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前,我怀着满腔热情,踏上了教育这片陌生而又新奇的土地。而今我对教学的执着与热爱仍不减当年。岁月的风风雨雨虽已磨灭了我不少的记忆,可在教学中所取得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
记得刚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教书,学校就坐落在一条深沟的马路边。校园不大,有三层窑洞,一层比一层少,没有围墙。三面环山,校舍简陋,条件很差,侧面有一个不大的操场。校园内栽种最多的是槐树,随着槐树的花开花落,叶绿叶黄,校园静静的迎送着春夏秋冬。靠路边最大的一棵槐树上系着一个大铃铛,绳子一拉叮当作响,清脆悠远中透着一种铿锵有力的威严,全体师生上课、下课、上学、放学,全听它的调遣指令。学校离县城很远,交通也不方便,每周我都需要骑着自行车才能回一趟家。这里是我教学生涯的起始站。
就在我默默地、全身心地在教育这块田地里耕耘的第三年里,身处穷乡僻壤初出茅庐的我,迎来了有生难忘的第一次誉冠——“绥德县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当捧着那张比巴掌大一点儿的“纸”时,我竟然流泪了。只有我自己心里最清楚,那不仅是辛勤付出后辛酸的泪、收获的泪,更是品尝成功时甜蜜的泪、感激的泪。
1995年,我开始走出农村教育门槛,来到县城实验小学教学。起初,我教的是一年级数学兼班主任工作,我的班是课改实验班。第二年,我承担了学校安排的快乐教学观摩课任务,受到好评。从此,我开始了对理想课堂的追寻。我想尽千方百计搜寻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听过不少比赛获奖教师的课堂示范,力图借着他们的成功经验,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辟出一条捷径,少走一些弯路。刚开始时,我曾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严谨”“语言过渡周密”“板书科学合理”“时间控制得当”等孜孜以求。总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那段时间,我把自己弄得好辛苦,就像演员进行严格的排练一样,反复练台词,掐准时间,有时候还去幻想当课堂结束语的最后一个字时正好下课铃声响起。我牵着学生按照排练的环节一步步往下走,不允许“跑偏”,更不允许“出错”,学生一旦稍有“旁逸斜出”便“遭到封杀”。就这样持续了一年多。有一次外出听课,感受到了鲜活的教学要素,而专家们的精彩讲座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此时方明白,这种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只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来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仅仅是被当作了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流畅的教学过程的背后,却掩盖了学生学习的本来面目。
在醒悟中我进行了大量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我逐渐认识到,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也不是表演。我明白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应该是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我试图用多种方法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我的课堂也空前“繁荣”了起来,感觉孩子们都没有闲着。可一段时间下来,我却发现教学效果不太乐观。于是,我又静下心来分析。我发现这种看似热闹的场景背后,数学思维的含金量并不高,其实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而已。形式永远是需要的,一个恰当的形式可以让课堂变得精彩起来,但如果不顾内容、对象等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去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繁荣”,形式再好也意味着教学是无效的。真实的课堂应该摒弃演练和作假,有效的课堂应该追求简单和实用。
回首自己走过的教育之路,虽然弯弯曲曲,但毕竟身后有一条可以看到光明的路了。在欣慰高兴之余,我在想未来的路该怎样走?曾经的岁月,为了这条路更宽广,我用读书来铺垫;为了这条路更畅通,我站在名师的肩膀上发展自己;为了这条路的拉长,我耐得住困难的侵袭,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沿着脚下这条路,我依然在求索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之梦。
本栏责任编辑黄日暖
记得刚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教书,学校就坐落在一条深沟的马路边。校园不大,有三层窑洞,一层比一层少,没有围墙。三面环山,校舍简陋,条件很差,侧面有一个不大的操场。校园内栽种最多的是槐树,随着槐树的花开花落,叶绿叶黄,校园静静的迎送着春夏秋冬。靠路边最大的一棵槐树上系着一个大铃铛,绳子一拉叮当作响,清脆悠远中透着一种铿锵有力的威严,全体师生上课、下课、上学、放学,全听它的调遣指令。学校离县城很远,交通也不方便,每周我都需要骑着自行车才能回一趟家。这里是我教学生涯的起始站。
就在我默默地、全身心地在教育这块田地里耕耘的第三年里,身处穷乡僻壤初出茅庐的我,迎来了有生难忘的第一次誉冠——“绥德县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当捧着那张比巴掌大一点儿的“纸”时,我竟然流泪了。只有我自己心里最清楚,那不仅是辛勤付出后辛酸的泪、收获的泪,更是品尝成功时甜蜜的泪、感激的泪。
1995年,我开始走出农村教育门槛,来到县城实验小学教学。起初,我教的是一年级数学兼班主任工作,我的班是课改实验班。第二年,我承担了学校安排的快乐教学观摩课任务,受到好评。从此,我开始了对理想课堂的追寻。我想尽千方百计搜寻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听过不少比赛获奖教师的课堂示范,力图借着他们的成功经验,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辟出一条捷径,少走一些弯路。刚开始时,我曾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严谨”“语言过渡周密”“板书科学合理”“时间控制得当”等孜孜以求。总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那段时间,我把自己弄得好辛苦,就像演员进行严格的排练一样,反复练台词,掐准时间,有时候还去幻想当课堂结束语的最后一个字时正好下课铃声响起。我牵着学生按照排练的环节一步步往下走,不允许“跑偏”,更不允许“出错”,学生一旦稍有“旁逸斜出”便“遭到封杀”。就这样持续了一年多。有一次外出听课,感受到了鲜活的教学要素,而专家们的精彩讲座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此时方明白,这种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只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来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仅仅是被当作了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流畅的教学过程的背后,却掩盖了学生学习的本来面目。
在醒悟中我进行了大量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我逐渐认识到,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也不是表演。我明白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应该是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我试图用多种方法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我的课堂也空前“繁荣”了起来,感觉孩子们都没有闲着。可一段时间下来,我却发现教学效果不太乐观。于是,我又静下心来分析。我发现这种看似热闹的场景背后,数学思维的含金量并不高,其实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而已。形式永远是需要的,一个恰当的形式可以让课堂变得精彩起来,但如果不顾内容、对象等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去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繁荣”,形式再好也意味着教学是无效的。真实的课堂应该摒弃演练和作假,有效的课堂应该追求简单和实用。
回首自己走过的教育之路,虽然弯弯曲曲,但毕竟身后有一条可以看到光明的路了。在欣慰高兴之余,我在想未来的路该怎样走?曾经的岁月,为了这条路更宽广,我用读书来铺垫;为了这条路更畅通,我站在名师的肩膀上发展自己;为了这条路的拉长,我耐得住困难的侵袭,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沿着脚下这条路,我依然在求索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之梦。
本栏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