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刚开始是兴致勃勃地唱着歌,可一到高音或低音部分就只对口型不发声了,或者在弹奏器乐、排练舞蹈到高潮时就戛然而止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因学生的天赋、基础等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出现了心理上的阻抗现象。
一、阻抗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阻抗,从心理咨询的角度上讲,本质上是当事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具体到音乐教学中,阻抗则是学生对某部分学习内容或某种学习方式的焦虑、回避与抵抗,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焦虑型阻抗
某些学生因为性格急躁,做事急于求成,往往还没弄明白该怎样学习就急于表现,草率行事。因此,对知识的学习很难达到教师既定的目标,越急于求成,越不得要领,对学习上的难点,就越不能达到有效突破。譬如键盘学习时,有些学生节奏还没抓准,就急于要弹曲目了。长此以往,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就会对自己“宽大处理”,要么草草了事,要么视而不见。
(二)抑郁型阻抗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先天五音不全、肢体不协调的学生来说,学习音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音乐学习一会儿唱,一会儿跳,不但要有激情,还得要有张力,尤其还要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这都与他们沉默寡言的个性格格不入。这些学生往往在音乐学习之前,先给自己贴上了标签:我不行!所以,无论教师怎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他们就是打不开嘴巴,迈不开步子,无法跟教师互动,更谈不上提高了。
(三)散漫型阻抗
散漫者表现为无视教师的教学引导,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想怎么弹就怎么弹,而且拒绝接受教师的指导纠正,完全一副“行为艺术”的样板。
(四)顺从型阻抗
顺从具有隐蔽特点,常使人不易发觉对方潜在的阻抗作用。有些学生看上去学习认真,甚至表现得很乖巧,一切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叫唱就唱,叫跳就跳。但是,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表现很多都是在敷衍了事,纯粹是做表面文章,缺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形似而神不肖。其潜台词就是:我这样做你不会怎么样我了吧?
二、阻抗的应对与疏导
(一)努力同感阻抗者,解除戒备心理
疏导学生的阻抗时,教师不必看得过于严重,可当作一次平等地谈心来进行。首先要做到共情、关注与理解,尽可能创造良好的谈话气氛,解除对方的顾虑,使其能开诚布公地谈自己的问题。如对待高音区就息声的学生,了解他们是音域的问题还是心理的畏惧;对待跳舞就躲藏的学生,就问清他们是羞涩还是胆怯;对于弹琴乱弹一气的学生,要让其明白循序渐进的重要意义……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助于消除阻抗者对教师的戒备和不安,增强阻抗者对教师和疏导过程的信任,这对降低阻抗者的阻抗心理非常重要。
(二)提高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1.努力增强课堂语言的魅力。生动、有趣的语言描绘是上好音乐课的主要媒介,能搭起一座学生情感与音乐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演唱时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在设计教学语言时,可尽量运用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语气语调也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把学习中枯燥的练习变为学生学习的乐趣。如在执教《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我先用优美的语言把孔雀五彩缤纷的羽毛和婀娜多姿的舞姿尽情渲染了一番,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后,再领着学生模仿孔雀“走路、喝水、开屏、比美”的动作,学生自然欢呼雀跃,乐此不疲。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在教师收集的音乐中尽情享受悦耳的旋律,通过丰富的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学生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时,在纯粹的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显得无精打采,缺乏与音乐的共鸣;而在观看MV画面并聆听音乐时,有的学生居然就学会了歌曲中最难唱的节奏。可见,多媒体教学在音乐课中激趣的重要性。
3.倾情打造榜样的示范功效。小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因此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教学伊始,教师范唱的感染力强于录音范唱,教师的动作演示强于多媒体画面。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可以选取那些对学习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孩子进行示范表演,调动其他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这样,那些本来对教学存在阻抗的学生也会忍不住跃跃欲试的。
(三)适时处理阻抗,降低成功坡度
假如阻抗不影响教学进程,暂时忽略它;假如阻抗明显影响教学进程,教师应立刻着手采取措施。如果在教学某一个环节的时候,出现阻抗的人过多,教师就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降低教学难度,以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获得成功。这样,经过几次“越阻”处理,阻抗者在困难面前就不会踟蹰不前了。
总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当面对学生的阻抗时,我们需要做的是“接受”,接受阻抗是应对阻抗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教师 “定”的作用和“慧”的观察尤为重要。弄清学生阻抗的原因后,要消除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阻抗,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让音乐带给学生快乐,让快乐伴随学生成长。
(责编 刘宇帆)
一、阻抗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阻抗,从心理咨询的角度上讲,本质上是当事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具体到音乐教学中,阻抗则是学生对某部分学习内容或某种学习方式的焦虑、回避与抵抗,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焦虑型阻抗
某些学生因为性格急躁,做事急于求成,往往还没弄明白该怎样学习就急于表现,草率行事。因此,对知识的学习很难达到教师既定的目标,越急于求成,越不得要领,对学习上的难点,就越不能达到有效突破。譬如键盘学习时,有些学生节奏还没抓准,就急于要弹曲目了。长此以往,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就会对自己“宽大处理”,要么草草了事,要么视而不见。
(二)抑郁型阻抗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先天五音不全、肢体不协调的学生来说,学习音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音乐学习一会儿唱,一会儿跳,不但要有激情,还得要有张力,尤其还要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这都与他们沉默寡言的个性格格不入。这些学生往往在音乐学习之前,先给自己贴上了标签:我不行!所以,无论教师怎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他们就是打不开嘴巴,迈不开步子,无法跟教师互动,更谈不上提高了。
(三)散漫型阻抗
散漫者表现为无视教师的教学引导,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想怎么弹就怎么弹,而且拒绝接受教师的指导纠正,完全一副“行为艺术”的样板。
(四)顺从型阻抗
顺从具有隐蔽特点,常使人不易发觉对方潜在的阻抗作用。有些学生看上去学习认真,甚至表现得很乖巧,一切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叫唱就唱,叫跳就跳。但是,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表现很多都是在敷衍了事,纯粹是做表面文章,缺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形似而神不肖。其潜台词就是:我这样做你不会怎么样我了吧?
二、阻抗的应对与疏导
(一)努力同感阻抗者,解除戒备心理
疏导学生的阻抗时,教师不必看得过于严重,可当作一次平等地谈心来进行。首先要做到共情、关注与理解,尽可能创造良好的谈话气氛,解除对方的顾虑,使其能开诚布公地谈自己的问题。如对待高音区就息声的学生,了解他们是音域的问题还是心理的畏惧;对待跳舞就躲藏的学生,就问清他们是羞涩还是胆怯;对于弹琴乱弹一气的学生,要让其明白循序渐进的重要意义……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助于消除阻抗者对教师的戒备和不安,增强阻抗者对教师和疏导过程的信任,这对降低阻抗者的阻抗心理非常重要。
(二)提高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1.努力增强课堂语言的魅力。生动、有趣的语言描绘是上好音乐课的主要媒介,能搭起一座学生情感与音乐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演唱时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在设计教学语言时,可尽量运用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语气语调也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把学习中枯燥的练习变为学生学习的乐趣。如在执教《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我先用优美的语言把孔雀五彩缤纷的羽毛和婀娜多姿的舞姿尽情渲染了一番,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后,再领着学生模仿孔雀“走路、喝水、开屏、比美”的动作,学生自然欢呼雀跃,乐此不疲。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在教师收集的音乐中尽情享受悦耳的旋律,通过丰富的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学生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时,在纯粹的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显得无精打采,缺乏与音乐的共鸣;而在观看MV画面并聆听音乐时,有的学生居然就学会了歌曲中最难唱的节奏。可见,多媒体教学在音乐课中激趣的重要性。
3.倾情打造榜样的示范功效。小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因此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教学伊始,教师范唱的感染力强于录音范唱,教师的动作演示强于多媒体画面。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可以选取那些对学习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孩子进行示范表演,调动其他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这样,那些本来对教学存在阻抗的学生也会忍不住跃跃欲试的。
(三)适时处理阻抗,降低成功坡度
假如阻抗不影响教学进程,暂时忽略它;假如阻抗明显影响教学进程,教师应立刻着手采取措施。如果在教学某一个环节的时候,出现阻抗的人过多,教师就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降低教学难度,以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获得成功。这样,经过几次“越阻”处理,阻抗者在困难面前就不会踟蹰不前了。
总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当面对学生的阻抗时,我们需要做的是“接受”,接受阻抗是应对阻抗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教师 “定”的作用和“慧”的观察尤为重要。弄清学生阻抗的原因后,要消除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阻抗,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让音乐带给学生快乐,让快乐伴随学生成长。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