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穷人住高楼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已迈进发达国家门槛的瑞士,对保留木屋情有独钟。这些木屋的主人,你千万别以为是穷人,他们说不定就是一个农场主。城里有钱人也喜欢在乡下盖座木制别墅。在瑞士,即使是真正的农民,他们的年收入也会比上班的工薪族要高得多。他们不是盖不起砖瓦结构的楼,而是对木制建筑有一种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热衷保护百年以上木屋
  
   木屋是瑞士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且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不同,反映着早期瑞士人的传统生活原貌。目前,瑞士各州都对百年以上的木屋登记造册,有保留价值的被完整地拆迁到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一两个世纪前的面包房、草药作坊、钟表作坊以及打铁炉、水锯等都得到“原汁原味”的保留。因为瑞士人知道,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相比,瑞士聯邦只有700多年的历史,而文物古迹是传承历史的纽带,文物不能再生,不能因为“现代化进程”而阻断历史。
   过去,瑞士人对文物古迹遗址进行个别保护,而现在是保护整个街区和整座城镇。联邦政府还对土地使用作出严格规定,严格区分民宅建筑用地、工业和商业用地及农业用地范畴,并对在文物古迹附近的建筑作出“不能影响和破坏文物古迹整体观赏效果”的明确法律规定。
  
  富人住木屋,穷人住高楼
  
  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国家之一,但是瑞士的现代化不与高楼相提并论。瑞士人的住宅有个特点:房舍的高矮与身份和收入有直接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恰恰与我们相反。瑞士的有钱人愿意在城郊、农村或在山上购买私人住宅,一般为两三层,带花园和车库。收入偏低、刚刚独立的年轻人和外来移民一般住在价格相对便宜的高层建筑里。身家富有的标志不是住多大面积的楼房,而是在郊外或乡下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木制小楼。瑞士人不喜欢高层建筑,主要是觉得在高楼大厦中生活缺乏情趣,无法与自然沟通。
  瑞士曾是一个农业国,所以,木屋最先都是瑞士山民和牧民在山上搭建的。早年,阿尔卑斯山区农牧民有一半时间住在山上。他们因地制宜,利用山上的木材盖起简易的居所,以石头或木桩作地基,用木材搭建,屋顶呈人字形,主要是分散冬天积雪对屋顶的压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达,瑞士人已不再需要在山上简陋的木屋里生活,但是在谷地和平坦的地区,瑞士人仍喜欢按照小木屋的模式盖房子,在自家花园种花植草,自己动手收拾房舍,既锻炼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这是他们主要的乐趣。
  瑞士人不但将木屋内外装饰得古色古香,还喜欢用鲜花将木屋装饰得绚丽多彩。他们在门口和窗台摆上鲜花,有些木屋与栽满鲜花和绿色植物的院落浑然一体,给人返璞归真的感觉。这恐怕是瑞士人迷恋小木屋的原因所在,因为高楼大厦是绝对做不到的。
其他文献
日常之物,虽然每日里都能眼见、手触,但有时并不能叫人相信它的真实。这些令人头晕目眩的东西,本身无所谓好坏、善恶,只不过凑巧拨动了心灵的琴弦。每个人都可以分享真正的善,不叫其它的尘埃蒙垢自己的心灵。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便可永享欢乐。  人不会放弃确定可靠的东西,而去追求不确定的东西,只有愚人才会做出这种愚笨的事。荣誉和财富使人得益,如果眼羡其它的生活状态,就必将使人放下这已到手的名利,面临不确定的选择
期刊
有些事情不是人力可为的,例如几代之间思想上的对接,生活方式的认同。所以,对于父母,如果他们一直与我们并肩前行,我们就把他们当朋友,并可以拿到世界面前夸耀;如果他们落下好远好远,我们就把他们当孩子,并把他们带离孤寂的角落,像他们当初对我们一样,耐心地哄着,宠着。   当我、父亲、我的儿子同桌进餐时,妻子总是在炉子和餐桌间穿梭,没有比这会儿更能感受到人类的传统关系。我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暗示着宇宙的
期刊
海蓝是我年少记忆里,最温情的那抹橘黄。  我犹记得那时我们好到亲如姊妹,不过是12岁刚读初一的小女生,心内那些细小的秘密,却是如秋日的菊花,千丝万缕地,一重重包裹着,将那瘦而敏感的枝茎,压弯了。不肯再讲给父母,只把它们隐匿在心内晦暗的角落。幸亏有了海蓝,在那样孤单无助的青春岁月里,紧握着我的手,在风里默默前行。女孩子之间的好,犹如初恋,带着一丝丝甜蜜的忧伤。我们不仅分享从家里带来的糕点、糖果和彼此
期刊
一大早的,就看到萨那口子小魔女在梳妆台前搔首弄姿。反常即妖,忍不住喝问一声,才知道魔女今天上午要去听汇报,参加汇报的层次都不低,当然要打扮一番喽。  从没听说还有人要向她汇报,难道升官了?  一问,才知道是列席而已。  原来,我在日本所住的小城,和广东佛山是友好城市,今年,双方搞了一个中学生互访的活动,日本方面派出十六名学生到当地学校学习,并于日前返回。回来的日本中学生,需要在市政府向市长和当地教
期刊
从1978年到2007年,30年间个人的身体从古典浪漫主义的秘密花园变成了可以分享的公共资源。裸体是直达一夜成名的特快专列,是最生猛的名利秀场。    1978—1988:裸体解冻,欲脱还羞    1978年,雕塑《猛士》将烈士张志新以裸体形式塑造。  1980年,首都機场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因含有傣族妇女裸体沐浴的部分,曾一度被覆盖。  1981年,全国各美术院校开始可以进行全裸体绘画
期刊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国军接火。  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
期刊
我在剧团多年,丧失人身自由的日子也是从剧团开始,可算得尝遍酸甜苦辣。然而,舞台和艺人始终是吸引我的,这吸引力还很强烈:看了电影《霸王别姬》,自己就想去编个“姬别霸王”;读了小说《青衣》,也想去学着写个中篇。连题目都想好了,叫“男旦”。   过去看戏是享受,是欢乐。而这些自以为享受过的欢乐,现已不复存在。如今所有的文化都是消费,一方面是生活走向审美;另一方面是艺术消亡。当然,我们的舞台仍有演出,演新
期刊
最近,一些国人在出国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引起了口诛笔伐。但是,对于人脑袋中潜意识的一些思维误区,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精神陋习往往比表面上的行为陋习更难以根治!由于长期积累和沉淀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往往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我愿意曝光自己灵魂深处的丑恶,希望能引起同胞們的深思!   1、习惯冷战思维。总是用暧昧和阴暗的心理揣测别人,往坏处思考。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将商业运作中的规则,切换到
期刊
一场暴雨过后,泥石流冲垮了公路——靠山谷一侧的半边路面全塌了。原本就缺乏保养的低等级公路现在成了单行道,长长一溜车被困在路上,进退不得。车里的司机和乘客都带着各自的行李,陆续疏散到附近山坡上和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   被困车队中间有一辆绿色QQ车,从关着的车门里可以看到鲜血滴滴答答流出来。开车的是一名青年男子,车后座上是他妻子和三岁的儿子,她们在另一处的泥石流事故中受重伤,生命垂危。没想到走到半
期刊
北京大学要建高尔夫球练习场,立即引起公共关系危机,最后这一贵族计划不了了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6年10月14日,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宣布:“两个月后,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据说这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其实,这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