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二为一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9世纪的艾米莉·勃朗特有着许多相互矛盾,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性情。这个个性独特的女子在代表作《呼啸山庄》中描绘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的另类爱情,那是一种你即我我即你的、灵魂高度契合的感情。这样的两个主角身上有着作者双面性情的影子。在某种程度上说,《呼啸山庄》是作者艾米莉双面性情统一、集合的外化。同时,读者也在《呼啸山庄》的阅读中完成了平俗现实生活与激情历险阅读的融合。
  关键词: 双面性情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一
  1847年,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与其姐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其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几乎同时化名出版,然而当时只有《简·爱》获得了成功,人们对《呼啸山庄》并不认可,反应冷漠,既无褒扬,又无贬斥。因为这部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作品在当时有点太超前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已习惯了温和的传统小说,一时无法接受《呼啸山庄》中那奔腾的情感、不羁的思想、独特的人物,这对他们的接受能力而言是一种过于强烈和陌生的冲击。但正如司汤达所说,真正伟大的作品在时间河流的冲刷下终不会被湮没的,《呼啸山庄》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作者艾米莉也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呼啸山庄》在半个世纪后的19世纪末期重新引起了文学批评界、创作界的注意,且得到了多数学者、评论家的肯定和高度赞扬,如当时英国著名评论家阿查·史文朋、比利时著名作家梅特林克、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都从不同角度对此书予以了高评。此后各种评说纷纭呈现,目前国内对《呼啸山庄》的重视与评论的热潮有增无减,人们从各个角度以不同的视角评析着小说的各个方面,人物、内容、情感、作者等面面俱到。在这种评论视野下,我从作品与作者关系、文学创作对作者心理疏导作用的角度谈谈对《呼啸山庄》中的爱情的见解。
  二
  艾米莉于1818年7月出生于英国外省约克郡的桑顿,她三岁时母亲去世,继而大姐、二姐也相继去世。从此,艾米莉、姐姐夏绿蒂、妹妹安妮、哥哥勃兰威尔与忠于职守的牧师父亲及照料他们生活的姨母一直生活在约克郡荒原的家中。姨母严谨持重的卫理公会作风使她从不过分亲近孩子们,父亲虽疼爱他们,但他孤僻、落落寡合的性格和诗人的天性让他对孩子们总是放任自流。孩子们虽然在乡村的家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却颇愉快,因为他们可自由地亲近布满石楠丛的大自然,无约束地随意编造自己的文学王国。这姐弟四人虽性格各异,但都颇具文学才华。夏绿蒂虽相貌平平、生性腼腆却略懂交际;安妮温柔秀丽、从不张扬,同她的作品一样;唯一的男孩勃兰威尔才智虽高,却脆弱、娇纵、蛮横,在姐弟中艾米莉是最独特的一个。
  艾米莉一生虽只度过了短短的二十九个春秋,却写了很多很不错的文学作品,包括一些诗和小说,但《呼啸山庄》才是她在文学史上的最大成功和贡献。艾米莉一生与外界社会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只有1833年同夏绿蒂一道在布鲁塞尔留学过很短的一段时间,1838年在哈利法克斯附近的一所女子学校做了几个月的教师。但终因不能忍受需要不断与陌生人打交道、参与各种社交的生活而放弃,逃回约克郡的家里,在家中度过了她短促、紧张、超凡脱俗的一生。因而在她的小说里,几乎看不到十九世纪英国中产阶级虽绚烂多姿但喧嚣忙乱、缺少诗意的世界。外界的风云及传统的道德偏见、好恶对她及其创作的影响极小,她从没有像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些作家那样为讨好、靠拢社会主流而写作,只是凭借她天才的想象,以她所居住的那方土地上的严峻人们和她本人更严峻的亲属做蓝本描绘头脑里虚幻而真实的人生。
  三
  《呼啸山庄》以希斯克历夫和凯瑟琳那激烈的,甚至是残暴的、可吞噬生命的但也是永恒的、独一无二的恋情贯穿始终。他们之间的爱不是普通人风花雪月的浪漫、花前月下的温柔、千里共婵娟的恩爱,也并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而是一种迥异灵魂间的相互渴求,一种对合二为一、一体本源的生活底层的呼唤。正如凯瑟琳向耐莉诉说的一样:“我没法跟你说清楚,可是你,每一个人,总有这么一个观念吧:在你自个儿之外,你还有一个你——应该还有一个你。天把我造了出来干什么呢,假使我这人是尽在我这一身了?我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大苦恼就是希斯克历夫的苦恼,他的每一个苦恼,从刚开头,我就觉察、切身感受到了。我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他一切都毁灭了,独有他留下来,我依然还是我。假使其他一切都留下来,独有他给毁灭,那整个宇宙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再不是它的一部分了。……我就是希斯克历夫!他时时刻刻在我的心头——并不是作为一种欢乐就像我不能老是我自个儿的欢乐一般,而是因为他就是我自身的存在。”[3]P89-90
  再看凯瑟琳病重时,希斯克历夫曾在爱与狂乱中喊道:“贫贱、耻辱、死亡——不管上帝还是恶魔怎样折磨人,可别想把我们俩拆开!”[2]P180在希斯克历夫得知凯瑟琳去世后,他带着可怕的激动喊着:“我不能丢了我的生命而活着呀!我不能丢了我的灵魂而活着!”[3]P188希斯克历夫临死前与耐莉的谈话中说:“我跟你说,我快要到达我的天堂了,别人的天堂,在我眼里一无价值,我一点儿也不稀罕。”[4]P371
  在这些表白性的激情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已远离且超越了普通的性爱、情爱,也不同于罗切斯特和简的心灵相吸之爱,他们两个人好像原本就是一个人、是一体的,却不幸地被造物主戏弄,被分裂成为分离的男女两性个体,于是在他们两个人的世界里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任何单独的自我只是一部分自己,是不完全的、不完美的。但两人又不能根据尘世的伦理框架和情感好恶,通过婚姻融合为一体,因为自我和自我是无法在两性的世俗情爱中完成结合的。作者只好让凯瑟琳的鬼魂历经二十年的流浪、呼唤后,召回了希斯克历夫的灵魂,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合一。
  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各自对对方的爱和需求其实是对本身之外另一个隐蔽自我的渴望。他们的互相寻求也符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的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这一理论。男女合一、阴阳合一的爱是人类男女对生命合一性完整状态的渴望,人们试图在寻求互补性异性爱中实现对自己的补足、圆满和升华。   世界万物都是有阴有阳的,阴阳合一才是完整的,才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人类也不例外,人类有男有女,而男女本是一个事物即人的两面,男女合一才是完整。男女本为同体,夏娃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女人只有回归男人才是完整的。但女性又承担了生儿育女的重任,男人只有与女人合为一体,才是真正的回归。因此,男女合一是人的本真状态,合一性归属是人的初源性需要。
  相爱的男女、婚姻中的男女互为对方的世界,任何一方逃离或失去,都会令完整的世界残缺,会使另一方丧失向生命最初回归的对象所在。爱的极端就是恨,就是无情的报复。《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叛离,令刚硬、执拗的希斯克历夫像魔鬼般疯狂地折磨他人,同时也摧残着自己。因为他失去的不仅是爱人,而且是自己的一半躯体和灵魂,是自己内心潜伏的热情和善良,他已不再是一个完整的自己了。他恨凯瑟琳,但可以饶恕她——自己的另一半,但对那些他认为是害了凯瑟琳、夺走凯瑟琳的人,希斯克历夫说:“我又怎么能够饶恕他?”[5]P150灵魂归属的掠夺是不可宽恕的。
  四
  如此人物和情感的塑造者、描绘者竟只是一个生活在未开垦偏远地区的、土生土长的荒原姑娘,艾米莉仅凭想象和接触过的周围的人是不易在小说中演绎出如此撼人心魄的、涤荡一切的激情和独具魅力的特色人物的。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实际上渗透着作者的两个自我,是艾米莉双面人格的分别体现。希斯克历夫和凯瑟琳的相互渴求和召唤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本身矛盾自我希求融合为一的体现。
  表面上和在他人的印象里艾米莉是个天生不大合群,喜欢离群独处的姑娘。但这个沉默寡言的、喜独来独往的平凡女子却有着许多相互矛盾的双面性情。一方面,她十分羞怯,腼腆,一见到生人就逃离开去,但对一些相熟的姑娘们却友好、热情、亲切、和蔼,能与她们愉快和谐地相处,另一方面她冷漠、高傲、任性、固执、不宽容,又能任劳任怨、尽职尽责、虔诚,对自己所爱的一切温存体贴、耐心;一方面,她外表亭亭玉立、纤弱柔美,可一些行为却非常有男人气。夏绿蒂曾与她的教师——埃热先生说,艾米莉虽天资聪慧,可固执、自我为中心。埃热先生也说她应该是个男人才对,“她那坚强的一意孤行的意志,永不会因遇到反对或困难而畏缩,她永远不会退让,除非以生命相抵”[6]P396,另一方面她行动上拘谨忸怩、羞怯异常,思想上却独立不羁,情感上却丰富细腻。似乎她整个人生黯淡无光、空虚凄凉,但她自我内心却丰富多彩、别有天地。
  有人说艾米莉是个精神上的两性人,这个奇异、神秘、朦胧的女子正是凭着她沉郁而不开朗、强烈而不欢快、独具气质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把自我的两面性完全体现在了她那唯一的天才小说中。在这个想象的、较少涉现代文明气息的故事里,她释放出了自己全部的奇异想象和独特思考的魔力。小说中既有她对自我两面性和谐融为一体的渴望,又有对理想的、超凡脱俗爱情的幻想。通过虚设的人物、情节,她构筑了自我想象中完美的人生,达到了一种心灵的安宁,避免了乖张、冲突的自我走向分裂、毁灭。但这虚幻的满足并没抵抗住纠缠勃朗特家族的病魔,她于1948年2月撒手单调的俗世进入了自我的天堂。
  不论艾米莉创作《呼啸山庄》是出于何种初衷,但这部天才小说却在后人那找到了栖息处,一方面在平俗琐屑的现实世界里,多数人生活得平淡有余,激情不足,但任何一个人都有矛盾的两面,她在满足于平凡安谧的幸福的同时,又渴望着激情的挑战与历险,《呼啸山庄》就给了人们这样一种文学的、虚幻的满足。另一方面,任何人——不仅是艾米莉——都是或隐或显的精神的两性人,就如上帝所造的人类始祖亚当、夏娃一样,二者本是一体的,任何一个男、女都有着潜在的两性因素,而正是这矛盾、冲突的两性因素的共存才使他(她)需要找到另一个与现实角色相反的异性自我,这一点可能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但《呼啸山庄》却无意中给了人们精神上寻求另一个自我的满足,自我在现实中受到的挫折在这里得到了治愈。因而《呼啸山庄》才使普通大众读者在说不出所以然时,却仍被其震动,仍发自内心地喜爱它,因此毛姆即使在说“它是一本很糟的小说”、“它是丑恶的”的同时,也承认“它是一本很好的小说”、“它有它的美”、“它是一本可怕的、令人痛苦的、强有力的、充满激情的书”[6]。
  艾米莉的《呼啸山庄》评说纷纭,但多从创作理论上、艺术成就上加以论说,我认为,从游荡于作品中的自我与无意识接受、喜爱它的众多读者那里,我们可能会找到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2][3][4][5][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6]William Sommerset Maugham,“Emily Bronte and Wuthering Heights”,转引自杨静远编选《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摘 要: 一直以来以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理论家闻名的戴维·洛奇,其实更是一个思想者。他总是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并在自己的小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应对这些冲突的方法即融合。  关键词: 戴维·洛奇 冲突 融合 思考    戴维·洛奇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同时也以文学理论评论家而闻名世界。然而,在这两重身份的光环的照耀下,人们忽略了洛奇其实还有着另一面,那就是思想者。至今为止,洛奇已出版了1
一、教学背景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遗址,等等,为历史教学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也能
摘 要: 1996年在美国出版的英文书籍《中国流行》是这样评价郑晓龙的:“他的目光永远放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明天上面。”而从参与策划《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到执导《北京人在纽约》、《金婚》、《后宫·甄嬛传》等热播电视剧,郑晓龙一直在用作品印证这一评价。本文希望通过对于郑晓龙导演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北京人在纽约》以及在21世纪初热播的《后宫·甄嬛传》两部作品中对于原著作品改编的研
摘 要: 托妮·莫里森作为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为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名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努力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黑人女性在她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她迄今为止的七部作品都是以黑人女性作为主人公,并通过她们表达出长久以来被忽略的黑人女性的心声。她在作品中把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
摘 要: 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常常用于政治性语篇的解析。本文采用了这一语篇理论和方法,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回应卡扎菲被杀的演讲展开批评性分析,从而寻找出这篇演讲中掩饰权力非平衡性的途径,揭示国家权力是如何运用语言帮助达到政治目的的。  关键词: 批评性语篇分析 演讲 权力非平衡性  语言是构成语篇的基本要素,构成语篇的语言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同时它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也直接
摘 要: 关于新诗发生及意义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既定的成果,而值得关注的并非只有对新诗发生及其意义的评判本身,还有研究者们如何得出这一评判的思维方法、逻辑推演,以及其背后所能带给新诗研究者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的启示,而姜涛、郑敏的新诗研究正能带来这种启示。  关键词: 新诗 发生 意义 姜涛 郑敏  关于新诗的发生及意义的讨论,经常围绕某些核心的问题,如新诗究竟是对古典诗歌的传承还是断裂,能否以传统
摘 要: 培养语文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应通过在教学中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独特体验”,陶冶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语用和创新等各种能力。   关键词: 情境 电视诗歌散文 创新 体验 语文能力    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背景。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教师创设特定的
摘 要: 从19世纪末开始的国画变革,由于将文人画视为“革命”对象,而使今天的国画面临极其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造成国画遭国人厌弃,一方面造成在世界上中国画对西方绘画的无法抗衡局面。为什么一朵本来独树一帜的世界艺术奇葩会在今天凋谢了呢?中国画如何发展才能真正雄起呢?本文尝试着从厘清中国画的典型代表——文人画——的本源价值入手,以寻找中国画重新振兴的途径,希望中国画能重新成为不再以表现技法而是真正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黄崖教案前后太谷学派与当局的关系,讨论了太谷学派对官场的态度和学派思想转变的主客观原因,探讨了民间团体对当局的态度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太谷学派 黄崖教案 民间团体 官场 关系    黄崖教案是太谷学派第二代传人张积中在山东黄崖山聚众讲学居住,受到当局围剿,死伤数千人,致太谷学派北宗一支几乎荡然无存的惨案。黄崖教案是太谷学派与
摘 要: 早在1950年,E.H.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艺术家绝不能画其所见。艺术作品中的肖像画是对人的状态和气质的表现,作品中对人物的肖像应有一种深刻的“认识的”理解力,而不应承载太多的“视觉的”因素,它是沉默的。即关于“视觉的”和“认识的”两个概念的区分。  关键词: 绘画 肖像 表情 本质 偶然    “艺术图像并非非得客观真实才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