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的各种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造思维
思维的创造性是思维最可贵的品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常用方法如下:
一、导入新视角,启发学生发现新因素
如:过去史学界按道德标准,从印第安人的权利和安危的角度评价美国的西进运动,得出的是全面否定的结论,如果引导学生按生产力的标准,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去评价西进运动,可以得出新的结论。又如:《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的规定,无疑会带来“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危害,但这是问题的一面,或者说是直接后果。但换一个角度,從客观上讲,《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既然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自然也就放松了中国人开设工厂的限制,这又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元张謇正是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开始创办大生纱厂的。从理论上讲,转换视角实质上是激发分散思维。
二、引发新争论,激发思维火花
课堂讨论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对某一历史现象(或某一个基本史实)进行讨论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甚至是陈旧的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及分散思维能力。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他们有能力依据史实进行归纳、分析,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发表有水平的见解。在讨论中,通过对相关历史史实信息的收集、重新组合,通过积极联想,逻辑推理等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本主义到来的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粹,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这三项伟大的发明都是中国人完成的,但鲁迅说:“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人用鸦片医病,中国人却拿它当饭吃。”把这两段材料重新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展开讨论:三大发明在西方成为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强大动力,而在其故乡却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为什么?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得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新认识和新结论,这就有意识地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布置开放性题目,培养创新思维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留给学生思考、实践、创新的空间。如:布置论文式作业,论文式作业就是写小论文。论文式作业的观点要新颖,要大胆设疑,不要人云亦云,要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如:我让学生做一篇《论郑和与哥伦布》的小论文,有的学生认为,郑和下西洋,从时间上比哥伦布远航早60年,规模亦远大于哥伦布,船队有27800人,船只有62艘,最大的宝船有140多米长,前后延续29年,远航7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而哥伦布远航只有3艘船,50几人。郑和远航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而哥伦布远航从目的上讲带有殖民掠夺的企图,从后果上讲给美洲人民带来了300多年的殖民压迫。因此,郑和远航的意义和作为航海家的贡献都要大于哥伦布。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应从远航这一壮举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角度来评价,哥伦布的探险航行沟通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为世界从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密不可分的整体开辟了通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乃至全球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而郑和远航的主观意图是炫耀国威和寻访建文帝的下落,所进行的朝贡贸易也不符合商品经济发展规律,是一种夜郎式的自大,以后不得不终止。因此,郑和远航产生的经济影响没有产生任何一种可以刺激商品经济或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激励性因素,所以郑和下西洋虽然举世无双,但无法同哥伦布发现美洲相提并论,因而哥伦布作为一个航海家的历史地位高于郑和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论文式作业给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开放性程度比较高。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方法及对人和事的客观的评价能力。
创新是一泓永不枯竭的源泉。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有效地把教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能力上来。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造思维
思维的创造性是思维最可贵的品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常用方法如下:
一、导入新视角,启发学生发现新因素
如:过去史学界按道德标准,从印第安人的权利和安危的角度评价美国的西进运动,得出的是全面否定的结论,如果引导学生按生产力的标准,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去评价西进运动,可以得出新的结论。又如:《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的规定,无疑会带来“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危害,但这是问题的一面,或者说是直接后果。但换一个角度,從客观上讲,《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既然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自然也就放松了中国人开设工厂的限制,这又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元张謇正是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开始创办大生纱厂的。从理论上讲,转换视角实质上是激发分散思维。
二、引发新争论,激发思维火花
课堂讨论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对某一历史现象(或某一个基本史实)进行讨论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甚至是陈旧的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及分散思维能力。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他们有能力依据史实进行归纳、分析,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发表有水平的见解。在讨论中,通过对相关历史史实信息的收集、重新组合,通过积极联想,逻辑推理等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本主义到来的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粹,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这三项伟大的发明都是中国人完成的,但鲁迅说:“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人用鸦片医病,中国人却拿它当饭吃。”把这两段材料重新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展开讨论:三大发明在西方成为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强大动力,而在其故乡却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为什么?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得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新认识和新结论,这就有意识地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布置开放性题目,培养创新思维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留给学生思考、实践、创新的空间。如:布置论文式作业,论文式作业就是写小论文。论文式作业的观点要新颖,要大胆设疑,不要人云亦云,要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如:我让学生做一篇《论郑和与哥伦布》的小论文,有的学生认为,郑和下西洋,从时间上比哥伦布远航早60年,规模亦远大于哥伦布,船队有27800人,船只有62艘,最大的宝船有140多米长,前后延续29年,远航7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而哥伦布远航只有3艘船,50几人。郑和远航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而哥伦布远航从目的上讲带有殖民掠夺的企图,从后果上讲给美洲人民带来了300多年的殖民压迫。因此,郑和远航的意义和作为航海家的贡献都要大于哥伦布。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应从远航这一壮举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角度来评价,哥伦布的探险航行沟通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为世界从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密不可分的整体开辟了通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乃至全球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而郑和远航的主观意图是炫耀国威和寻访建文帝的下落,所进行的朝贡贸易也不符合商品经济发展规律,是一种夜郎式的自大,以后不得不终止。因此,郑和远航产生的经济影响没有产生任何一种可以刺激商品经济或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激励性因素,所以郑和下西洋虽然举世无双,但无法同哥伦布发现美洲相提并论,因而哥伦布作为一个航海家的历史地位高于郑和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论文式作业给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开放性程度比较高。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方法及对人和事的客观的评价能力。
创新是一泓永不枯竭的源泉。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有效地把教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能力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