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提高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本文主要从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必要性和提高途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师范生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67-01
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来源,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状况必将对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师范生的基本任教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一、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必要性
(一)改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所需
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核心部分。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未引起我国社会的足够关注,普遍存在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缺失的现象。中小学教师因不懂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规律来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因此造成了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时常出现学生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的现象,犯罪、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些现象和事件的存在都是因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现实的警钟警示我们不能一味重视中小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治理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尽管我国教育部门早已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师资缺乏而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实施效果。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学师资的摇篮,有必要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心理教育能力,使其能够满足未来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知识体系,更要重点关注知识的获得过程,要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运用能力。而传统的教师职业技能只擅长于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要求,不仅要提高专业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更要提高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在学校教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全面实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三)适应教师专业化要求所需
长久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一直存在着过度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学科专业培养和学术性教育,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教师专业培养和师范性教育的现象。这种偏执现象的存在造成了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低下,尤其是心理教育能力缺失的现状。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师从传统的教书育人向专家型、研究型方向发展。在基础教育事业中,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心塑造、以情感化、以人格熏陶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并解决学生内心存在的困惑,使其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能得到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二、提高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师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其心理教育的能力水平,培养师范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为其将来进行心理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师范院校要强化师范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就应当提高对师范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将心理教育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从全员、全面、全方位等多个角度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促进师范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不仅如此,师范院校还应当将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师范生不断完善自身心理素质修养,培养师范生的高尚情怀、积极心态、良好情绪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其自我教育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模式
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需要及师范教育特点,构建完善的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师范院校的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师范生为主体,将专业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融为一体,提高心理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到在完善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下,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心理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力训练
师范院校应当建立起一个以多元化、互动性为原则,全程培养、互动训练和评价激励相结合的心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训练机制。具体的心理教育实践锻炼模式,可以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以理论学习、技能培训、远程见习和岗位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在互动环节,要结合教、学、研、做这四个方面;在心理教育能力评价环节,要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考核与竞赛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方式。另外,师范院校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整合在一起,开发建设出一个以信息性、集约性、开放性、融合性为原则,包括丰富网络信息的资源。
责任编辑:彭海多
[关键词]师范生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67-01
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来源,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状况必将对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师范生的基本任教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一、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必要性
(一)改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所需
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核心部分。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未引起我国社会的足够关注,普遍存在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缺失的现象。中小学教师因不懂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规律来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因此造成了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时常出现学生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的现象,犯罪、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些现象和事件的存在都是因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现实的警钟警示我们不能一味重视中小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治理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尽管我国教育部门早已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师资缺乏而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实施效果。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学师资的摇篮,有必要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心理教育能力,使其能够满足未来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知识体系,更要重点关注知识的获得过程,要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运用能力。而传统的教师职业技能只擅长于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要求,不仅要提高专业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更要提高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在学校教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全面实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三)适应教师专业化要求所需
长久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一直存在着过度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学科专业培养和学术性教育,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教师专业培养和师范性教育的现象。这种偏执现象的存在造成了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低下,尤其是心理教育能力缺失的现状。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师从传统的教书育人向专家型、研究型方向发展。在基础教育事业中,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心塑造、以情感化、以人格熏陶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并解决学生内心存在的困惑,使其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能得到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二、提高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师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其心理教育的能力水平,培养师范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为其将来进行心理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师范院校要强化师范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就应当提高对师范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将心理教育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从全员、全面、全方位等多个角度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促进师范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不仅如此,师范院校还应当将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师范生不断完善自身心理素质修养,培养师范生的高尚情怀、积极心态、良好情绪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其自我教育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模式
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需要及师范教育特点,构建完善的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师范院校的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师范生为主体,将专业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融为一体,提高心理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到在完善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下,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心理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力训练
师范院校应当建立起一个以多元化、互动性为原则,全程培养、互动训练和评价激励相结合的心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训练机制。具体的心理教育实践锻炼模式,可以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以理论学习、技能培训、远程见习和岗位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在互动环节,要结合教、学、研、做这四个方面;在心理教育能力评价环节,要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考核与竞赛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方式。另外,师范院校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整合在一起,开发建设出一个以信息性、集约性、开放性、融合性为原则,包括丰富网络信息的资源。
责任编辑: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