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基本能力训练,兼顾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语言分析能力、语言赏析能力和语文思辨能力等。
关键词:能力训练;培养;分析能力;赏析能力;思辨能力;
引言:新课改的大纛永不停歇地在烈烈前行,新高考新中考也都任性地不断翻新地以自我方式对新课改进行解读。于是乎,各种大小型考试也便随之尘嚣世上,渐渐疏远了课内文本,似乎仅能从几个字词拼写、古诗默写、文言词语解释的题目中还能找寻到语文课本的影子。语文课文文本解读变得可有可无,若即若离,虚无缥缈起来。
对于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来说,如何面对语文课本成为一个巨大的困惑。高考中考的去课内现代文化、去课内文言文化的动向,是不是就表明语文老师可以省略语文课文教学?课文要不要教?教了又不考?语文文本要不要解读?解读又有何用?亿万师生在去课内化的意识引导之下,会有多少人滋生出极端功利化的思想,会埋下多少的隐患与内忧?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分明是一种危险。
一、读出语言分析能力
这里的语言分析能力主要是指结合语境对语句的含义进行基本分析的能力,这个分析要能切中文意,明确主旨,明晰表达对象,为进一步深发开去分析具有坚实的依据。探讨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语文各种大小型考试都注重对学生语言分析能力的考查,这种考查蕴含在各种阅读提问中。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先做语言的基本分析,一般不能没有基本分析而直接到达问题的归宿。在阅读能力的考核中,其實可以看到大量学生舍弃或不知语言基本分析而直接到达问题指向的现象,说明学生在语言分析方面还缺乏明确的意识和分析能力。
语文文本是由各种语言现象组成的,对这些语言的分析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基本。在浩如烟海的语言现象中,有许多值得分析品味的经典之语,在教学中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训练。学生在此方面存在着表达不良、缺乏明确训练意识等问题。由此,语文老师就应该利用语文文本丰富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基本分析,从而有目的地增强学生语言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以2018年2月温州市八年级(上)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为例。现代文阅读《父亲是世上最不堪的斗士》要求填写“不堪斗士”的不同表现是什么,其中“我”的父亲是:面对“我”的选择,默默忍受,黯然神伤”,春运期间的那些父亲是:为了照顾孩子,可以不顾自己的形象。这里需要回答出不同父亲的不同表现,这些“是什么”的分析,需要明确分析对象,并能切中文意,理出不堪之处。在这些基本分析的基础上,才有“不堪斗士”的共同点的归纳。
其实,语文教学中,我们在类似再现文本等的过程中,不时需要给学生回答“是什么”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分析和表达能力。
二、读出语言赏析能力
语言赏析能力着眼于语言表现力,能理解文句的表达效果。这个分析,需要关照多种修辞手法的不同作用,关照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关照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等。探讨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语文课文大多是优秀文学作品典范,语言极其富有表现力,这样的语句俯拾皆是。这正是语文老师用来训练学生语言赏析能力得天独厚的资源。关于这一点,毋庸置疑。这里不用赘述。
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文中写道:“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作者在这里的语言特色就颇值得玩味。这里把上野烂熳樱花比作传说中的绯红的轻云,用“确也”既是对事实的肯定,又含有不屑的味道,因为但凡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的心思不应在此。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用一个“但”字,指出花下总有被大清国寄予救国厚望的留学生在这里不务正业地消磨时光的嘴脸,用“富士山”的比喻,更是辛辣地讽刺这些学生崇洋媚外的贱骨。作者这里的用语既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又流露出自己对“清国留学生”表现的强烈抨击、心痛和无奈之情。这里的遣词造句就使文意表达极富效果。
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揣摩作者用语和手法的妙处,体会作者这样写有怎么样的表达效果。而这正是我们引导学生赏析文本,提高语言表达力的必由之路。
三、读出语文思辨能力
这里的语文思辨能力,指的是辨析语言产生的起因,关照一句话一段文字为什么是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这句话产生的背景和作者表达的意图和根源是什么。探讨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这里有众多需要挖掘和深思的内容。
语文文本内容必然由人、事、物、景等组成,这些人为何如此,这些事发生的因由,这些物如此的来源,这些景象的背后等等有诸多内容需要探究,这些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蕴藏内容就是思辨能力教学的源泉。
学生绝不是越学越愚笨闭塞,反而应该是不时产生茅塞顿开之感,学生开窍与否关乎思辨能力培养。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语文文本中探究挖掘这些文字背后的东西,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法布尔的《蝉的卵》一文时,有这样的话:“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编者指出作者对这小小的生命满怀悲悯,那么说悲悯之情是为什么?这些坏种子蚋刺破蝉产的卵,把自己的卵放在其中以此为生,对此,强大的蝉亲眼目睹却无动于衷,原因是它竟然不能改变自己从不杀生的本性,用牺牲自己的后代来满足这些坏蛋的欲望,它唯一能做的就是产更多的卵来延续自己的血脉。作者把蝉当着一个心地异常善良的人来写,对它的牺牲表示满怀悲悯之情。通过分析为什么,学生在讨论中对蝉的本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了自己对生物的悲悯,而这些人类美好的善良本性不就是我们所要给学生熏养的吗?
语文文本中这样的语言现象,如果我们多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分析,我相信文本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将得到体现,学生的思辨力将得到发展,而文本的魅力将会得到更多的展现,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生的精神追求将更高。
综上所述,语文文本解读有重大的任务需要完成,有众多的资源需要开发,而不是因为错误地认识目前考试形式的表象而忽略了文本的解读。相反,语文文本解读需要建立在更高层次的起点上,使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既能够提升语文素养,又能够适应当前的考试需要。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双屿中学)
关键词:能力训练;培养;分析能力;赏析能力;思辨能力;
引言:新课改的大纛永不停歇地在烈烈前行,新高考新中考也都任性地不断翻新地以自我方式对新课改进行解读。于是乎,各种大小型考试也便随之尘嚣世上,渐渐疏远了课内文本,似乎仅能从几个字词拼写、古诗默写、文言词语解释的题目中还能找寻到语文课本的影子。语文课文文本解读变得可有可无,若即若离,虚无缥缈起来。
对于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来说,如何面对语文课本成为一个巨大的困惑。高考中考的去课内现代文化、去课内文言文化的动向,是不是就表明语文老师可以省略语文课文教学?课文要不要教?教了又不考?语文文本要不要解读?解读又有何用?亿万师生在去课内化的意识引导之下,会有多少人滋生出极端功利化的思想,会埋下多少的隐患与内忧?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分明是一种危险。
一、读出语言分析能力
这里的语言分析能力主要是指结合语境对语句的含义进行基本分析的能力,这个分析要能切中文意,明确主旨,明晰表达对象,为进一步深发开去分析具有坚实的依据。探讨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语文各种大小型考试都注重对学生语言分析能力的考查,这种考查蕴含在各种阅读提问中。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先做语言的基本分析,一般不能没有基本分析而直接到达问题的归宿。在阅读能力的考核中,其實可以看到大量学生舍弃或不知语言基本分析而直接到达问题指向的现象,说明学生在语言分析方面还缺乏明确的意识和分析能力。
语文文本是由各种语言现象组成的,对这些语言的分析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基本。在浩如烟海的语言现象中,有许多值得分析品味的经典之语,在教学中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训练。学生在此方面存在着表达不良、缺乏明确训练意识等问题。由此,语文老师就应该利用语文文本丰富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基本分析,从而有目的地增强学生语言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以2018年2月温州市八年级(上)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为例。现代文阅读《父亲是世上最不堪的斗士》要求填写“不堪斗士”的不同表现是什么,其中“我”的父亲是:面对“我”的选择,默默忍受,黯然神伤”,春运期间的那些父亲是:为了照顾孩子,可以不顾自己的形象。这里需要回答出不同父亲的不同表现,这些“是什么”的分析,需要明确分析对象,并能切中文意,理出不堪之处。在这些基本分析的基础上,才有“不堪斗士”的共同点的归纳。
其实,语文教学中,我们在类似再现文本等的过程中,不时需要给学生回答“是什么”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分析和表达能力。
二、读出语言赏析能力
语言赏析能力着眼于语言表现力,能理解文句的表达效果。这个分析,需要关照多种修辞手法的不同作用,关照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关照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等。探讨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语文课文大多是优秀文学作品典范,语言极其富有表现力,这样的语句俯拾皆是。这正是语文老师用来训练学生语言赏析能力得天独厚的资源。关于这一点,毋庸置疑。这里不用赘述。
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文中写道:“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作者在这里的语言特色就颇值得玩味。这里把上野烂熳樱花比作传说中的绯红的轻云,用“确也”既是对事实的肯定,又含有不屑的味道,因为但凡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的心思不应在此。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用一个“但”字,指出花下总有被大清国寄予救国厚望的留学生在这里不务正业地消磨时光的嘴脸,用“富士山”的比喻,更是辛辣地讽刺这些学生崇洋媚外的贱骨。作者这里的用语既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又流露出自己对“清国留学生”表现的强烈抨击、心痛和无奈之情。这里的遣词造句就使文意表达极富效果。
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揣摩作者用语和手法的妙处,体会作者这样写有怎么样的表达效果。而这正是我们引导学生赏析文本,提高语言表达力的必由之路。
三、读出语文思辨能力
这里的语文思辨能力,指的是辨析语言产生的起因,关照一句话一段文字为什么是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这句话产生的背景和作者表达的意图和根源是什么。探讨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这里有众多需要挖掘和深思的内容。
语文文本内容必然由人、事、物、景等组成,这些人为何如此,这些事发生的因由,这些物如此的来源,这些景象的背后等等有诸多内容需要探究,这些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蕴藏内容就是思辨能力教学的源泉。
学生绝不是越学越愚笨闭塞,反而应该是不时产生茅塞顿开之感,学生开窍与否关乎思辨能力培养。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语文文本中探究挖掘这些文字背后的东西,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法布尔的《蝉的卵》一文时,有这样的话:“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编者指出作者对这小小的生命满怀悲悯,那么说悲悯之情是为什么?这些坏种子蚋刺破蝉产的卵,把自己的卵放在其中以此为生,对此,强大的蝉亲眼目睹却无动于衷,原因是它竟然不能改变自己从不杀生的本性,用牺牲自己的后代来满足这些坏蛋的欲望,它唯一能做的就是产更多的卵来延续自己的血脉。作者把蝉当着一个心地异常善良的人来写,对它的牺牲表示满怀悲悯之情。通过分析为什么,学生在讨论中对蝉的本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了自己对生物的悲悯,而这些人类美好的善良本性不就是我们所要给学生熏养的吗?
语文文本中这样的语言现象,如果我们多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分析,我相信文本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将得到体现,学生的思辨力将得到发展,而文本的魅力将会得到更多的展现,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生的精神追求将更高。
综上所述,语文文本解读有重大的任务需要完成,有众多的资源需要开发,而不是因为错误地认识目前考试形式的表象而忽略了文本的解读。相反,语文文本解读需要建立在更高层次的起点上,使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既能够提升语文素养,又能够适应当前的考试需要。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双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