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能想象学生不用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而是在充满欢声笑语的田间地头上课的情景吗?
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有这样一位老师,不仅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把飞鸟虫鱼变成了教材,还和学生们玩起了过家家,带着他们一起捉虫子。
他就是振兴第一小学的科技教师黄俊彬,潜心于农村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工作11年,培养了一批批热爱科技的“小发明家”,指导300多名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科技创新比赛并获奖,50多件学生发明作品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发明园丁”、“广州市首批科技骨干教师”、“广州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等。
“教材我来编”
你想不到吧,集这么多荣誉于一身的黄俊彬在成为科技教师前,跟发明创造一点关系都没有,要知道他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参加工作时教的是数学。
他跟发明创造结下不解之缘,纯粹是偶然。
2003年,黄俊彬参加了区里科技教师培训。在培训课上,老师展示了不少车模、航模作品,这让从小爱玩四驱车、航模等玩具的黄俊彬激动不已,内心的创造热情重新被点燃。
回校后,他主动申请担任科技教师,刚好学校也需要一名科技教师,于是他成功转行。
当时学校在科技方面一片空白,不仅没有专门的活动场地,教学器材严重不足,就连合适的科技教材都没有。
面对这些难题,黄俊彬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没有教材,那就自己编吧!”
他利用狮岭镇是“中国皮革皮具之都”的优势,走访了十余家皮革皮具加工厂,收集、整理皮革皮具的加工制作素材,再结合学生对皮革皮具的了解,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走进皮革皮具之都》。
在编写的过程中,黄俊彬历尽了辛苦。因为还担负着教学任务,他只能挤时间编教材——
每天下班后,他要么探访皮革皮具厂,要么留在办公室整理资料、编排章节,因为太专心,经常一不留神就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周末和节假日,黄俊彬更忙,有时为了编写教材,连饭都顾不上吃,只能随便弄点吃的充饥……
《走进皮革皮具之都》将科技创新与本土特色结合起来,一出版,就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成效不小哟。
学生们纷纷利用皮革碎料搞创新,陆凌伟和杨嘉怡同学还做起了研究,他们的《利用皮革碎料进行环保设计与制作》不仅获得了“第十三届广州市中小学生壳牌美境行动”方案实施奖,还被选送到香港参加第十五届“常识百搭”科学展览大赛又获嘉许奖。
带着学生捉“虫子”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烦人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只只令人讨厌的“虫子”。每当“虫子”出没,黄俊彬就会带着学生们把它们捉出来。
今年2月份,他们又一起捉“虫子”,研究起了苍蝇,作品《“环保驱赶苍蝇的必杀技”科技探究活动》还在第29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了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二等奖。
那天,黄俊彬发现农村很多人都在家里挂了透明水袋,说是用来驱赶苍蝇的。为什么透明水袋能赶苍蝇呢?他特别好奇,便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带着学生们做起了实验。
他们在实验室挂了一些装有水的透明水袋,观察阳光照射到水袋上后苍蝇的飞行方向,一起查找资料、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光线经过水袋折射后,会严重刺激苍蝇的复眼,让它们看到很多重影,从而不敢靠近水袋。
活动结束后,黄俊彬问学生:“咱们的方法和喷杀虫水、蚊香驱蝇相比有什么好处?”
“我们的方法更环保。”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大家说得对,咱们的驱蝇方式是无味无污染的。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大家要善于观察,做个有心人。”黄俊彬说。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捉“虫子”的小能手:周雨菁的“饮水机防烫伤安全开关”在第13届广东省少儿发明大赛上获二等奖;胡镭的“减震门吸”获得了第15届广州市壳牌美境设计大赛一等奖和优秀实施成果奖、第28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郑镇宏制作的“易拉胶凳”在2013年度花都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一等奖。
田间课堂趣味多
只在学校里、教室里做发明多没趣,既然身在农村,何不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黄俊彬便依托本土资源优势,将科学课与课外探究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多实地考察,多与大自然接触。
学校旁的菜地成了他和学生们的“科学游乐园”;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飞鸟虫鱼都是现成的科学素材;他还带着学生去探究身上有三颗星、六颗星、七颗星的瓢虫和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并给它们取了有趣的名字……
在“土壤中有什么”探究课教学中,黄俊彬带学生们到田间地头考察,让他们认识、感受身边的各种土壤;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他又带领学生到校外的小山坡拾取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泡一泡等方式了解石头。
有时候,兴致来了,他还童心大发,和学生们玩起了过家家,用菜叶当盘子和碗,瓜果、豆荚当食物,豆萁当筷子,玩得可开心了。
谁说农村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不能做出成绩?黄俊彬虽身处农村,但觉得农村自有农村的优势,从不言农村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苦,反而迎难而上,化苦为乐。
“农村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他有自己的style,自编教材、带着学生们不断探究、在田间地头跟他们打成一片,完全将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玩转创新,玩得不亦乐乎。
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有这样一位老师,不仅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把飞鸟虫鱼变成了教材,还和学生们玩起了过家家,带着他们一起捉虫子。
他就是振兴第一小学的科技教师黄俊彬,潜心于农村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工作11年,培养了一批批热爱科技的“小发明家”,指导300多名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科技创新比赛并获奖,50多件学生发明作品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发明园丁”、“广州市首批科技骨干教师”、“广州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等。
“教材我来编”
你想不到吧,集这么多荣誉于一身的黄俊彬在成为科技教师前,跟发明创造一点关系都没有,要知道他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参加工作时教的是数学。
他跟发明创造结下不解之缘,纯粹是偶然。
2003年,黄俊彬参加了区里科技教师培训。在培训课上,老师展示了不少车模、航模作品,这让从小爱玩四驱车、航模等玩具的黄俊彬激动不已,内心的创造热情重新被点燃。
回校后,他主动申请担任科技教师,刚好学校也需要一名科技教师,于是他成功转行。
当时学校在科技方面一片空白,不仅没有专门的活动场地,教学器材严重不足,就连合适的科技教材都没有。
面对这些难题,黄俊彬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没有教材,那就自己编吧!”
他利用狮岭镇是“中国皮革皮具之都”的优势,走访了十余家皮革皮具加工厂,收集、整理皮革皮具的加工制作素材,再结合学生对皮革皮具的了解,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走进皮革皮具之都》。
在编写的过程中,黄俊彬历尽了辛苦。因为还担负着教学任务,他只能挤时间编教材——
每天下班后,他要么探访皮革皮具厂,要么留在办公室整理资料、编排章节,因为太专心,经常一不留神就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周末和节假日,黄俊彬更忙,有时为了编写教材,连饭都顾不上吃,只能随便弄点吃的充饥……
《走进皮革皮具之都》将科技创新与本土特色结合起来,一出版,就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成效不小哟。
学生们纷纷利用皮革碎料搞创新,陆凌伟和杨嘉怡同学还做起了研究,他们的《利用皮革碎料进行环保设计与制作》不仅获得了“第十三届广州市中小学生壳牌美境行动”方案实施奖,还被选送到香港参加第十五届“常识百搭”科学展览大赛又获嘉许奖。
带着学生捉“虫子”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烦人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只只令人讨厌的“虫子”。每当“虫子”出没,黄俊彬就会带着学生们把它们捉出来。
今年2月份,他们又一起捉“虫子”,研究起了苍蝇,作品《“环保驱赶苍蝇的必杀技”科技探究活动》还在第29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了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二等奖。
那天,黄俊彬发现农村很多人都在家里挂了透明水袋,说是用来驱赶苍蝇的。为什么透明水袋能赶苍蝇呢?他特别好奇,便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带着学生们做起了实验。
他们在实验室挂了一些装有水的透明水袋,观察阳光照射到水袋上后苍蝇的飞行方向,一起查找资料、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光线经过水袋折射后,会严重刺激苍蝇的复眼,让它们看到很多重影,从而不敢靠近水袋。
活动结束后,黄俊彬问学生:“咱们的方法和喷杀虫水、蚊香驱蝇相比有什么好处?”
“我们的方法更环保。”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大家说得对,咱们的驱蝇方式是无味无污染的。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大家要善于观察,做个有心人。”黄俊彬说。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捉“虫子”的小能手:周雨菁的“饮水机防烫伤安全开关”在第13届广东省少儿发明大赛上获二等奖;胡镭的“减震门吸”获得了第15届广州市壳牌美境设计大赛一等奖和优秀实施成果奖、第28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郑镇宏制作的“易拉胶凳”在2013年度花都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一等奖。
田间课堂趣味多
只在学校里、教室里做发明多没趣,既然身在农村,何不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黄俊彬便依托本土资源优势,将科学课与课外探究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多实地考察,多与大自然接触。
学校旁的菜地成了他和学生们的“科学游乐园”;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飞鸟虫鱼都是现成的科学素材;他还带着学生去探究身上有三颗星、六颗星、七颗星的瓢虫和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并给它们取了有趣的名字……
在“土壤中有什么”探究课教学中,黄俊彬带学生们到田间地头考察,让他们认识、感受身边的各种土壤;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他又带领学生到校外的小山坡拾取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泡一泡等方式了解石头。
有时候,兴致来了,他还童心大发,和学生们玩起了过家家,用菜叶当盘子和碗,瓜果、豆荚当食物,豆萁当筷子,玩得可开心了。
谁说农村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不能做出成绩?黄俊彬虽身处农村,但觉得农村自有农村的优势,从不言农村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苦,反而迎难而上,化苦为乐。
“农村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他有自己的style,自编教材、带着学生们不断探究、在田间地头跟他们打成一片,完全将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玩转创新,玩得不亦乐乎。