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高职教育的新学分制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社会发展及学生的需要,在教学管理中推行灵活弹性的新学分制;实施新学分制必要性、关键的因素以及相关的措施等方面入手;以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牵动学院各项事业的改革建设发展。
  【关键词】新学分制;选修;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作为肩负着为我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使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然要求其本身培养多样化的具有个性特点和个人特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来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积极推行新学分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大势所趋。同时,以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建以弹性化、柔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运行管理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牵动学院各项事业的改革建设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改革示范、管理示范、发展示范的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
  一、高职院校实施新学分制的必要性
  (一)从学分制的实质看
  学分制的产生是建立在完善的选课制的基础上,在设置一定比例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相应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差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学习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的进度要求。此外,通过自主选课,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一定的弹性,提前或延迟毕业,同时也为在校学生实现“双专业”提供了条件。从师资培养角度讲,选修课的开设,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不断完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分制的实质在于一方面增强了学习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弹性。
  (二)从办学效率看
  高职院校新学分制实行后,根据专业素质和能力需要,在设置一定比例必修课的基础上,通过选课制,可以设置一些符合社会最新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和复合型课程来满足就业市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新要求。
  从效率观看,实施学分制能提升个性学习的主动性,适应社会多样化要求的教育,可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用性,从而使个人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转换,使学生受教育的结果在择业的层次和薪酬的起点上得到体现。以此吸引企业参与办学,实行产学合作,树立职教品牌,形成规模化经营,才能获得高职教育的最大效益。
  (三)从能力培养方面看
  在市场经济已经确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单一的专业培养计划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兴趣、知识基础、爱好选择方向,鼓励学生在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系、跨专业甚至跨院校选课,促进学科的横向联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学分制实行后,那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课程或者实践水平较低的教师将会失去吸引力,这将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和新的管理模式,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完善知识结构,促进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此外,新学分制推行后,可以对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以及参加相关技能赛获奖的学生给以相应的学分奖励,可以使其免修免考相应的课程,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四)从生源特点来看
  高职教育的生源复杂,有普高生、职高生和中专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学年制的“一刀切、齐步走”必然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和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结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新学分制实行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以及自己的学习能力,结合教师的指导,适当安排学习计划和进度,即可提前修满学分,提前就业;也可延后修满学分,延迟毕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就业的灵活性。此外,学生在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课,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关键
  影响高职院校学分制能否顺利实施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因素主要有:
  (一)转变观念,统一认识
  转变观念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前提。教师要从观念上接受学分制,它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根本性的改革,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人才多样化、复合型的必然要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功能观。现代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做人、学习、创新和协作,以逐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适应学分制的师资队伍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条件。实行学分制后,有大量的选修课要由教师承担,如果选修课数量不足,学生将无课可选;如果选修课质量不高,内容贫乏,学生将学无所获,这都将影响学分制的实施。由于新学分制对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同时也强化了教师之间的竞争,甚至有些教师会出现“无人选课,无课可上”的现象,因而许多教师对新学分制存在抵触情绪,在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保守倾向,这也是制约新学分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进取,学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工艺、新理论,迅速提升自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尽快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以适应实行学分制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行业的专家讲课,以增加所选课程的范畴。
  三、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相关措施
  (一)实行弹性学制及主辅修制
  在目前国家尚未下放学制管理权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管理办法,拓展学制的弹性。一是积极创造条件,适当放宽政策,鼓励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尖子生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各种学习方式,以少于基本学制的时间修完必修课及选修课,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具备毕业的条件,从而缩短学习年限,提前就业或选学第二专业。比如,学院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同时修读另一个专业,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院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二是允许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或在学业中途个人或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在获得一定的学分后申请工学交替,在一定期限内由学校为他们保留学籍,待情况改变后继续求学。学习年限的延长期限可适当放宽。三是因用人单位的提前招聘,一部分毕业班的学生在学业尚未完成之前踏上了就业岗位,通过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继续完成学业,待修满学分后再准予毕业,这样也可能适当延缓毕业时间。总之,通过努力拓展学制的弹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也更能适应目前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状况。   (二)解决好职业教育岗位针对性与持续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矛盾
  这是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最大的难题。有效的方法是:加大任选课比重,任选课比例将上升到30%以上;开设大量的专业方向限选课,提供较多的发展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学生选课需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知识结构及技术结构的不合理,避免学生投机取巧、避重就轻式地选课。承认校际之间同一层次且教学要求基本相同的课程的学分,鼓励学生跨专业、跨系甚至跨院校选课学习。要求教师科研过程中有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毕业设计多选择企业的现实课题,既达到了教学设计的要求也锻炼了学生,并且为就业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院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就是通过给企业做课题而被企业选中,一毕业就直接就业。由学院、系里或学生自发组织人文素质教育、艺术团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补充、引导学生的全面或单项发展。紧密跟踪高新技术的发展,请名师、名人来校办讲座,扩大学生的见识,启发学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合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
  新学分制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新学分制要落到实处,首先要保证能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目前影响高职院校选修课开设的“瓶颈”之一就是师资问题。师资紧张是制约选修课开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将新学分制真正推进深入、落到实处,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求教师既要有专长还要有其他特长,每个教师除开设专业课外,还能开出其他选修课。学院还应动员有较高专业能力的行政人员开课。二是面向社会外聘教师,特别是从企业界聘请实践教学教师,解决学院实训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兼职教师的增多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经费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而如何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是实行产学合作教育,不断开发社会资源,广泛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校外实训课,尽量安排在假期进行。这样既可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要求,又满足了教学组织的要求。四是全天候开课,解决教师、教室、实训场所不够的问题。在这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一下其他高校的做法,即如何充分提高教室的利用率问题。目前很多高校把每节课的时间由原来的50分钟或45分钟改为40分钟,从早晨8∶00到中午12∶00总共可以排5节课,下午从1∶30到 3∶50可以排3节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可以集中在晚上或特定的两个下午进行。
  (四)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由于实施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证融通的课程,必须要依据专业技能标准、企业生产现状、学生顶岗岗位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而不可能采用统一的传统的考核模式。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理论课程及基础课程的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军训、实验实习课、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等级记分制,并计算相应的平均绩点。取消补考制,对考核不及格的课程,学生要参加重修或另选其他课程。增设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指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中之重。教育模式的选择是首先要应对的。本文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现行的教育模式和基本认识两方面,整合了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认同路径  2014年五四和六一期间,习总书记就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重要讲话,要
期刊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学校以往的理念教学明显开始凸显不足,实际生活中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故而,学校的教育形式必须跟随社会脚步进行创新。在学校实验室是学生一个练习操作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此,学生能够迅速提升自己的实际生活操作能力,能够在走出校门那一刻瞬间与社会接轨。与此同时,面对实验室有这么大的优势,学校就应该对实验室的管理以及使用方案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实验室的改革能让学生得到
期刊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领地,是每位新生入学后的必修课程,并且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核心地位。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够具有实效性、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但影响到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还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该课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指导生活和认识世界,树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教学手段僵化,知识覆盖面有限,内容单调乏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等缺点。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以“大课”形式讲授,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空洞乏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将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顺应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对民族
期刊
【摘要】对大学数学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演变的分析和研究,必将涉及一些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用一些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同时还会用到其他相关的科学理论和数学教学理论。本文将就生态视域下,数学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主要概念和理论作为重点内容来阐述,对大学数学教育的各个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生态学的理论,利用分级教学模式和隐性课程将课堂环境、师生关系、教学事件、实践范式等不同要素之间形成
期刊
【摘要】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对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至关重大。本文结合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会计电算化的建设经验,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与运作模式的构建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
期刊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国承担大型体育赛事日益增多。英语逐渐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而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体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于体育双语人才的需要和“双语教学”理念已经有了初步共识,为双语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体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的必要依据。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体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属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关于深化高校素质拓展,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作用的精神,提高二者互动关系的成效。笔者从分析高校学生社团、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概念性入手,以分析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的有效性及必要性为抓手,提出基于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的职能定位的可操作性分析,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大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成
期刊
【摘要】高职辅导员是开展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高职辅导员针对性及实效性培训进行研究,探索增强高职辅导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规律,用以指导高职辅导员培训工作,有效提升高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履职成效,是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辅导员;高职;培训  辅导员制度是目前中国高校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高
期刊
【摘要】大学数学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门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为各科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知识衔接紧密。对数学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各个三本院校的教学改革,对数学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现代学生更好的接受这门抽象的学科,提高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个高校教师深刻思考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