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欲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说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体现。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基于幼儿天生就受好奇心驱使去研究、探索、求知,在活动中我们就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氛围,让孩子通过探索性活动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本能的“研究气质”便可以得到培养,使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方式为“探索性”学习。只有这样孩子的兴趣才得以激发,各种潜能才得以开发。因此,我们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运用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创设和组织,特别是在幼儿兴奋点上下功夫。具体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培养孩子兴趣,鼓励主动参与研究、探索的意识
以往的教育观念在孩子的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在新理念下的今天,《3---6岁儿童发展指南》贯穿于幼儿教育的现代社会,强调的是让孩子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探索研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孩子主动参与意识至关重要。如,我们在开展的小养殖活动中,有的孩子提出:老师,我们养个青蛙好不好?“为什么啊?”我瞪大眼睛惊奇的瞅着这个孩子。这个孩子神秘地说:“我姐姐说青蛙小的时候叫蝌蚪,像小鱼一样有尾巴能在水里游,长大了尾巴就没有了,还会蹦呢”。听他这么一说好多孩子都围拢来,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青蛙,还有的孩子提出许多“为什么”。于是我抓住这个好时机鼓励他们:“好吧,我们就养青蛙。不过…”我装出很为难的样子说:“我对青蛙一点都不了解,光听说它会捉害虫,那是长大以后的事了,可它小时候的事我一点都不知道,怎么养啊?”有几个孩子信以为真发愁的说:“那怎么办啊?”几个稍大一些的孩子饶有兴趣地说:“没事,回家问问不就行了么。”其他一些孩子也兴致勃勃地说:“办法有的是,还可以让家人帮忙査网啊”。我抓住这个兴奋点,有计划有目标的提出具体要求。孩子们不但认真记牢要求,还欢呼雀跃的喊起来“我要养青蛙了”。我给孩子们五天的搜集资料和信息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也赶忙查阅资料和走访饲养的师傅,了解青蛙生长的过程和饲养的方法。
这样做的目的是孩子能想的自己去想,能做的自己去做。通过想、问、看、了解等去获得信息,通过动手、动脑以及求得他人的帮助获取需要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孩子主动探索和研究的意识、兴趣,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还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从而发展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有关知识和经验。
几天以后在语言课上我们进行了交流,孩子们都积极踊跃地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大家。经过一番激烈的交流,我们共同总结出了青蛙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通过交流、探讨,从那么多“为什么”中孩子们分享到了自己需要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青蛙复杂的生长过程,很吸引孩子。于是我们经过精心准备,真的养起了青蛙,还获得了成功。
所以,我觉得让幼儿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標和内容的有效结合。
二、寻找教育契机,激发孩子的认识兴趣和研究、探索的欲望
由于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决定了幼儿的兴趣程度,比如孩子对接触的事物感兴趣,他才有主动研究、探索的热情和欲望。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许多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孩子寻找教育契机,激发孩子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如,在科学活动中,孩子对电池、电线和小灯泡不感兴趣,我就带领孩子以魔术的形式,神秘的让小灯泡忽亮忽灭,引发孩子探究小灯泡为什么会亮的情趣。结果孩子这回争先恐后的找电池、电线和小灯泡研究起来。
通过良好的教育契机可以让孩子从比较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是孩子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必须调动一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向孩子的未知领域进发,在认知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因此,寻找教育契机引入孩子的兴奋点很重要。
三、利用一切条件和时机为孩子提供研究和探索的机会
孩子们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他们喜欢尝试,喜欢发现,喜欢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所以利用一切条件和时机为孩子提供研究和探索的机会很重要。如在研究“水的浮力”活动中,通过分组实验操作,孩子初步知道了哪些物体能下沉,哪些物体能上浮,在研究改变沉浮现象时,我让每个小组用三个玻璃瓶子实验,一个是要求物体浮在水面;一个是要求物体沉在水中间;一个是要求物体沉在水底。孩子们正聚精会神的做实验,只听那边有“啪啪”的声响传过来,我抬头一看,小阳阳正用手使劲往水里按皮球呢。原来他是想让皮球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浮上来,沉下去。这时孩子们也都围拢来,你一言他一语想办法。他们用铁块、小木板、石头压球,甚至想用绳子栓上往水里拽,结果都没有成功。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孩子,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结果第二天一上学小胖就兴高采烈的跑到我面前神秘地说:“我有办法了”,于是小胖就把研究的办法给大家做了演示。原来他想到了当天用瓶子做沉浮实验的情景,就把球挖了个洞,想要沉到水底下就装满水,沉在中间就装多半下水,浮在上面不用装水。很多孩子惊奇的说原来是这样啊,还有的孩子竟然自己做起了实验来验证。我继续鼓励孩子:“小胖真是好样的,能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才有这么好的成果,你们还会有新的创意吗?比一比谁最棒!”
实践证明,只有给孩子提供机会、创设条件以及多激发活跃的细胞、情趣,他们才可能通过各种感官充分认识物体,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不同部位的功能是怎样的,物体是如何操作的…… 这样的活动才是孩子的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为此,如果教师能认识到研究、探索是幼儿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尊重幼儿喜欢研究、探索的天性,就要利用一切条件和时机为孩子提供研究和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水平。
一、创设情境培养孩子兴趣,鼓励主动参与研究、探索的意识
以往的教育观念在孩子的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在新理念下的今天,《3---6岁儿童发展指南》贯穿于幼儿教育的现代社会,强调的是让孩子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探索研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孩子主动参与意识至关重要。如,我们在开展的小养殖活动中,有的孩子提出:老师,我们养个青蛙好不好?“为什么啊?”我瞪大眼睛惊奇的瞅着这个孩子。这个孩子神秘地说:“我姐姐说青蛙小的时候叫蝌蚪,像小鱼一样有尾巴能在水里游,长大了尾巴就没有了,还会蹦呢”。听他这么一说好多孩子都围拢来,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青蛙,还有的孩子提出许多“为什么”。于是我抓住这个好时机鼓励他们:“好吧,我们就养青蛙。不过…”我装出很为难的样子说:“我对青蛙一点都不了解,光听说它会捉害虫,那是长大以后的事了,可它小时候的事我一点都不知道,怎么养啊?”有几个孩子信以为真发愁的说:“那怎么办啊?”几个稍大一些的孩子饶有兴趣地说:“没事,回家问问不就行了么。”其他一些孩子也兴致勃勃地说:“办法有的是,还可以让家人帮忙査网啊”。我抓住这个兴奋点,有计划有目标的提出具体要求。孩子们不但认真记牢要求,还欢呼雀跃的喊起来“我要养青蛙了”。我给孩子们五天的搜集资料和信息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也赶忙查阅资料和走访饲养的师傅,了解青蛙生长的过程和饲养的方法。
这样做的目的是孩子能想的自己去想,能做的自己去做。通过想、问、看、了解等去获得信息,通过动手、动脑以及求得他人的帮助获取需要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孩子主动探索和研究的意识、兴趣,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还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从而发展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有关知识和经验。
几天以后在语言课上我们进行了交流,孩子们都积极踊跃地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大家。经过一番激烈的交流,我们共同总结出了青蛙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通过交流、探讨,从那么多“为什么”中孩子们分享到了自己需要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青蛙复杂的生长过程,很吸引孩子。于是我们经过精心准备,真的养起了青蛙,还获得了成功。
所以,我觉得让幼儿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標和内容的有效结合。
二、寻找教育契机,激发孩子的认识兴趣和研究、探索的欲望
由于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决定了幼儿的兴趣程度,比如孩子对接触的事物感兴趣,他才有主动研究、探索的热情和欲望。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许多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孩子寻找教育契机,激发孩子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如,在科学活动中,孩子对电池、电线和小灯泡不感兴趣,我就带领孩子以魔术的形式,神秘的让小灯泡忽亮忽灭,引发孩子探究小灯泡为什么会亮的情趣。结果孩子这回争先恐后的找电池、电线和小灯泡研究起来。
通过良好的教育契机可以让孩子从比较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是孩子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必须调动一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向孩子的未知领域进发,在认知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因此,寻找教育契机引入孩子的兴奋点很重要。
三、利用一切条件和时机为孩子提供研究和探索的机会
孩子们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他们喜欢尝试,喜欢发现,喜欢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所以利用一切条件和时机为孩子提供研究和探索的机会很重要。如在研究“水的浮力”活动中,通过分组实验操作,孩子初步知道了哪些物体能下沉,哪些物体能上浮,在研究改变沉浮现象时,我让每个小组用三个玻璃瓶子实验,一个是要求物体浮在水面;一个是要求物体沉在水中间;一个是要求物体沉在水底。孩子们正聚精会神的做实验,只听那边有“啪啪”的声响传过来,我抬头一看,小阳阳正用手使劲往水里按皮球呢。原来他是想让皮球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浮上来,沉下去。这时孩子们也都围拢来,你一言他一语想办法。他们用铁块、小木板、石头压球,甚至想用绳子栓上往水里拽,结果都没有成功。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孩子,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结果第二天一上学小胖就兴高采烈的跑到我面前神秘地说:“我有办法了”,于是小胖就把研究的办法给大家做了演示。原来他想到了当天用瓶子做沉浮实验的情景,就把球挖了个洞,想要沉到水底下就装满水,沉在中间就装多半下水,浮在上面不用装水。很多孩子惊奇的说原来是这样啊,还有的孩子竟然自己做起了实验来验证。我继续鼓励孩子:“小胖真是好样的,能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才有这么好的成果,你们还会有新的创意吗?比一比谁最棒!”
实践证明,只有给孩子提供机会、创设条件以及多激发活跃的细胞、情趣,他们才可能通过各种感官充分认识物体,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不同部位的功能是怎样的,物体是如何操作的…… 这样的活动才是孩子的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为此,如果教师能认识到研究、探索是幼儿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尊重幼儿喜欢研究、探索的天性,就要利用一切条件和时机为孩子提供研究和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