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要想稳妥地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从农业内部到社会各方面都积极行动起来,全方位多渠道地为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的优化
农业内部结构包括农业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在农业产品结构方面,现阶段农产品供求矛盾已经从总量矛盾为主转变成以结构矛盾为主,市场约束增大,一般意义的增产不一定能够增收。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经常显现,农民收入的增长也相应的受到束缚,迅速增长的农产品供应量和缓慢增长市场需求量上限的矛盾不断显现。一些地方在生产经营上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主动的弄清楚市场需求,导致在种植生产上一哄而上,使农民的增收进入困境。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近几年,虽然农业产业结构已改变单一状况走多种经营的路子,但在具体的品种布局上仍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农业产品结构的合理性,而农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又影响着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价格下降就会直接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
2、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大多数的农民仅具有初中学历,这就使得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的机会减少,使他们在掌握某些种植技术时不得要领,农民文化素质低,必然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相应的接纳、消化、吸收能力,造成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机械设备无法推广应用,从而影响农业科学生产水平和农业科技进步,影响农民收入提高。同时,较低的文化素质水平使得农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认识,对市场经济的接受能力较弱,积极开拓市场、抢占市场的意识不强,不想、不敢、不会按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3、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比较缓慢且不稳定
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二是减少农业人员,使农民转移到二、二产业中。农民收入的增收也越来越依靠非农收入,这就要求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非农就业的人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吸收能力逐渐缩水,其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断滑坡。同时由于户籍制度及其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性制约因素,导致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向城市转移必然使城市的承载过重,加重城市的就业压力,使城市的能源供应紧张。同时,也由于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较低,进入乡镇企业或城市之后,不能够获得较好的岗位,在增收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4、在体制方面的弊端,同样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目前农民增收过程中体现出的主要体制弊端主要表现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按人头分的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这是我国的政策所决定的,依据农民增收看来又存在着明显的弊端,表现在这种土地制度一方面使得家庭承包下的农民决策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农户长期投入,同时降低了农民的决策的有效性;同时,国家金融市场的管制,使得各个金融机构不会轻易的将资金贷给农户,使得农户的经营缺乏了广泛资金的支持;另外,农民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培训等方面一直处于劣势,使得在竞争之中无法与城市人口相提并论,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与前些年相比,用于农业生产的棚膜、种子、农用工具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些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也进一步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在近两年,农民虽然已经免除了农业税,但面对着种子、化肥等价格的上涨,农民只能高投入,农产品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迹象,使农民增收的成效降低,降低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6、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从农产品加工、流通中的获益需要提升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经营制度是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针对家庭小规模经营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对经营体制的一种创新,主要是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支柱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龙头不大、不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还远未得到充分挖掘。现有加工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低,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农民之间是买断关系,农民仅仅是价格的被动执行者,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却无法分享加工运销增值而产生的丰厚利润,当市场风险增大时农民的利益往往缺乏有效保障。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继续推进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农业的增收能力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首先要保证粮食生产,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在调整农产品结构中,减少一般农产品生产,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增加优质高效产品的生产,积极开发新品种和特色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原则,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产业、产品优势,大力开发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品牌意识,实现名牌战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区域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要建立科学、优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逐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尽快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要十分重视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改变单纯依靠多施化肥、多施农药提高产量的做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单产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农业、休闲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层次和生产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别具一格的地区特色经济。
2、加强科教兴农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农业要发展,必须要有科技的投入,要想使农业科技得到广泛的应用,就需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提高农民素质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農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而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则是要培养一代学习型农民,让农民自身树立市场观念、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如此,农村的社会风气才能得到好转,农村的文化阵地才能得以巩固,农民的科学文化才能不断丰富,农民素质才能得到明显提高,和谐社会才能从理想变成现实。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技能,进而以农民素质技能结构为核心,建立并调整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为增加收入提供足够的资本。要增强科技兴农意识,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切实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与农业和乡村工业相关的技术技能培训,完善农村科技推广、咨询和信息网络,引导农民参与,扩大收益面。通过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技术素质等,逐渐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科技投入的目标定位,加快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应用,大力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机制,逐步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3、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城务工,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而且可以增强城市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首先要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通过完善政府的输导功能和调控功能,降低农民的进城就业门槛,尽快取消影响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限制,实行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公平竞争,同等待遇制度,切实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发展小城镇,让农民离土进城,变为城市居民,既可满足农业集约经营的需要,又可减轻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还能促进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有了充分的就业机会,也就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通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升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可以直接吸收大量的農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
4、继续深化农村的体制改革,为农民的进一步增收创造条件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农用土地使用权流转,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使农民分享土地收益。我国农民家庭土地规模普遍偏小,家庭经济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调整农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化经营的主要障碍。通过进一步的深化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使土地的使用规模化,提升农民的收益水平。其次,要加大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及其邮政储蓄在农民生产生活中作用,解决农民在经营资金上欠缺的问题,为农民的小额信用贷款及其联保贷款推行扶持政策。积极推行为“三农”服务的各种金融政策,加强农业保险的推行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扶农政策,为农民的增收创造条件。第三,推行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在龙头企业和现代营销制度的支持之下,努力扩大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第四,在免除了农业税之后,各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负担的调查,贯彻实施“一事一议”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各项负担,理顺各地区的财政体制,建立健全农村税费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由于城乡户籍制度造成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差异,也应逐渐纳入到政府及社会的议程之中,逐步缩减两者之间的差距,为农民提供切实的保障,努力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
5、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稳定农民收入水平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从一定程度抵消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给农民增加的收入。稳定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保障。从消费方面说,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必然会调整农民的消费结构,影响到农民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消费水平。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联合各部门对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同时严厉的打击各种假冒伪劣的农业生产资料,切实的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6、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首先要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生产,充分发挥了农村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依托深加工和提升科技含量,可以大大的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有利于农民的稳定增收。其次,政府必须积极创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与农业相关的各个市场,使之成为运行成本低、效率高、统一大市场;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贸工农、产加销、种养加、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促进多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农工商走向合作,走向联合;政府应想方设法,努力开辟多种渠道,实行政策倾斜,尽可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并努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第三,要实施品牌战略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和生产条件,依托品牌优势,挖掘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政府网站、农村广播电视等形式,建立起上联国内外、下联乡镇村的多层农业信息平台。第四,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和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到多种行业、多种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只有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必须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完善分配机制,注意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矛盾冲突,维护好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通过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贵任,规范各自的行为,从而稳定购销关系。采取适当的让利措施引导龙头企业将加工、经销环节的利润向农民返还,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的优化
农业内部结构包括农业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在农业产品结构方面,现阶段农产品供求矛盾已经从总量矛盾为主转变成以结构矛盾为主,市场约束增大,一般意义的增产不一定能够增收。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经常显现,农民收入的增长也相应的受到束缚,迅速增长的农产品供应量和缓慢增长市场需求量上限的矛盾不断显现。一些地方在生产经营上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主动的弄清楚市场需求,导致在种植生产上一哄而上,使农民的增收进入困境。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近几年,虽然农业产业结构已改变单一状况走多种经营的路子,但在具体的品种布局上仍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农业产品结构的合理性,而农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又影响着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价格下降就会直接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
2、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大多数的农民仅具有初中学历,这就使得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的机会减少,使他们在掌握某些种植技术时不得要领,农民文化素质低,必然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相应的接纳、消化、吸收能力,造成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机械设备无法推广应用,从而影响农业科学生产水平和农业科技进步,影响农民收入提高。同时,较低的文化素质水平使得农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认识,对市场经济的接受能力较弱,积极开拓市场、抢占市场的意识不强,不想、不敢、不会按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3、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比较缓慢且不稳定
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二是减少农业人员,使农民转移到二、二产业中。农民收入的增收也越来越依靠非农收入,这就要求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非农就业的人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吸收能力逐渐缩水,其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断滑坡。同时由于户籍制度及其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性制约因素,导致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向城市转移必然使城市的承载过重,加重城市的就业压力,使城市的能源供应紧张。同时,也由于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较低,进入乡镇企业或城市之后,不能够获得较好的岗位,在增收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4、在体制方面的弊端,同样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目前农民增收过程中体现出的主要体制弊端主要表现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按人头分的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这是我国的政策所决定的,依据农民增收看来又存在着明显的弊端,表现在这种土地制度一方面使得家庭承包下的农民决策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农户长期投入,同时降低了农民的决策的有效性;同时,国家金融市场的管制,使得各个金融机构不会轻易的将资金贷给农户,使得农户的经营缺乏了广泛资金的支持;另外,农民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培训等方面一直处于劣势,使得在竞争之中无法与城市人口相提并论,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与前些年相比,用于农业生产的棚膜、种子、农用工具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些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也进一步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在近两年,农民虽然已经免除了农业税,但面对着种子、化肥等价格的上涨,农民只能高投入,农产品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迹象,使农民增收的成效降低,降低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6、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从农产品加工、流通中的获益需要提升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经营制度是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针对家庭小规模经营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对经营体制的一种创新,主要是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支柱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龙头不大、不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还远未得到充分挖掘。现有加工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低,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农民之间是买断关系,农民仅仅是价格的被动执行者,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却无法分享加工运销增值而产生的丰厚利润,当市场风险增大时农民的利益往往缺乏有效保障。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继续推进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农业的增收能力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首先要保证粮食生产,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在调整农产品结构中,减少一般农产品生产,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增加优质高效产品的生产,积极开发新品种和特色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原则,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产业、产品优势,大力开发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品牌意识,实现名牌战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区域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要建立科学、优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逐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尽快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要十分重视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改变单纯依靠多施化肥、多施农药提高产量的做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单产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农业、休闲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层次和生产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别具一格的地区特色经济。
2、加强科教兴农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农业要发展,必须要有科技的投入,要想使农业科技得到广泛的应用,就需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提高农民素质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農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而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则是要培养一代学习型农民,让农民自身树立市场观念、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如此,农村的社会风气才能得到好转,农村的文化阵地才能得以巩固,农民的科学文化才能不断丰富,农民素质才能得到明显提高,和谐社会才能从理想变成现实。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技能,进而以农民素质技能结构为核心,建立并调整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为增加收入提供足够的资本。要增强科技兴农意识,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切实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与农业和乡村工业相关的技术技能培训,完善农村科技推广、咨询和信息网络,引导农民参与,扩大收益面。通过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技术素质等,逐渐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科技投入的目标定位,加快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应用,大力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机制,逐步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3、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城务工,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而且可以增强城市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首先要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通过完善政府的输导功能和调控功能,降低农民的进城就业门槛,尽快取消影响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限制,实行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公平竞争,同等待遇制度,切实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发展小城镇,让农民离土进城,变为城市居民,既可满足农业集约经营的需要,又可减轻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还能促进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有了充分的就业机会,也就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通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升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可以直接吸收大量的農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
4、继续深化农村的体制改革,为农民的进一步增收创造条件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农用土地使用权流转,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使农民分享土地收益。我国农民家庭土地规模普遍偏小,家庭经济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调整农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化经营的主要障碍。通过进一步的深化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使土地的使用规模化,提升农民的收益水平。其次,要加大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及其邮政储蓄在农民生产生活中作用,解决农民在经营资金上欠缺的问题,为农民的小额信用贷款及其联保贷款推行扶持政策。积极推行为“三农”服务的各种金融政策,加强农业保险的推行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扶农政策,为农民的增收创造条件。第三,推行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在龙头企业和现代营销制度的支持之下,努力扩大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第四,在免除了农业税之后,各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负担的调查,贯彻实施“一事一议”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各项负担,理顺各地区的财政体制,建立健全农村税费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由于城乡户籍制度造成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差异,也应逐渐纳入到政府及社会的议程之中,逐步缩减两者之间的差距,为农民提供切实的保障,努力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
5、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稳定农民收入水平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从一定程度抵消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给农民增加的收入。稳定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保障。从消费方面说,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必然会调整农民的消费结构,影响到农民其他方面的消费,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消费水平。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联合各部门对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同时严厉的打击各种假冒伪劣的农业生产资料,切实的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6、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首先要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生产,充分发挥了农村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依托深加工和提升科技含量,可以大大的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有利于农民的稳定增收。其次,政府必须积极创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与农业相关的各个市场,使之成为运行成本低、效率高、统一大市场;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贸工农、产加销、种养加、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促进多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农工商走向合作,走向联合;政府应想方设法,努力开辟多种渠道,实行政策倾斜,尽可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并努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第三,要实施品牌战略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和生产条件,依托品牌优势,挖掘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政府网站、农村广播电视等形式,建立起上联国内外、下联乡镇村的多层农业信息平台。第四,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和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到多种行业、多种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只有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必须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完善分配机制,注意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矛盾冲突,维护好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通过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贵任,规范各自的行为,从而稳定购销关系。采取适当的让利措施引导龙头企业将加工、经销环节的利润向农民返还,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