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随笔因为甩掉了条条框框的附加条件,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发挥余地,他们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从多方面呈现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且能透过生活的面纱,揭示出它的本质。这种作文训练形式几乎得到语文老师的一致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却越来越发现,学生写随笔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甚至个别同学的随笔达到让人惊叹的程度,但他们写出来的命题作文却依旧不容乐观。
对学生课外随笔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探索出沟通随笔和命题作文的方法,把课外随笔引向命题作文之路,是使学生在命题作文方面得以突破的重要途径。
一.随笔数量“日记”化
要想学生的作文发生质的飞跃,必须平时有大量的写作练习,需要以写促写,因为没有一定的作文量,必然缺乏“手感”,临考时变相挤牙膏或者所选素材、所写内容千人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随笔写作必须经常化,最好能够达到“日记”的程度。
为了提高学生写随笔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尝试魏书生先生的“无限积分制作文批改法”。他批改日记的方法是,一周批改一次,积分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写满一页积50分,坚持一天一篇日记另奖励200分,超额部分每篇奖励100分,另视日记质量高低积≤100分,书写认真积50分。累计得分为本周日记成绩。当然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完全照搬,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取舍与改变。
二.评语心灵鸡汤式
课外随笔也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批改,需要评价,我们老师在批改命题作文的时候通常是从内容到表达方式,再到行文结构,指出学生的不足,所以写出来的评语也往往僵化、死板且千人一面,而这恐怕也是同学不喜欢写作文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在批改随笔时可以换一个路子,换一个风格,采用心灵鸡汤式。我在批改随笔时常使用比如“人生的高度从此刻开始积累”、“感人至深的情感,希望你永葆这颗感恩之心”、“从字里行间,我也闻到了这种味道”、“高二,不学的是傻子;高三,傻子才不学”、“梦想正一步步向你逼所,只为你的执着”这一类的语句。这种评语能够慰藉一些人的心灵,填补一些人的文化空白,满足一些人的情感追求,能够给他们送去一碗类似哲人思考的心灵鸡汤。三点一线的生活、紧张的节奏、大量的作业使得学生普遍缺少交流的机会,或缺少体验,这种心灵鸡汤式评语恰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种空白。正因如此,有许多同学将随笔变成了与老师交流的“蹊径”,并且乐此不彼,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在这种“乐此不彼”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随笔评论规范化
课外随笔在我们老师看来,不仅仅是一次次心灵的放飞,它有着更为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最终走向课内的命题作文。随笔虽然篇幅短小,但要像麻雀那样,五脏俱全;它形式虽多样,但不能写成“四不像”,要符合文体的基本要求。为了使随笔最终促成课内命题作文能力的提高,我们在随笔课上,在对同学推荐优秀的随笔作品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评论的规范化。
1.思想内容能反映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
文章反映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也是作者“思想与人格”的表现。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文章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评论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抑或是作者本人,但对任何一篇文章的评论都不可缺少对思想内容的评价。要关注它是否反映了同学们当前的生活,是否抒了真情,说了真话,是否表达了当代中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真切想法。这是评价一篇文章优劣的硬性指标。
2.表达方式符合文体特点
述说人物的活动、经历或事情的经过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对人物、景物等进行形象化的描述,使读者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面、如闻其声的感受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举出理由或事实对人或事发表主张或见解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成因、原理、用途等进行解说的表达方式,是“说明”。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等感情的表达方式是“抒情”。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我们称为记叙文,以说明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称为说明文,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叫议论文。课外随笔是一种不限时间、不限内容、不拘形式的作文方式,但形式上的自由不是指可以天马行空,无所拘束,同一篇文章可以不论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乱写一气。现在大多数高考作文对文体要求都是自选文体。命题作文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考生选定了写记叙文就要写得像记叙文,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而不能写成“四不像”。
所以我们在对学生随笔点评时,要有意识地突出它的文体意识。
3.语言形式富有个性
语言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那么作为心理的外部表现的语言也应该是色彩斑斓的,可是我们同学中的作文语言怎么样呢?陈词滥调、故作深沉、空洞无物几乎成为我们同学作文的整体面目,鲜有灵动活泼的个性化语言。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是个性化的语言呢?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是脱离了大众化的话语范式,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到语气语调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的语言。它是内部心理的外化,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如果能对偶尔出现的闪光点加以点评,并加以强化性的表扬,那么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4.表达技巧的灵活运用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所谓“技巧”,就是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使用的各种方法(也可以说是手段)。“技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存在于文章形成的方方面面,一篇文章写出来,也必然会是一些方法的具体运用,都是有一定“技巧”的,它是语言文字传输信息表示思想、情感的方法、技巧,涉及包括语法、修辞在内的选词造句、连句成段、谋篇布局等各个方面。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表达技巧的灵活使用,不但有利于文章思想内容的传达,让读者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而且能为文章增色添彩,让读者有赏心悦目的美的体验,从而更能取悦于阅卷老师。
所以对学生随笔中表达技巧的有效运用,进行有意识的强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随笔修改作文化
随笔的特点在一个“随”字上,内容、形式、写作时间、篇幅都不受限制,和命题作文大不相同;所以为了使随笔更好地与命题作文沟通起来,我们还要对随笔进行一定的加工。
我们不可能要求把每篇随笔都改成规范的文章,但如果完全放任自流,显然会使我们随笔作文与命题作文分离,从而使随笔训练失去大部分意义。这也是当前我们许多老师随笔作文训练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
使我们的随笔修改作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这里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先贤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颜之推认为“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朱熹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王梦奎教授认为“好文章的要求,是正确的健康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形式统一”。从古代先贤到当代权威,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一篇好的文章是文与道,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对随笔进行修改时,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内容和形式是两个很笼统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高考要求来进行细化,如内容上,我们可以要求“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形式上,我们可以要求“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对于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向“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上努力。
韦余粉,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王 玲
对学生课外随笔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探索出沟通随笔和命题作文的方法,把课外随笔引向命题作文之路,是使学生在命题作文方面得以突破的重要途径。
一.随笔数量“日记”化
要想学生的作文发生质的飞跃,必须平时有大量的写作练习,需要以写促写,因为没有一定的作文量,必然缺乏“手感”,临考时变相挤牙膏或者所选素材、所写内容千人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随笔写作必须经常化,最好能够达到“日记”的程度。
为了提高学生写随笔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尝试魏书生先生的“无限积分制作文批改法”。他批改日记的方法是,一周批改一次,积分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写满一页积50分,坚持一天一篇日记另奖励200分,超额部分每篇奖励100分,另视日记质量高低积≤100分,书写认真积50分。累计得分为本周日记成绩。当然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完全照搬,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取舍与改变。
二.评语心灵鸡汤式
课外随笔也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批改,需要评价,我们老师在批改命题作文的时候通常是从内容到表达方式,再到行文结构,指出学生的不足,所以写出来的评语也往往僵化、死板且千人一面,而这恐怕也是同学不喜欢写作文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在批改随笔时可以换一个路子,换一个风格,采用心灵鸡汤式。我在批改随笔时常使用比如“人生的高度从此刻开始积累”、“感人至深的情感,希望你永葆这颗感恩之心”、“从字里行间,我也闻到了这种味道”、“高二,不学的是傻子;高三,傻子才不学”、“梦想正一步步向你逼所,只为你的执着”这一类的语句。这种评语能够慰藉一些人的心灵,填补一些人的文化空白,满足一些人的情感追求,能够给他们送去一碗类似哲人思考的心灵鸡汤。三点一线的生活、紧张的节奏、大量的作业使得学生普遍缺少交流的机会,或缺少体验,这种心灵鸡汤式评语恰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种空白。正因如此,有许多同学将随笔变成了与老师交流的“蹊径”,并且乐此不彼,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在这种“乐此不彼”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随笔评论规范化
课外随笔在我们老师看来,不仅仅是一次次心灵的放飞,它有着更为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最终走向课内的命题作文。随笔虽然篇幅短小,但要像麻雀那样,五脏俱全;它形式虽多样,但不能写成“四不像”,要符合文体的基本要求。为了使随笔最终促成课内命题作文能力的提高,我们在随笔课上,在对同学推荐优秀的随笔作品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评论的规范化。
1.思想内容能反映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
文章反映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也是作者“思想与人格”的表现。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文章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评论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抑或是作者本人,但对任何一篇文章的评论都不可缺少对思想内容的评价。要关注它是否反映了同学们当前的生活,是否抒了真情,说了真话,是否表达了当代中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真切想法。这是评价一篇文章优劣的硬性指标。
2.表达方式符合文体特点
述说人物的活动、经历或事情的经过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对人物、景物等进行形象化的描述,使读者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面、如闻其声的感受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举出理由或事实对人或事发表主张或见解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成因、原理、用途等进行解说的表达方式,是“说明”。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等感情的表达方式是“抒情”。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我们称为记叙文,以说明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称为说明文,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叫议论文。课外随笔是一种不限时间、不限内容、不拘形式的作文方式,但形式上的自由不是指可以天马行空,无所拘束,同一篇文章可以不论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乱写一气。现在大多数高考作文对文体要求都是自选文体。命题作文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考生选定了写记叙文就要写得像记叙文,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而不能写成“四不像”。
所以我们在对学生随笔点评时,要有意识地突出它的文体意识。
3.语言形式富有个性
语言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那么作为心理的外部表现的语言也应该是色彩斑斓的,可是我们同学中的作文语言怎么样呢?陈词滥调、故作深沉、空洞无物几乎成为我们同学作文的整体面目,鲜有灵动活泼的个性化语言。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是个性化的语言呢?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是脱离了大众化的话语范式,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到语气语调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的语言。它是内部心理的外化,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如果能对偶尔出现的闪光点加以点评,并加以强化性的表扬,那么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4.表达技巧的灵活运用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所谓“技巧”,就是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使用的各种方法(也可以说是手段)。“技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存在于文章形成的方方面面,一篇文章写出来,也必然会是一些方法的具体运用,都是有一定“技巧”的,它是语言文字传输信息表示思想、情感的方法、技巧,涉及包括语法、修辞在内的选词造句、连句成段、谋篇布局等各个方面。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表达技巧的灵活使用,不但有利于文章思想内容的传达,让读者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而且能为文章增色添彩,让读者有赏心悦目的美的体验,从而更能取悦于阅卷老师。
所以对学生随笔中表达技巧的有效运用,进行有意识的强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随笔修改作文化
随笔的特点在一个“随”字上,内容、形式、写作时间、篇幅都不受限制,和命题作文大不相同;所以为了使随笔更好地与命题作文沟通起来,我们还要对随笔进行一定的加工。
我们不可能要求把每篇随笔都改成规范的文章,但如果完全放任自流,显然会使我们随笔作文与命题作文分离,从而使随笔训练失去大部分意义。这也是当前我们许多老师随笔作文训练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
使我们的随笔修改作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这里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先贤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颜之推认为“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朱熹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王梦奎教授认为“好文章的要求,是正确的健康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形式统一”。从古代先贤到当代权威,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一篇好的文章是文与道,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对随笔进行修改时,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内容和形式是两个很笼统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高考要求来进行细化,如内容上,我们可以要求“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形式上,我们可以要求“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对于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向“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上努力。
韦余粉,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