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评价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评价即是教育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现行的高职院校人才评价体系往往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以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以考试成绩为指针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新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应以“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核心构建。就业导向的评价就是通过对培养效果和工作业绩的分析与评估,来衡量各类技能人才培养机构的办学水平;发挥企业用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要对职业教育培训的主导作用,引导其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关键词】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职业教育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价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评价即是教育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对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现行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高职院校人才评价体系往往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以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以考试成绩为指针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客观上引导学生死读书,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掌握专业技能,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远重于对技能的评价。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体现在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试内容中,需要记忆和理解的成分比较大,而对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部分,则要求不高。其次,考试方式较为单一。高职院校更多的还是采用闭卷笔试,往往通过一次结业考试来核定成绩,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体现不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显现不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再次,合格的毕业生不一定是合格的职业人。企业非常需要具备有效执行能力和良好素质的员工,不仅自身能尽职尽责,独立完成工作目标,而且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能与他人精诚合作。当前高职院校合格的毕业生,往往是全部课程合格的学生,而并非是企业满意的职业人。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必须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高职院校现行人才评价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与行业人才的需求脱节。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大多是采用取舍、增减、修改普通本科院校的相关内容而成,缺少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的参与和深度合作,不符合现代生产、服务、管理等的实际需要,因而缺乏行业和专业相关的各种岗位能力要求。
其次,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没有真正实行。高职教育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二者之间原本有很好的“接轨”缘分,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严重不足,影响实验实训的正常开展,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构件是笔试——理论知识重于实践能力,误导学生以读书为本、死记硬背为能。导致学生在职业技能鉴定时实际操作过不了关,无法获得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与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机制也缺少配合,在考试大纲和培训教材等方面,两者自成体系,相互封闭。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单纯地为办学而办学,模仿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或沿用旧的职业教育模式。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没有真正得到实行。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制约,教学评价体系只对文凭负责,而不对能力负责,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处于无序无力状态。
再次,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存在证出多门、管理混乱的情况,致使学校不知让学生考哪一个部门的证书更有效。职业能力评价环节的薄弱,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一是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教育的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长期以来,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还广泛存在,价值的弱化将直接导致动力的弱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及人事工资制度不能把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证书同等对待,必将影响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健康发展。
二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本身有缺陷,使其不能成为引导职业教育变革的动力。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准入制度控制不严格,职业资格证书尚未成为企业用人的根本依据。长期形成的以学历文凭为主导的劳动就业体制及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意识,使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加上制度本身尚有许多缺陷,如“控制范围失衡”,管理体制不甚合理,监督机制不完善,覆盖率较低,过分侧重于操作性岗位,部分职业资格标准滞后于实践,岗位规范和题库建设不够完善等,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效用。所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尚不能成为引导职业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尚缺乏资源支撑和系统支持的基础条件。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需要两种关键资源的强力支持,即“双师型”教师和现代化的实训基地。但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不足,经费投入还不够。由于职业院校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正处于传统教育管理与现代学校经营理念和机制的转换之中,因而职业院校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坚实长久的实施基础。
四是尚未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沟通衔接机制。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劳动部门负责技能类证书;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各行业如电子信息、旅游等部门各有自己的认证体系,表面上为共同管理,实际没有一个部门管到位,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协商,更谈不上相互承认。同时,在“精英教育”、“学历情结”依然强势的情况下,两种证书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可以等值互换尚不清晰,致使职业教育系统与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之间很难建立起对应的机制。 三、构建新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议
职业能力是指职场中某一个具体工作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由行业开发的能力标准陈述了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能满足行业需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必须完成的实际操作指标和应用的迁移能力。因此,新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应以“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核心构建。 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生教育等多种工作都要围绕评价体系的思路来完成,使之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综合系统,推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第一,与行业合作制定人才评价的标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均紧扣行业的实际需求。企业拥有本行业最优秀的技术专家和培训专家,高职院校应着力开发企业的有效资源,积极进行校企合作,促进行业委员会的成立和完善,探索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与行业需求吻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第二,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主体专业可以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在达到学院教育目的,获得学院的毕业证书以外,还必须结合行业需求,把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业准入的“门槛”,即推行的“双证书”制度。在“双证书”制度的驱动下,教学改革必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高职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可分两步走:一是高职院校直接引用经过论证的职业技能鉴定中比较成熟工种的考试大纲、教材来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加大实践训练力度,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二是校企双方合作共同修订、编制职业技能鉴定中还不成熟、不完善工种的考试大纲、教材,做到职业技能鉴定机制与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机整合。
第三,注重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社会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具人格魅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对职业人才的评价,必须是综合素质的评价。综合素质的评价应该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素质。知识作为当今最重要的资源,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兴衰成败、实力强弱首先在于员工拥有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进行知识管理和积极推进知识创新。谁能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就会获得最高的经济回报和经济效益,谁能不断创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产品,谁就会占据竞争优势,赢得发展和进步。二是技术能力素质。技术能力素质就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需要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际练习获得。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而进入技巧性技能阶段。在这个阶段,技能型人才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能够进行改革和创新。三是职业道德素质。随着社会迅速发展,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复合程度提高,因而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空前提高。
第四,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积极适应社会需求。提供多种考试方法,给学生以创造性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考试模式允许和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采用多种考试方式,鼓励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探索,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对于理论知识素质的评价,可以通过试卷考试、论文写作、口试等方式考核人才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对于技术能力素质,可以通过国家相关技能鉴定机构、行业培训认证部门等相关技能评价机关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行业实践工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对于职业道德素质,需要结合学生日常表现、社会实践活动、文娱活动等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就行业而言,可以通过班组的评价、主管领导的评价,结合日常表现和奖惩情况来核定其职业素养。
第五,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这种分析与反馈对于了解评价过程存在的问题、评价指标的缺陷、培养过程的不足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完善质量控制与反馈是确立技能人才评价的声誉和权威性的关键。只有从日常管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技术手段上确保技能型人才评价过程的各项要求得以执行,才能真正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总之,就业导向的评价就是通过对培养效果和工作业绩的分析与评估,来衡量各类技能人才培养机构的办学水平;发挥企业用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要对职业教育培训的主导作用,引导其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通过就业导向评价,可以在全社会树立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宣传一批就业率高的学校,建一批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性机构,树立典型,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提高社会认可度。
参 考 文 献
[1]鲍宗豪.科学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4)
[2]李丹.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及解决对策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
【关键词】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职业教育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教育评价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评价即是教育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对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现行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高职院校人才评价体系往往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以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以考试成绩为指针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客观上引导学生死读书,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掌握专业技能,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远重于对技能的评价。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体现在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试内容中,需要记忆和理解的成分比较大,而对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部分,则要求不高。其次,考试方式较为单一。高职院校更多的还是采用闭卷笔试,往往通过一次结业考试来核定成绩,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体现不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显现不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再次,合格的毕业生不一定是合格的职业人。企业非常需要具备有效执行能力和良好素质的员工,不仅自身能尽职尽责,独立完成工作目标,而且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能与他人精诚合作。当前高职院校合格的毕业生,往往是全部课程合格的学生,而并非是企业满意的职业人。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必须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高职院校现行人才评价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与行业人才的需求脱节。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大多是采用取舍、增减、修改普通本科院校的相关内容而成,缺少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的参与和深度合作,不符合现代生产、服务、管理等的实际需要,因而缺乏行业和专业相关的各种岗位能力要求。
其次,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没有真正实行。高职教育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二者之间原本有很好的“接轨”缘分,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严重不足,影响实验实训的正常开展,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构件是笔试——理论知识重于实践能力,误导学生以读书为本、死记硬背为能。导致学生在职业技能鉴定时实际操作过不了关,无法获得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与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机制也缺少配合,在考试大纲和培训教材等方面,两者自成体系,相互封闭。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单纯地为办学而办学,模仿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或沿用旧的职业教育模式。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没有真正得到实行。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制约,教学评价体系只对文凭负责,而不对能力负责,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处于无序无力状态。
再次,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存在证出多门、管理混乱的情况,致使学校不知让学生考哪一个部门的证书更有效。职业能力评价环节的薄弱,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一是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教育的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长期以来,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还广泛存在,价值的弱化将直接导致动力的弱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及人事工资制度不能把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证书同等对待,必将影响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健康发展。
二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本身有缺陷,使其不能成为引导职业教育变革的动力。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准入制度控制不严格,职业资格证书尚未成为企业用人的根本依据。长期形成的以学历文凭为主导的劳动就业体制及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意识,使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加上制度本身尚有许多缺陷,如“控制范围失衡”,管理体制不甚合理,监督机制不完善,覆盖率较低,过分侧重于操作性岗位,部分职业资格标准滞后于实践,岗位规范和题库建设不够完善等,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效用。所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尚不能成为引导职业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尚缺乏资源支撑和系统支持的基础条件。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需要两种关键资源的强力支持,即“双师型”教师和现代化的实训基地。但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不足,经费投入还不够。由于职业院校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正处于传统教育管理与现代学校经营理念和机制的转换之中,因而职业院校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坚实长久的实施基础。
四是尚未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沟通衔接机制。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劳动部门负责技能类证书;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各行业如电子信息、旅游等部门各有自己的认证体系,表面上为共同管理,实际没有一个部门管到位,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协商,更谈不上相互承认。同时,在“精英教育”、“学历情结”依然强势的情况下,两种证书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可以等值互换尚不清晰,致使职业教育系统与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之间很难建立起对应的机制。 三、构建新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议
职业能力是指职场中某一个具体工作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由行业开发的能力标准陈述了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能满足行业需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必须完成的实际操作指标和应用的迁移能力。因此,新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应以“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核心构建。 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生教育等多种工作都要围绕评价体系的思路来完成,使之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综合系统,推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第一,与行业合作制定人才评价的标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均紧扣行业的实际需求。企业拥有本行业最优秀的技术专家和培训专家,高职院校应着力开发企业的有效资源,积极进行校企合作,促进行业委员会的成立和完善,探索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与行业需求吻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第二,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主体专业可以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在达到学院教育目的,获得学院的毕业证书以外,还必须结合行业需求,把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业准入的“门槛”,即推行的“双证书”制度。在“双证书”制度的驱动下,教学改革必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高职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可分两步走:一是高职院校直接引用经过论证的职业技能鉴定中比较成熟工种的考试大纲、教材来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加大实践训练力度,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二是校企双方合作共同修订、编制职业技能鉴定中还不成熟、不完善工种的考试大纲、教材,做到职业技能鉴定机制与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机整合。
第三,注重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社会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具人格魅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对职业人才的评价,必须是综合素质的评价。综合素质的评价应该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素质。知识作为当今最重要的资源,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兴衰成败、实力强弱首先在于员工拥有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进行知识管理和积极推进知识创新。谁能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就会获得最高的经济回报和经济效益,谁能不断创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产品,谁就会占据竞争优势,赢得发展和进步。二是技术能力素质。技术能力素质就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需要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际练习获得。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而进入技巧性技能阶段。在这个阶段,技能型人才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能够进行改革和创新。三是职业道德素质。随着社会迅速发展,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复合程度提高,因而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空前提高。
第四,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积极适应社会需求。提供多种考试方法,给学生以创造性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考试模式允许和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采用多种考试方式,鼓励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探索,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对于理论知识素质的评价,可以通过试卷考试、论文写作、口试等方式考核人才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对于技术能力素质,可以通过国家相关技能鉴定机构、行业培训认证部门等相关技能评价机关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行业实践工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对于职业道德素质,需要结合学生日常表现、社会实践活动、文娱活动等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就行业而言,可以通过班组的评价、主管领导的评价,结合日常表现和奖惩情况来核定其职业素养。
第五,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这种分析与反馈对于了解评价过程存在的问题、评价指标的缺陷、培养过程的不足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完善质量控制与反馈是确立技能人才评价的声誉和权威性的关键。只有从日常管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技术手段上确保技能型人才评价过程的各项要求得以执行,才能真正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总之,就业导向的评价就是通过对培养效果和工作业绩的分析与评估,来衡量各类技能人才培养机构的办学水平;发挥企业用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要对职业教育培训的主导作用,引导其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通过就业导向评价,可以在全社会树立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宣传一批就业率高的学校,建一批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性机构,树立典型,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提高社会认可度。
参 考 文 献
[1]鲍宗豪.科学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4)
[2]李丹.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及解决对策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