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写作,往往喜欢空发议论,内容抽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社会生活。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观察社会生活对学生写作的现实意义
1.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在观察、思考社会中领悟到真、善、美,塑造学生优秀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是本大语文,纷繁复杂,学生在观察思考中针砭丑陋和罪恶,体验感动和崇高。几年来,我带领学生们在“法治在线”事件中认识到担当和无畏;在“搀扶”事件中体验到社会中人性关怀的缺失;在“凤姐”“月姐”与最美亚运女孩“微笑姐”的对比中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在今年“尼泊尔地震”事件中让学到地理及自救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面;在“2015最美铁路工人”电视节目中让学生知道对工作的坚持与基层工作的意义……学生在求知的同时也在领悟怎样做人。
2.在关注、思考社会时事热点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在生活中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验、用大脑去思考,在课堂的讨论中进行激烈思想的碰撞、甄别、深化,自然中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提升了思维的品质。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要有创造性的、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思考,忌人云亦云。例如,在2014年,围绕“中国梦”这个大话题,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写出自己的“人生梦”。
3.丰富了作文的内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和社会是写作源源不断的材料来源,且是鲜活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材料,远比爱迪生、司马迁、屈原等陈旧材料易博得老师的好感。当下,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雾霾笼罩,“美丽中国”面临考验,我让调查社会环境,并写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见。
4.用搜集时事热点做法还促使了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养成和有效地筛选信息方法的掌握。《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社会调查》等各类报刊杂志以及电视、网络等无不是材料的来源。发现身边的感动,感受人生的美好,思考社会悲悯和撼动……置身其中,乐此不疲,还愁写不出“有真切体验和有个性表达”的好文章吗?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喜欢不被束缚地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在引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中,学生自由地选取他们感兴趣的事件,自由地发表自己或深刻或肤浅的观点看法,在争论中自由地表达,何乐而不为呢?尤其是当自己的作品被展览或发表时,那份成功和自豪感胜过了老师的任何言语表扬。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就被激发出来。
二.社会生活与写作有效关联的操作过程
1.小组合作,选定材料。全班指定每10人一组,每人各准备一本子(我们把它命名为《观察·思考·写作》),在上面记录下你观察或阅读而获来的最能引起你感触和思考的社会事件,然后经小组交流、讨论选定大家觉得最感兴趣、最有思考价值的时事作为小组共同的发言和写作材料。
2.确定命题后,小组交流看法,然后每人写作一篇小小的时事评论(有条件的制作成PPT)。要求有观点、有分析,还必须有较充分的社会联系和拓展。
3.小组内自评、互评后产生小组最优秀作品代表。我们要求每个同学的小作品都必须有“自己的话”、“同伴的话”,都分别从观点、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予以评判并打分。
4.全班交流、展示、评判。该环节在每周的写作课上拿出20来分钟进行。每个小组由一名同学展示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接受其他组同学的质疑、评判。大家评判的标准有:观点是否恰当、鲜明;分析是否深入、充分,说服力是否强;为了说服该观点除了该材料外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件(目的是训练拓展和延伸);该事例折射了社会什么现象或本质,你有何建议等等(目的是在训练抓住本质,写出理性和深度来)。如有同学对文章的观点持不同态度也可阐明和论述自己的观点,本组同学也可补充。
5.评出全班最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和展览。我们在课室后面黑板开辟了一个专栏用于全班张贴,有的推荐在校刊、校报上发表,还有的提供给学校广播的特定学生栏目(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张贴或发表,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和鼓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把最优秀的、经过再次提升的文章投到一些报刊上发表,一次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社会生活对写作的意义。
梅娜,教师,现居贵州遵义。
一.观察社会生活对学生写作的现实意义
1.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在观察、思考社会中领悟到真、善、美,塑造学生优秀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是本大语文,纷繁复杂,学生在观察思考中针砭丑陋和罪恶,体验感动和崇高。几年来,我带领学生们在“法治在线”事件中认识到担当和无畏;在“搀扶”事件中体验到社会中人性关怀的缺失;在“凤姐”“月姐”与最美亚运女孩“微笑姐”的对比中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在今年“尼泊尔地震”事件中让学到地理及自救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面;在“2015最美铁路工人”电视节目中让学生知道对工作的坚持与基层工作的意义……学生在求知的同时也在领悟怎样做人。
2.在关注、思考社会时事热点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在生活中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验、用大脑去思考,在课堂的讨论中进行激烈思想的碰撞、甄别、深化,自然中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提升了思维的品质。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要有创造性的、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思考,忌人云亦云。例如,在2014年,围绕“中国梦”这个大话题,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写出自己的“人生梦”。
3.丰富了作文的内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和社会是写作源源不断的材料来源,且是鲜活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材料,远比爱迪生、司马迁、屈原等陈旧材料易博得老师的好感。当下,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雾霾笼罩,“美丽中国”面临考验,我让调查社会环境,并写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见。
4.用搜集时事热点做法还促使了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养成和有效地筛选信息方法的掌握。《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社会调查》等各类报刊杂志以及电视、网络等无不是材料的来源。发现身边的感动,感受人生的美好,思考社会悲悯和撼动……置身其中,乐此不疲,还愁写不出“有真切体验和有个性表达”的好文章吗?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喜欢不被束缚地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在引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中,学生自由地选取他们感兴趣的事件,自由地发表自己或深刻或肤浅的观点看法,在争论中自由地表达,何乐而不为呢?尤其是当自己的作品被展览或发表时,那份成功和自豪感胜过了老师的任何言语表扬。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就被激发出来。
二.社会生活与写作有效关联的操作过程
1.小组合作,选定材料。全班指定每10人一组,每人各准备一本子(我们把它命名为《观察·思考·写作》),在上面记录下你观察或阅读而获来的最能引起你感触和思考的社会事件,然后经小组交流、讨论选定大家觉得最感兴趣、最有思考价值的时事作为小组共同的发言和写作材料。
2.确定命题后,小组交流看法,然后每人写作一篇小小的时事评论(有条件的制作成PPT)。要求有观点、有分析,还必须有较充分的社会联系和拓展。
3.小组内自评、互评后产生小组最优秀作品代表。我们要求每个同学的小作品都必须有“自己的话”、“同伴的话”,都分别从观点、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予以评判并打分。
4.全班交流、展示、评判。该环节在每周的写作课上拿出20来分钟进行。每个小组由一名同学展示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接受其他组同学的质疑、评判。大家评判的标准有:观点是否恰当、鲜明;分析是否深入、充分,说服力是否强;为了说服该观点除了该材料外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件(目的是训练拓展和延伸);该事例折射了社会什么现象或本质,你有何建议等等(目的是在训练抓住本质,写出理性和深度来)。如有同学对文章的观点持不同态度也可阐明和论述自己的观点,本组同学也可补充。
5.评出全班最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和展览。我们在课室后面黑板开辟了一个专栏用于全班张贴,有的推荐在校刊、校报上发表,还有的提供给学校广播的特定学生栏目(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张贴或发表,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和鼓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把最优秀的、经过再次提升的文章投到一些报刊上发表,一次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社会生活对写作的意义。
梅娜,教师,现居贵州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