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 百步穿杨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ac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点拨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考生都要准确、全面地理解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内涵,分辨清楚优劣、是非。考生若能很好地把握作文材料的内容要求和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不偏不倚、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且作文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集中、鲜明,就达到了“符合题意”的要求。
  1.明确题意要求
  考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首先要注意“题意要求”,明確标题或话题的内涵、材料的含意以及其他写作要求等。尤其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生还要明确题目创设的情境和写作任务。
  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弄清事实,抓住材料核心;然后确定题目创设的情景,明确题目要将自己带入怎样的交际环境、特定氛围、时空地点或某种处境中写作;最后,确定写作任务,明确写作对象、写作目的、作文主题、作文文体等。如2019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主题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写作对象是“面对本校同学”,写作文体是演讲稿。
   2.准确提炼材料中心
  考生在审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列举的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或材料中心)的内容。具体操作时,可分为三步:(1)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2)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3)组织观点句,并将其压缩成主谓宾完整的句子;(4)整体把握,提炼中心。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材料撷取我国百年来国家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展现中国青年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心主旨就是“不忘历史,紧跟时代,面向未来”。
  3.抓住关键词句
  有的作文题目为突出中心,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材料的主旨蕴含其中。考生可以将关键词句作为把握材料进行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作文题,题目中漫画上的第一句话“毕业前最后一节课”,第一个关键词语是“毕业前”,第二个关键词是“最后一节课”,结合漫画里的老师和学生,命题材料暗示作文立意只能围绕“教育”“师生”进行,如果脱离这两个范畴,作文就会偏题;漫画中的第二句话“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两个“再”字是感情的汇聚点,是思考的重点,是立意的依据和支撑。第一个“再”字,既有老师对学生过去读书学习生活的回忆,也是叮嘱学生,毕业在即,应当珍惜时间,巩固已有知识;第二个“再”字,寄托了老师的不舍之情。考生如果抓住这两个“再”字透露出来的复杂情感,就能准确立意了。
  4.自始至终凸显题意
   考生在写作时,如果自拟标题,就要想方设法暗合或明点话题;然后在作文开头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结尾画龙点睛,照应开头,构成首尾圆合之势;同时在行文中紧扣标题,这样就不会出现偏题。此外,为避免行文中偏题,考生也可在作文中间反复强调主旨句。自始至终凸现题意,作文就不会偏离题旨,确保符合题意要求。
  写作误区
  1.内涵把握不准。每个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考生如果把握不准就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
  2.题目理解太死。有些文题如果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会出现审题上的偏差,甚至南辕北辙。
  3.材料领悟不透。由于考生对所提供材料的研读不到位,领悟不透彻,造成作文偏题甚至跑题。
   4.主题脱轨或杂糅。作文没有紧扣题目、中心,忽略了话题和主题的要求,将作文信马由缰地写下去,或者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致使作文中心不集中,主题不鲜明。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
  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子,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著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中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其核心是“文化自信”。题目材料以“总分”式结构呈现,包含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概述“文化之旅·美丽中国”这一主题;第二部分包含了三个维度,也就是三位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看法。欧文代表欧洲,珍妮代表美洲,西塞代表非洲,三个人代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其中欧文表达的是对“不同文化汇聚交融形成的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的赞赏,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汇聚交融”切入;珍妮表达的是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考生可以紧扣“超越时空和引领潮流”来论述中国文化的魅力;西塞表达的是“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就是最好的体验”的切身感受,考生可以从“多样化”的视角探讨中国文化魅力。同时,考生要透析任务驱动中的隐含要求,即发言主体身份是“中国学生”,标识了立场;“小组代表”表明发言中不能只有自己的看法,还要将小组成员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有机结合,恰当地呈现在自己的发言稿中。
  例文示范
  文化融合,贵在体验
  一考生
  各位亲爱的朋友:
   大家好!
  “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落下帷幕,今天,我有幸代表我的祖国——中国,与在座的诸位进行交流分享。刚才,我听了大家关于中国文化的各种思考,见仁见智,启人心扉。而我想要说的是,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全世界都能与当地文化碰撞出美丽的火花。因此,如果大家想要有更深的感受,请来中国亲身体验。
  中国文化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中国文化友好、包容,可以与各国文化融合出更美的画卷。从小,我就爱喝可乐。近些年,我发现可乐的包装发生了变化,红色的罐子上描绘着“锦绣成都”“欢畅青岛”“醇厚西安”等主题,包装上的人物或吃着火锅,或身着旗袍,标准的“洋饮料”也“吹”起了中国风。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发现并认同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国文化如水般的包容性和融合能力。
  文化是可以互存互鉴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曾在很多方面向中国学习、借鉴;明治维新之后,中国也会通过日本学习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中国的佛教又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等地区。中国文化能够与各国文化和谐共存,共荣互惠,在于它广泛的融合交流。就在我发言之前,欧文说他来中国游学最喜欢的地方是敦煌,那里是多种文化交流的见证。何止是敦煌,故宫的钟表、上海外滩的建筑、哈尔滨铁路博物馆的老式火车,还有世界各地数不清的唐人街……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中国也敞开怀抱,期待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到来。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可以与世隔绝,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让我们携起手来,融入时代的洪流。
   感谢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欢迎大家对中国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探索。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佳
  xx年xx月xx日
  点评
  这篇作文紧扣材料,以发言稿的形式呈现,符合特定情境和文体要求。开篇以命题情境导入,提出文化交流与融合这一主题;主体部分分别从现实生活和历史事实的多重视角,阐明各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同时,考生强调体验和感知文化的重要性,论据典型,论证详实;结尾总结全文并揭示主旨。作文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其他文献
近日,“空调工小哥被公司奖励价值60万元房产”的新闻引发了热议,众人直呼这样的公司是“神仙公司”。   当事的这位空调工小哥,前几天曾徒手爬楼救下一名被困窗外的小女孩。之后,他被大家称为“现实版蜘蛛侠”。公司为了肯定他的勇敢和爱心,给出了这样高额的奖励。   惊险一幕是在四川自贡某小区发生的。家住6楼的一名小女孩,在家长出门时翻过了窗户栏杆,随后被困窗外无法动弹。当时这名小女孩双手扒在窗外大约有半
期刊
时评选粹  民法典彰显当代中国法治精神  ◎安进秋  从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开始起草算起,66年间,新中国几代民法学人筚路蓝缕、永不言弃,不断接力,终于在2020年初夏,将中国带进“民法典”时代。   “法典,是经过整理的比较完备、系统的某一类法律的总称。”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法典”的定义,从法律到法典,“一字之差”,却在时光轴上力若千钧。民法典,经历几十年的努力才编纂而成,凝聚着几代
期刊
近日,一位女老师为打盹女生扎头发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学生们都在朗读课文,只见一位女老师走向一位披头散发、偷偷打盹的女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绑头发的头绳摘下,温柔地将女生的散发梳起来扎住。这一暖心的举动,令女生一下子就清醒过来,开始认真听课,也让屏幕前的不少网友想起了自己的老师。  为什么该视频能走红?不仅是因为老师的温柔举动,更在于这一举动唤起了人们对老师的回忆。虽然老师的严厉曾让我们“心有余悸”
期刊
导 语  司马光是北宋的大政治家,他从德才两个方面出发,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才兼亡者为愚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德与才珠联璧合,道德与智慧同修,固然是最完美的,但如果一定要把道德和智慧放在天平上称一下,毫无疑问,德的分量更重。  出手不凡  厚德载物  ◎杨慧敏  德如舟,才如物,只有大舟才能载得起八斗之才。德如根,才如干,只有根深才能承得住直冲云天的奇才。  “天行
期刊
技法点拨   所谓文体,就是文章的体制和规矩。虽然考场作文对文体没有明确限制,但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要充分显示出这种文体的特点,即“写什么像什么”,不能“非驴非马”四不像。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强化文体意识,打造优秀作文。   一、以不同立意选择不同文体   “千古文章立意高”,强调的是作文立意的重要性。在考场作文中,如果考生选择的立意不同,那么作文的文体也有所差别。有的立意具有一定的议论性和
期刊
应考锦囊  积累文言实词,不可死记硬背,语文的学习贵在语境,文言文也不例外。因此,在文言文复习中,考生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揣摩理解词义。要想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生须注意以下几种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整理。  1.一词多义  顾名思义,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语具有多个意义。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普遍现象。把握一词多义,需要注意词语的本义、
期刊
日前,湖北咸宁市咸安区南大街一家单位,窗口左侧墙上挂上了一块牌匾,上面印着五个黑色大字:不文明单位。这是当地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来,挂出的首块“不文明单位”牌匾。  该市6月1日印发《“门前四包”责任制管理办法》,规定对检查结果排名后三位的单位挂上“不文明单位”牌子。暗访发现,南大街某单位存在乱扔垃圾、电动车停放不整齐和门前出现“牛皮癣”小广告等问题。挂上“不文明单位”牌匾后,
期刊
格言   我只是一束光,虽然微弱,但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社会。  榜样力量  朱丽华,浙江嘉兴人,18岁时因意外事故双目失明。此后的7年时间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沉浸在苦痛中。直到有一天,朱丽华在收音机里听到了张海迪的故事,她被感动了,也被唤醒了,她说:“躯体残疾并不可怕,心灵残疾才是可怕的。”只要心中有光,一切都不会黑暗。朱丽华决心走出家门。1985年,朱丽华参加了浙江省首届盲人中医推拿
期刊
押题理由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确定为高考的核心功能,把家国情怀,品德修养、务实奋斗等引入到高考命题中去。近几年,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考作文更加凸显对人才培养与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的一年,更需要中华儿女脚踏实地地奋斗。作为新时代青年,高中生要传递正能量,践行实干兴国的精神,争当新时代榜样。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
期刊
临场症状:难以展开作文论证  救急方案:采用多种论证方法  考生在审题立意准确的前提下,却难以展开论证,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补救:  1.横向拓展法。可以用“首先”“其次”“再次”等序列词语,提出一系列分论点,使中心论点得到充分论证。或用“同样”“相似的情形还有”等过渡词句组织材料,显得论证充分,过渡自然,脉络清晰。  2.纵深挖掘法。可以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假如具备了”“假如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