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件辟邪水丞采用整块翡翠为原料,所选用的翡翠石料质地坚密,呈半透明,通体现均匀的浅水绿色,局部带有黄翡巧色。选材巨大,几乎没有杂质和绺裂,即便是现在来讲也是极为奢侈难得的。
关于翡翠一般认为到了晚清才开始使用,其实大约在清代雍正年间翡翠作为地方贡品已进入清宫内廷,而根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载,翡翠因其美丽和稀有,在乾隆早期到中晚期的短短五六十年间就从鲜为人知的一般玉材一跃成为价值超过和阗美玉的“玉石之王”了。观如今收藏于各处博物馆中的乾隆及嘉庆时期翡翠材质的宫廷摆件及玺印等,无不是制作_极其精美的佳作,足见当时对翡翠材质的重视。
这件辟邪造型生动,形神兼备,外形仿汉,同时又得六朝石雕辟邪之神髓。昂首作伏卧状,背部脊线隆起,长尾上卷高扬;口鼻部突出,腮部圆润,口微闭,唇廓隆起,口角上扬,颔下有须,鼻呈如意云头状;眼窝深陷,眉突出如卧蚕,双目圆凸,目光如炬;卷耳,头顶中部有一角,颈部粗壮,生有鬣鬃;四爪踞地伏卧,脚爪尖部回扣,脚趾及掌背拱起,腿部肌肉强健紧绷,肩胛处有火焰状云纹装饰;身形矫健,全身肌肉线条饱满,圆润流畅,造型既富神性又憨态可掬。周身未雕琢繁杂纹饰,基本光素留白,并保留了一些玉石原本的璞皮质色,目的在于尽显玉材质地温润之美。磨工细致,表面的光润感觉与乾隆及嘉庆时期宫廷玉器雕件相一致,其含蓄内敛的温润之感与晚清玉雕的粗放和生硬的光感大不相同,以翡翠的硬度其打磨一关所下功夫可想而知。更为难得的是其腹部阴刻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其字体及工艺与多件馆藏乾隆玉雕及料器的款识一致,明确地表明了其制作的年代。
辟邪背部中央开有一圆柱形孔槽,可作贮水之用,是为水丞。水丞又称水中丞,通常多称为水盂。它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用于贮砚水,多属扁圆形,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其制作古朴雅致,为文房一重要器具。
试想当年此物置于书案,初晓时分晨露凝结其上,聚于孔中,与其盈盈秋水之色相衬,正是圆了千古帝王“天下升平则甘露降”的夙愿。
回归的御制重器
然而,这件本应被珍藏于皇宫密苑中的宫廷文房陈设重器却于清代末年遗散出宫并散失海外,20世纪初期被当时的美国巨富J.P.Morgan(1837~1913)收藏,并历经其家族先后五代近一个世纪秘藏至今,在1914年编订完成的J.P.Morgan官方资产名录里对此件翡翠辟邪有着明确的记载。它如今的收藏者直接得自于美国马萨诸塞州J.P.Morgan之子J.P.Morgan.Jr.(1867~1943)的曾外孙Walter H.Page.Jr之手。关于这件家族藏品,这位摩根家族的后人是这样回忆的:“它就躺在我的祖母(J.P.Morgan之女Jane nicholas)客厅东墙的书架顶端,当我的祖母在1981年去世之后,它被放置在我父母家中大厅的一个角落,之后作为遗产分给了我,之后就一直放在我家楼上大厅的桌子上……”
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通灵神兽。《小尔雅·广言》中说:“辟,除也。”顾名思义,是人们希望借助它的法力,驱走邪秽,破除不祥。《急就篇》:“射魃辟邪除群凶。”唐颜师古注:“射魃、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据记载,辟邪其形似狮而带翼,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钟纽等物常用辟邪为饰,取其守护避凶之意。今所见最早之辟邪形象的艺术作品上可追溯到汉代,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辟邪的形象变得更加概括抽象,装饰意趣更浓。从现存的石刻及玉雕辟邪可以看出其外形极富曲线美,气韵连贯,昂首挺胸,张嘴吐舌,气宇轩昂。
辟邪的形象自唐代以后较少出现,及至清代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好古,对古玉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痴迷与喜爱,我们可在当时宫廷所藏的数件古玉辟邪身上看到乾隆皇帝亲自授意刻于其上的御制年款及御制诗词,足可见对其的重视和喜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又代玉辟邪,其包浆莹润,曾经深沁熟盘,辟邪的胸前刻有御制诗。其下配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字样,下层刻有与辟邪胸前相同的御制诗,可见其曾为乾隆皇帝的心爱收藏。另一件汉代玉辟邪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其上阴刻“乙巳年乾隆御题”诗。在欣赏与赞美古物的同时,乾隆皇帝也命工匠参照汉魏及南北朝时辟邪神兽的形象制作新的“仿古”器物。
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中的乾、嘉时期玉雕作品中看到类似的形象及造型。
关于翡翠一般认为到了晚清才开始使用,其实大约在清代雍正年间翡翠作为地方贡品已进入清宫内廷,而根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载,翡翠因其美丽和稀有,在乾隆早期到中晚期的短短五六十年间就从鲜为人知的一般玉材一跃成为价值超过和阗美玉的“玉石之王”了。观如今收藏于各处博物馆中的乾隆及嘉庆时期翡翠材质的宫廷摆件及玺印等,无不是制作_极其精美的佳作,足见当时对翡翠材质的重视。
这件辟邪造型生动,形神兼备,外形仿汉,同时又得六朝石雕辟邪之神髓。昂首作伏卧状,背部脊线隆起,长尾上卷高扬;口鼻部突出,腮部圆润,口微闭,唇廓隆起,口角上扬,颔下有须,鼻呈如意云头状;眼窝深陷,眉突出如卧蚕,双目圆凸,目光如炬;卷耳,头顶中部有一角,颈部粗壮,生有鬣鬃;四爪踞地伏卧,脚爪尖部回扣,脚趾及掌背拱起,腿部肌肉强健紧绷,肩胛处有火焰状云纹装饰;身形矫健,全身肌肉线条饱满,圆润流畅,造型既富神性又憨态可掬。周身未雕琢繁杂纹饰,基本光素留白,并保留了一些玉石原本的璞皮质色,目的在于尽显玉材质地温润之美。磨工细致,表面的光润感觉与乾隆及嘉庆时期宫廷玉器雕件相一致,其含蓄内敛的温润之感与晚清玉雕的粗放和生硬的光感大不相同,以翡翠的硬度其打磨一关所下功夫可想而知。更为难得的是其腹部阴刻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其字体及工艺与多件馆藏乾隆玉雕及料器的款识一致,明确地表明了其制作的年代。
辟邪背部中央开有一圆柱形孔槽,可作贮水之用,是为水丞。水丞又称水中丞,通常多称为水盂。它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用于贮砚水,多属扁圆形,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其制作古朴雅致,为文房一重要器具。
试想当年此物置于书案,初晓时分晨露凝结其上,聚于孔中,与其盈盈秋水之色相衬,正是圆了千古帝王“天下升平则甘露降”的夙愿。
回归的御制重器
然而,这件本应被珍藏于皇宫密苑中的宫廷文房陈设重器却于清代末年遗散出宫并散失海外,20世纪初期被当时的美国巨富J.P.Morgan(1837~1913)收藏,并历经其家族先后五代近一个世纪秘藏至今,在1914年编订完成的J.P.Morgan官方资产名录里对此件翡翠辟邪有着明确的记载。它如今的收藏者直接得自于美国马萨诸塞州J.P.Morgan之子J.P.Morgan.Jr.(1867~1943)的曾外孙Walter H.Page.Jr之手。关于这件家族藏品,这位摩根家族的后人是这样回忆的:“它就躺在我的祖母(J.P.Morgan之女Jane nicholas)客厅东墙的书架顶端,当我的祖母在1981年去世之后,它被放置在我父母家中大厅的一个角落,之后作为遗产分给了我,之后就一直放在我家楼上大厅的桌子上……”
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通灵神兽。《小尔雅·广言》中说:“辟,除也。”顾名思义,是人们希望借助它的法力,驱走邪秽,破除不祥。《急就篇》:“射魃辟邪除群凶。”唐颜师古注:“射魃、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据记载,辟邪其形似狮而带翼,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钟纽等物常用辟邪为饰,取其守护避凶之意。今所见最早之辟邪形象的艺术作品上可追溯到汉代,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辟邪的形象变得更加概括抽象,装饰意趣更浓。从现存的石刻及玉雕辟邪可以看出其外形极富曲线美,气韵连贯,昂首挺胸,张嘴吐舌,气宇轩昂。
辟邪的形象自唐代以后较少出现,及至清代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好古,对古玉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痴迷与喜爱,我们可在当时宫廷所藏的数件古玉辟邪身上看到乾隆皇帝亲自授意刻于其上的御制年款及御制诗词,足可见对其的重视和喜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又代玉辟邪,其包浆莹润,曾经深沁熟盘,辟邪的胸前刻有御制诗。其下配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字样,下层刻有与辟邪胸前相同的御制诗,可见其曾为乾隆皇帝的心爱收藏。另一件汉代玉辟邪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其上阴刻“乙巳年乾隆御题”诗。在欣赏与赞美古物的同时,乾隆皇帝也命工匠参照汉魏及南北朝时辟邪神兽的形象制作新的“仿古”器物。
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中的乾、嘉时期玉雕作品中看到类似的形象及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