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需要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去欣赏美,去再造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使语文课本成为学生喜爱的美食,成为师生们合作创新的渠道,促进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美育 托起 翅膀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56-01
翻开语文课本,像打开电视屏幕,把美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像走进美丽的风景区,迎面而来的是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是啊,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语言、人物形象会把我们的眼球深深地吸引,让我们乐在其中,流连忘返。语文课本是一幅美丽的长卷,它要求语文教师要当好导游,与学生一起共同采摘语文长河中美丽的浪花。当读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我们就会同苏轼一起共享月圆,感受亲人团聚的快乐。当读到李煜的《虞美人》时,我们就可体会出李煜当时的失落感,真正领略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份苦愁。读语文课本,或享受美丽的风光,或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在快乐的阅读活动中,让美在我们的心中掀起美丽的涟漪,在师生的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可以说,语文课就是美育课,就是在美的熏陶下,不断地使知识丰富、素质提高、能力增强。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想办法为学生打开美的窗口,进入美的视线,在美的感染中,托起语文课飞翔的翅膀。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把那种北国风光裸露在读者的眼前,现出北国风光的壮阔、博大与庄严。那雪有无边无际的浩瀚,那雪有慷慨淋漓的豪气,那雪有江南雪所没有的浪漫,如果再加上殷红梅“我爱你塞北雪”的歌声,这词的美就会跃然纸上。“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江上下,顿失滔滔。”那种静态使雪变得庄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那种动态让雪变得巍峨。“须晴日,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使雪变得艳丽。每读一次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能咏出诗的风味,读出北国雪的灵魂。
张继的《枫桥夜泊》,读来有味,但美在何处?需要我们去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古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月光、鸟鸣、夜霜、枫叶、钟声等这些东西衬托出作者的“愁”,把无形的愁变成了可观可感的景物,它把一种愁的美与景色的美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读者的心里。只有让学生读出了这种情景交融的意境,我们就升华了这首诗的技术价值。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美,也只能在审美过程中来体现。《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并不美,是一个让人失望的落后农民,但如果细细读来你就可嚼出美来,他不论怎样地穷苦,他依然快乐,就是人家要把他拉去枪毙时,他仍然嘻皮笑脸地挨了子弹,做了个悠闲的笑死鬼。他可怜、可悲、可笑中映射出一种技术美、一种形象美。他就跟孔乙己一样,穿的随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似懂不懂。可怜加上无知,就将这一类人的灵魂刻画得入木三分。孔乙己的腿被人打断了,还是来要酒喝,再后来,就没有他的影子了,可能是死了。而人们把孔乙己只是当做笑料,不同情他,不把他当人看,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情冷落,人的麻木。它的美就表现在这种嘲笑之中。
在教语文课时,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如果能抓住意境的特殊美感来授课,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语文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谁去读都会有留恋往返之感。它将月与水连在一起,与人连在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天地间飞翔,将月夜之美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时时涌来感情的潮水,将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产生了纯净、清幽的意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亮是新的,像在水中洗过一般,月照下的世界是美的,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旬,如同披霜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清丽出尘,美妙朦胧,只有立在江边的人月夜中人才能获得如此的感受。“可怜今夜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写出了游子对思妇的怜爱。“愿逐月华流照君”思妇跨越时空,随月光而去,与游子相会,多么地执着,体现出人情的美,读来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可以说品美就是在提升语文的高度。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有种自然纯朴之美,把劳动归来的情境刻画得十分生动,能体现出诗人悠闲自在的情意。只有领会了这种意境,更可会体现出诗文的美感。
读课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再造美的过程,我们在品尝这些美味中,会产生乐趣,会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快乐学生的心灵,可以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美育 托起 翅膀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56-01
翻开语文课本,像打开电视屏幕,把美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像走进美丽的风景区,迎面而来的是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是啊,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语言、人物形象会把我们的眼球深深地吸引,让我们乐在其中,流连忘返。语文课本是一幅美丽的长卷,它要求语文教师要当好导游,与学生一起共同采摘语文长河中美丽的浪花。当读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我们就会同苏轼一起共享月圆,感受亲人团聚的快乐。当读到李煜的《虞美人》时,我们就可体会出李煜当时的失落感,真正领略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份苦愁。读语文课本,或享受美丽的风光,或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在快乐的阅读活动中,让美在我们的心中掀起美丽的涟漪,在师生的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可以说,语文课就是美育课,就是在美的熏陶下,不断地使知识丰富、素质提高、能力增强。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想办法为学生打开美的窗口,进入美的视线,在美的感染中,托起语文课飞翔的翅膀。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把那种北国风光裸露在读者的眼前,现出北国风光的壮阔、博大与庄严。那雪有无边无际的浩瀚,那雪有慷慨淋漓的豪气,那雪有江南雪所没有的浪漫,如果再加上殷红梅“我爱你塞北雪”的歌声,这词的美就会跃然纸上。“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江上下,顿失滔滔。”那种静态使雪变得庄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那种动态让雪变得巍峨。“须晴日,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使雪变得艳丽。每读一次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能咏出诗的风味,读出北国雪的灵魂。
张继的《枫桥夜泊》,读来有味,但美在何处?需要我们去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古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月光、鸟鸣、夜霜、枫叶、钟声等这些东西衬托出作者的“愁”,把无形的愁变成了可观可感的景物,它把一种愁的美与景色的美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读者的心里。只有让学生读出了这种情景交融的意境,我们就升华了这首诗的技术价值。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美,也只能在审美过程中来体现。《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并不美,是一个让人失望的落后农民,但如果细细读来你就可嚼出美来,他不论怎样地穷苦,他依然快乐,就是人家要把他拉去枪毙时,他仍然嘻皮笑脸地挨了子弹,做了个悠闲的笑死鬼。他可怜、可悲、可笑中映射出一种技术美、一种形象美。他就跟孔乙己一样,穿的随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似懂不懂。可怜加上无知,就将这一类人的灵魂刻画得入木三分。孔乙己的腿被人打断了,还是来要酒喝,再后来,就没有他的影子了,可能是死了。而人们把孔乙己只是当做笑料,不同情他,不把他当人看,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情冷落,人的麻木。它的美就表现在这种嘲笑之中。
在教语文课时,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如果能抓住意境的特殊美感来授课,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语文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谁去读都会有留恋往返之感。它将月与水连在一起,与人连在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天地间飞翔,将月夜之美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时时涌来感情的潮水,将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产生了纯净、清幽的意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亮是新的,像在水中洗过一般,月照下的世界是美的,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旬,如同披霜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清丽出尘,美妙朦胧,只有立在江边的人月夜中人才能获得如此的感受。“可怜今夜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写出了游子对思妇的怜爱。“愿逐月华流照君”思妇跨越时空,随月光而去,与游子相会,多么地执着,体现出人情的美,读来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可以说品美就是在提升语文的高度。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有种自然纯朴之美,把劳动归来的情境刻画得十分生动,能体现出诗人悠闲自在的情意。只有领会了这种意境,更可会体现出诗文的美感。
读课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再造美的过程,我们在品尝这些美味中,会产生乐趣,会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快乐学生的心灵,可以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