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莞市茶山京华学校 广东 东莞 523000)
【中图分类号】G622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是改革中最有特色的概念。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数学思维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多年来,我着力从想创新、愿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氛围,尊重学生,萌发创新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氛围
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等等;常常“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朋友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形成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每当我们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的意见时,可以用一句“我真荣幸,我和XX同学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老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2、尊重学生个性、开放思维,诱发创新意识
勇于标新立异、别开生面,有新颖独特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而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联系密不可分,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等于给学生的智慧插上了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千万不要扼杀为学生的不同想法,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自由平等,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设计一些富有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去想,充分开放他们的思维,诱发其创新意识。
3、张扬学生个性,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世界上许许多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判断问题,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见解。同时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使其创新欲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愿意创新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盖房子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有了这样的动力,学生就会大胆地去想,认真地思考。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1、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以奇引趣,促使学生乐学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拿出一根绳子问:“只用这条绳子,不用其他工具你能测出学校足球场跑道的有多长吗?”一个简单既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很多,自发产生一种探索数学的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2、根据学生好思的特点,以凝引趣,促使学生乐学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后,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现在有一个圆柱容器装了一些水,旁边放了一个不规则的铁块,你能所学的知识求出铁块的体积吗?全体同学起初楞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终于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增强意识,注重实践,勇于创新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学习活泼有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了思维。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多种操作形式,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学生更容易地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也易于智慧火花的产生,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萌发。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让学生动手剪拼,并要求组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同学们通过剪拼,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操作让学生获得亲手操作实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注重指导,激励成功,学会创新
每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成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得到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鼓励,帮助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加上教师语言鲜明的评价,使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同时适当加以指导,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提升学生创新的能力。
总之,教学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尤其是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方法,对学生而言,课堂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数学思维和方法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的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将各种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适时适度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自己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学生素质时代。
【中图分类号】G622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是改革中最有特色的概念。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数学思维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多年来,我着力从想创新、愿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氛围,尊重学生,萌发创新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氛围
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等等;常常“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朋友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形成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每当我们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的意见时,可以用一句“我真荣幸,我和XX同学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老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2、尊重学生个性、开放思维,诱发创新意识
勇于标新立异、别开生面,有新颖独特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而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联系密不可分,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等于给学生的智慧插上了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千万不要扼杀为学生的不同想法,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自由平等,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设计一些富有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去想,充分开放他们的思维,诱发其创新意识。
3、张扬学生个性,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世界上许许多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判断问题,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见解。同时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使其创新欲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愿意创新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盖房子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有了这样的动力,学生就会大胆地去想,认真地思考。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1、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以奇引趣,促使学生乐学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拿出一根绳子问:“只用这条绳子,不用其他工具你能测出学校足球场跑道的有多长吗?”一个简单既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很多,自发产生一种探索数学的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2、根据学生好思的特点,以凝引趣,促使学生乐学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后,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现在有一个圆柱容器装了一些水,旁边放了一个不规则的铁块,你能所学的知识求出铁块的体积吗?全体同学起初楞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终于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增强意识,注重实践,勇于创新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学习活泼有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了思维。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多种操作形式,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学生更容易地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也易于智慧火花的产生,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萌发。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让学生动手剪拼,并要求组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同学们通过剪拼,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操作让学生获得亲手操作实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注重指导,激励成功,学会创新
每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成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得到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鼓励,帮助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加上教师语言鲜明的评价,使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同时适当加以指导,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提升学生创新的能力。
总之,教学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尤其是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方法,对学生而言,课堂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数学思维和方法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的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将各种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适时适度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自己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学生素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