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技巧,用情去朗读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i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朗读运用于语文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且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学习并运用文本中优美的句子,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学生感知文字、培养思维、发展情感的重要方式,朗读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自主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地练习。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且方式方法也比较随意,导致学生将课堂朗读视为一种负担。基于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形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授学生朗读技巧,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培养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朗读是小学语文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从而领悟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其次,朗读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知不觉记住优美的句子,从而运用到写作或平时的口语交际中,既提高了作文水平,又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便学生日后进一步发展。
  二、培养朗读能力的方法
  1.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朗读习惯
  朗读能力的提升分为几个阶段,初读阶段的兴趣影响以后的朗读效果,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让朗读变得有趣。首先,可以通过丰富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朗读《春雨的色彩》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扮演小燕子,一组扮演麻雀,一组扮演小黄莺。分组之后让三组同学各选代表朗读,这种良性竞争的阅读形式,唤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让学生切身感受朗读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朗读形式多样化,比如自由选读、小组齐读、男女生轮流读等方式,营造朗读氛围,增加朗读的趣味性。
  其次,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从而让学生更乐于朗读。例如朗读《荷叶圆圆》时,若学生在朗读“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时,为了有更好的朗读效果,做出眨眼睛的动作,教师可就这一细节,对该学生提出表扬。这种正面激励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更有动力,有助于朗读习惯的养成。
  2.加强示范朗读,奠定学生朗读基础
  小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朗读,从朗读情感到朗读技巧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奠定学生朗读的基础,让学生做到规范化朗读。
  对课文示范朗读时,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进入文章情境,从中感受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进而想象到表情,可以视其人,闻其声,从而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比如朗读《陶罐和铁罐》,教师朗读谦虚的陶罐和骄傲的铁罐之间的语言交流时需要用不同的语气。小学生最愿意听故事,教师要让自己成为那个讲故事的人,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知道,朗读需要有情感投入,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在示范朗读时,应当注意自己的吐字和发音,要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比如教师在朗读过程中若是遇到“支柱—自主、诗人—私人”等易混淆的字音时可以重复对比朗读,并讲解二者的区别,保证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平翘舌音、鼻音n和边音l等声母读音,打牢其朗读基础。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提出不丢字、不错字、不添字等要求,保证学生朗读的流畅和准确。因此,朗读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充分地了解,尤其是一些易错字、多音字、断句较难的地方,教师要多做讲解,让学生加强练习,逐渐克服困难,增强朗读信心,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3.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朗读情感
  小学生没有太多的朗读经验,对语言文字感知力不强,因此,常出现生硬、机械式朗读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然会充满感情,取得更好的朗读效果。尤其是一些感情色彩浓厚的文章,比如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先进人物等,由于此类文章内容偏理论化,小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朗读情感。
  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文章中的场景演示出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例如,阅读《秋天的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切合文章内容的视频,然后再让学生朗读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式提问,让学生结合实际,对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展开想象,以此来理解文本。比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出“同学们知道小兴安岭的森林景观是什么样吗?那里是怎么防护的”等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去森林公园看到的场景展开想象,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课文。
  4.注重技巧指导,提升学生朗读效果
  朗读过程中,不仅要求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还要求能正确停顿、区分重音、把握基调、把握节奏,因此,教师要做好朗读技巧的指导。课文朗读中,停顿位置不同,意思就不同,还有课文中有很多长难句,不会停顿,就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课文中有些词语为了强调或突出作者的特殊情感,往往要用重音去朗读。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中,“好好活”表现作者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此处要用重音。其次,每篇文章都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用合适的基调朗读,比如《元日》描写的是喜庆的新年,在朗读时语气要轻快明朗;比如《清明》一文的朗读,就需要情绪低沉,放慢语速。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就充分说明了教授技巧的重要性,因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为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門艺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究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作文不仅是学生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根本,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教师不断探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化  作文训练是对学生综合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教学难点。很少有学生的作文能贴近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单一,也没有观察生活的习惯,写作素材不足,以致在作文中经常出现无从下手,无话可说的情况。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在作文中就能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文章自然就真实且耐人寻味。本文着重从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影响与意义,作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将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实现自我情感的表达,让学生真正地爱上写作。然而,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重视作文技巧、谋篇布局等知识的讲解,为了在考试中拿高分,教师让学生背诵范文,提前将作文开头、结尾、过渡语句设置好了,致使学生作文模式化现象严重,千篇一律,没有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中年级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会根据文中部分内容简单展开想象,并且会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部分生词。小学中年级开始阅读量增大,课文篇幅变长,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在阅读文章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长此以往,很容易对阅读丧失兴趣。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究更新教学方法。本文分析指出提高中年级学生
期刊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对其进行层次的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运用分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分层,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学生看似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也知道写作技巧和作文谋篇布局等,但就是写不
期刊
写作能力是个人综合素养的直接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实际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花大量时间教写作方法和技巧,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一脸茫然,无从下笔。本文分析了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指出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模式没有很大的突破,教师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会叫
期刊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写作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小学写作教学实践中,分段训练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从小学写作教学着手,分析分段训练法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供帮助。  一、小学写作
期刊
“互联网+”大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融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传统初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主体地位不明确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师应该明确学生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微课有着趣味性和生动性的特征,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微课,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本文分析了如何将作文教学和微课相结合,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旨在优化初中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运用微课,丰富素材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必须有食材,写作同样脱离不了素材。如果没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生识字是最基础的环节。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之后的阅读和写作才能顺利进行。汉字有数量多,结构复杂且有同音字、多音字之分等特点,小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因此把微课运用到小学识字分层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将微课巧妙地结合到识字分层教学中,教学质量能大幅度地提高。本文着重阐述在识字分层教学中运用微课的意义以及微课在教学中具体的应用策略,以求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一、识字分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