读进行有效的整合,以上的种种尝试虽然不够科学和不够成熟,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笔者相信,只要笔者坚持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让它们“比翼双飞”,语文教学一定能硕果累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