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生如磨刀
今夏酷暑难耐,好在入夏获赠一册《冷军新作集》,它抚慰我们久处于喧嚣纷扰之尘世中跺动不安的灵魂,从而在炎热中获得一份宁静,一拂清凉。
荷塘系列从“残荷”的切入开始。澄潭望秋,枯叶凋零,红香坠尽,妖艳不再,这是残荷的述说;清香去远,弥寒弥暖,茎折蕊亡,亦繁亦简,这是禅荷的机锋……《霞光》、《红荷》等等,我眼前就浮现了这样的画面:那年秋天,冷军大部分时间的黄昏,是在荷塘边徘徊、观察,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荷塘在晚霞里每一枝荷叶、每一根茎杆、每一片倒影、每一丝纹水的瞬间变化。画面中,那爽利的直线,枯涩的曲线用笔,这也许与他研习水墨画和书法有关,其实,那线的韵味还源于他的心境。当冷军用率意的笔触,无序的光线,诉说自己的情绪时,他一定忘记了自己是在画荷。
对景写生,冷军自有他的说法:“长期充满理性的创作会越画越迟钝,感觉画丢了”,最后完全在使蛮力——“写生如同磨刀。通过造型、色彩、点、线、面等基本功的训练可以调节状态。多接触外界的鲜活刺激,会找到感觉与激情。”
逼真如照相
风景写生里画上人,为画面增添了生气。早在1990年,冷军还在“武汉第二师范”任教时,就开始了对“场景式”人物写生的探索。
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生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冷军的人像写生,如《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古典式的精密细腻与现代式的冥想、传统式的端庄严正和当代的某种虚幻、写实的个性化处理同写生构图的象征结合,性格别具。
2004年5月1日,绵绵春雨后的一个早晨,我目睹了冷军在如中国画条幅般的画布上,画上“蒙娜丽莎”的第一笔,接着,丝丝愉悦便随油彩荡开。那眼睛,就像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模样,散发着光泽,却又有点湿润。眼睛周围是一些微红的斑点和长发,那只能够以极细致的线条勾勒出来。披肩长发对称而浓密,衬托出细腻的粉红色脸庞。鼻子以及张开的嘴唇上的血色与脸部肤色十分的和谐,真皮肤一般……
笔下的物象钉是钉铆是铆,纤毫毕现,精致入微,其视觉的“真实感”比照相毫不逊色。由此,套用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赞赏《蒙娜丽莎》时说过的一句话,看冷军的油画,“宛如活生生的真人一般,她似平就要在我们眼前改变姿势。每次回头再去看她时,都有那么一点点不同…这也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具有的效果”。
速写就阳光
“我的人像写生,一般半天或者一天画一幅,有时写生还具有速写的意味。”冷军告诉我,他的人像写生《莲》中的女孩是名大学生,“因为早上没有吃《手相》。早饭,中途虚脱昏倒了,我也只用了一小时完成了这幅画。”
是什么激起冷军强烈的创作欲望?冷军说:对象与绘画性的一种高度合拍,是他创作的原力。他有幅《报社美编》的油画作品,在一片朦胧的光影里,冷军一方面在感光的脸部和手臂处给予充分的自然光,一方面交代出明确、有力度的造型轮廓,使人物在逆光和空间感受之下,产生一种柔和、淡雅、神秘的抒情情绪……
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冷军正是这样充满阳光的艺术家。
冷军说他特别喜欢在晴天光线下仓促作画的感觉,他说“这种感觉能调动许多情绪上的东西,去把握瞬间的变化。面对阳光下的景物,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虚实关系,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绘画效果。”他还说:用很少的时间、很少的笔调,就能把光的感觉表现出来,是件十分愉快的事。
淡定自远
8月底,去冷军武汉市文联的画室,上三楼,一股浓烈的甲醛味扑面而来。思忖着冷军怎么用如此夸张的味道欢迎我,谜底得解,原来单位在装修房子。冷军微笑着,依门站在那刺鼻的气场里,等我。
走进画室,眼前又是一番世界:颜料一地,画架、画板和画箱充栋,四壁悬挂近期在俄罗斯的写生——人物、风景,满满当当,疑是哪个艺术学院的教室。
印度哲学家克里斯提那说:一个人只有全身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潜能——包括时间、精力与智慧去提高自己。如果一个人仅仅为了外在的目的去工作,工作于他就是一种劳累和一种负担。
冷军的视力已经近900度加轻微的散光,可是你看他的作品,色彩是那么的丰富,表情是那么的细腻,阴暗对比是那么的鲜明。冷军画室里,我看到一幅黄铁皮槽盛桃子的油画,照片一般,明净不杂尘渍。“我画了19天,每落一笔,然后就用冷风机吹。”不能进入一种纯粹的状态,难得有如此定力。
说话不慌不忙,冷军给人的一种淡定之美。冷军说他敬仰佛学,置身繁华汉口,窗外是车水马龙,一地嘈杂。有佛心,自有一潭止水于胸。当然也有不彻底的时候,比如他的异型绘画作品《汤匙》、《剪刀》、《锯子》等等,其间就含有一股郁闷之气。冷军笑着说那些用电焊烧成肿瘤一般的勺子、锯子、剪子,使其感到不舒服。
复印机作画是冷军的“发明”,原初是想“摆脱油画架前的自我苦行”。1998年的一天,偶然发现画室里那个被压扁的奶嘴,便突发奇想。“混沌中预选构思所设想的道具,进行画面组合,在复印机上摆放,等复印图像出来后,再修正。加工中,或用丙稀黑色添加暗部,或用小刀刮去亮部……”复印机做画,无意得制作之美,如冷军的朋友朱晓果感叹的“那些浸满忧患意识的作品,总叫人感到这是一个将灵魂自我放逐于人类精神废墟之园的冥想者。”
冷军刚出版了本写生集,我一幅幅翻看着,梦游一般,挂在眼前的是曲折的江南园林、是西泠印社清幽的台阶、是阳光下林子的斑驳、是破败待拆的老屋、是乡间无序的采石场、是汉口江滩的闲聊……面对这些光影、色彩、律动所带来的瞬间美好,不由自主检视起王维《山水诀》里经典的句子:“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冷军执意让我发他那张侧面版画“夫子图”,理由是“从来不在纸上露脸,哪怕个人画集。做艺术的就埋头做艺术好了,露不露脸不重要。”这,就是冷军。
作者简介
冷军,1963年生于四川,现任湖北画院院长,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在架上油画遭到强烈质疑,写实主义备受冷遇的当代画坛,冷军却以其超级写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2007年,冷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画了一幅震惊中国美术史的肖像画《小罗》,这幅作品在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览中获得画院奖。该作品真正达到了“细腻而不腻,逼真而非真”的大师水准。
今夏酷暑难耐,好在入夏获赠一册《冷军新作集》,它抚慰我们久处于喧嚣纷扰之尘世中跺动不安的灵魂,从而在炎热中获得一份宁静,一拂清凉。
荷塘系列从“残荷”的切入开始。澄潭望秋,枯叶凋零,红香坠尽,妖艳不再,这是残荷的述说;清香去远,弥寒弥暖,茎折蕊亡,亦繁亦简,这是禅荷的机锋……《霞光》、《红荷》等等,我眼前就浮现了这样的画面:那年秋天,冷军大部分时间的黄昏,是在荷塘边徘徊、观察,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荷塘在晚霞里每一枝荷叶、每一根茎杆、每一片倒影、每一丝纹水的瞬间变化。画面中,那爽利的直线,枯涩的曲线用笔,这也许与他研习水墨画和书法有关,其实,那线的韵味还源于他的心境。当冷军用率意的笔触,无序的光线,诉说自己的情绪时,他一定忘记了自己是在画荷。
对景写生,冷军自有他的说法:“长期充满理性的创作会越画越迟钝,感觉画丢了”,最后完全在使蛮力——“写生如同磨刀。通过造型、色彩、点、线、面等基本功的训练可以调节状态。多接触外界的鲜活刺激,会找到感觉与激情。”
逼真如照相
风景写生里画上人,为画面增添了生气。早在1990年,冷军还在“武汉第二师范”任教时,就开始了对“场景式”人物写生的探索。
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生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冷军的人像写生,如《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古典式的精密细腻与现代式的冥想、传统式的端庄严正和当代的某种虚幻、写实的个性化处理同写生构图的象征结合,性格别具。
2004年5月1日,绵绵春雨后的一个早晨,我目睹了冷军在如中国画条幅般的画布上,画上“蒙娜丽莎”的第一笔,接着,丝丝愉悦便随油彩荡开。那眼睛,就像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模样,散发着光泽,却又有点湿润。眼睛周围是一些微红的斑点和长发,那只能够以极细致的线条勾勒出来。披肩长发对称而浓密,衬托出细腻的粉红色脸庞。鼻子以及张开的嘴唇上的血色与脸部肤色十分的和谐,真皮肤一般……
笔下的物象钉是钉铆是铆,纤毫毕现,精致入微,其视觉的“真实感”比照相毫不逊色。由此,套用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赞赏《蒙娜丽莎》时说过的一句话,看冷军的油画,“宛如活生生的真人一般,她似平就要在我们眼前改变姿势。每次回头再去看她时,都有那么一点点不同…这也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具有的效果”。
速写就阳光
“我的人像写生,一般半天或者一天画一幅,有时写生还具有速写的意味。”冷军告诉我,他的人像写生《莲》中的女孩是名大学生,“因为早上没有吃《手相》。早饭,中途虚脱昏倒了,我也只用了一小时完成了这幅画。”
是什么激起冷军强烈的创作欲望?冷军说:对象与绘画性的一种高度合拍,是他创作的原力。他有幅《报社美编》的油画作品,在一片朦胧的光影里,冷军一方面在感光的脸部和手臂处给予充分的自然光,一方面交代出明确、有力度的造型轮廓,使人物在逆光和空间感受之下,产生一种柔和、淡雅、神秘的抒情情绪……
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冷军正是这样充满阳光的艺术家。
冷军说他特别喜欢在晴天光线下仓促作画的感觉,他说“这种感觉能调动许多情绪上的东西,去把握瞬间的变化。面对阳光下的景物,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虚实关系,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绘画效果。”他还说:用很少的时间、很少的笔调,就能把光的感觉表现出来,是件十分愉快的事。
淡定自远
8月底,去冷军武汉市文联的画室,上三楼,一股浓烈的甲醛味扑面而来。思忖着冷军怎么用如此夸张的味道欢迎我,谜底得解,原来单位在装修房子。冷军微笑着,依门站在那刺鼻的气场里,等我。
走进画室,眼前又是一番世界:颜料一地,画架、画板和画箱充栋,四壁悬挂近期在俄罗斯的写生——人物、风景,满满当当,疑是哪个艺术学院的教室。
印度哲学家克里斯提那说:一个人只有全身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潜能——包括时间、精力与智慧去提高自己。如果一个人仅仅为了外在的目的去工作,工作于他就是一种劳累和一种负担。
冷军的视力已经近900度加轻微的散光,可是你看他的作品,色彩是那么的丰富,表情是那么的细腻,阴暗对比是那么的鲜明。冷军画室里,我看到一幅黄铁皮槽盛桃子的油画,照片一般,明净不杂尘渍。“我画了19天,每落一笔,然后就用冷风机吹。”不能进入一种纯粹的状态,难得有如此定力。
说话不慌不忙,冷军给人的一种淡定之美。冷军说他敬仰佛学,置身繁华汉口,窗外是车水马龙,一地嘈杂。有佛心,自有一潭止水于胸。当然也有不彻底的时候,比如他的异型绘画作品《汤匙》、《剪刀》、《锯子》等等,其间就含有一股郁闷之气。冷军笑着说那些用电焊烧成肿瘤一般的勺子、锯子、剪子,使其感到不舒服。
复印机作画是冷军的“发明”,原初是想“摆脱油画架前的自我苦行”。1998年的一天,偶然发现画室里那个被压扁的奶嘴,便突发奇想。“混沌中预选构思所设想的道具,进行画面组合,在复印机上摆放,等复印图像出来后,再修正。加工中,或用丙稀黑色添加暗部,或用小刀刮去亮部……”复印机做画,无意得制作之美,如冷军的朋友朱晓果感叹的“那些浸满忧患意识的作品,总叫人感到这是一个将灵魂自我放逐于人类精神废墟之园的冥想者。”
冷军刚出版了本写生集,我一幅幅翻看着,梦游一般,挂在眼前的是曲折的江南园林、是西泠印社清幽的台阶、是阳光下林子的斑驳、是破败待拆的老屋、是乡间无序的采石场、是汉口江滩的闲聊……面对这些光影、色彩、律动所带来的瞬间美好,不由自主检视起王维《山水诀》里经典的句子:“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冷军执意让我发他那张侧面版画“夫子图”,理由是“从来不在纸上露脸,哪怕个人画集。做艺术的就埋头做艺术好了,露不露脸不重要。”这,就是冷军。
作者简介
冷军,1963年生于四川,现任湖北画院院长,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在架上油画遭到强烈质疑,写实主义备受冷遇的当代画坛,冷军却以其超级写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2007年,冷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画了一幅震惊中国美术史的肖像画《小罗》,这幅作品在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览中获得画院奖。该作品真正达到了“细腻而不腻,逼真而非真”的大师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